在“五代十国”当中,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帝王莫过于后周世宗柴荣;他文武双全,素有“一统天下,再造华夏”之志。柴荣在位期间,曾对大臣王朴说过这样一段话:
世宗喜曰:若如卿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五代史补》
大意是柴荣将会用十年时间开疆拓土,用十年时间养育百姓,再用十年时间实现太平盛世;只可惜,他在位不足六年便驾崩了,致使美业最终难成,有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感。
假如周世宗能够多活30年,他是否真的有实力完成“拓天下,养百姓,致太平”的豪情壮志呢?事实证明,周世宗确实没有夸大其词;如若不信,不妨看看他在位期间的表现,就一目了然了。
柴荣出生在后梁末期,生性敦厚,沉稳寡言;时常去姑姑家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因此深受姑父郭威的喜爱。
当时郭威无子,便将幼小的柴荣收为养子,改姓“郭”,他成年后方才跟随郭威从军入仕。
郭威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与后汉时期,凭借军功,他逐渐成为了后汉开国之君刘知远最信任的部将,而柴荣也随之得到了升迁。
刘知远驾崩后,其子刘承祐继位;他非常忌惮战功赫赫的郭威,最终将其逼反。
被部下黄袍加身的郭威趁机灭汉建周,定都开封;柴荣则出任澶州节度使,期间颇有政绩,后来改任开封府尹,受封晋王。
一般而言,当上开封府尹就相当于是储君之位的不二人选,如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等人即位前都曾担任过此职。
周太祖郭威驾崩之后,便将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他在位四年,致力于发展经济,稳固江山社稷,这时的后周还不具备开疆拓土的实力,因此这一重任便交到了柴荣的身上。
登基之后的他,抵御北汉进攻,取得高平大捷,攻灭后蜀,收取了秦、凤、成、阶四州;而后三征南唐,虽得失相半,但也收复了很多州县,后周的版图从淮河南部扩张到了长江北部。
除此之外,柴荣还鼓励农桑,整顿军事,训练精锐部队,治理黄河,兴修水利,扩建开封城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抑制佛教。
朝廷长时间没有铸造铜钱,但有很多人却将其销毁,并制成佛像,使得坊间流通的铜钱越来越少。
极度缺铜的时代,竟用来铸佛像,柴荣听说后,极为愤怒;他下令关闭寺庙,用铜像铸钱,并要求僧侣还俗;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经济发展。
柴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创下了诸多丰功伟绩;他对外开疆拓土,守护域内百姓,对内则虚心纳谏,勤于政务,整顿吏治,后周形成了自“五代十国”以来从未有过的良好政治风气。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世宗在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时突然患病,之后的帝国命运将会是何种走向?
公元959年,一代明君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39岁;临终之际将7岁的儿子柴宗训交给了最信任的大将赵匡胤,然而他却辜负了世宗的信任。
柴荣驾崩后没多久,赵匡胤就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周世宗柴荣若是多活30年,那么“千古一帝”的榜中必定会有他的存在,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如果他没有英年驾崩,宋太祖赵匡胤也就不用粉墨登场了。
开头曾提到过柴荣麾下的大臣王朴,他精通算卦,曾经给皇帝推算出了五六之数,实际是暗含世宗在位只有五年六个月,不料却一语成谶。
结果柴荣误以为五乘六得三十,自己将会在位三十年;因此他才提出了“十年统一天下,十年休养生息,十年实现太平盛世”的规划。
如果当初王朴直言相告,周世宗柴荣是否会因人生苦短,从而倦怠朝政,提早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