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毛主席一生有三任妻子,分别是杨开慧、贺子珍、江青。前两者为革命出生入死,杨开慧同志更是壮烈牺牲,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杨开慧的地位不仅最高,也一直扮演了毛主席结发妻子的角色。
然而熟悉毛主席的人才知道,在杨开慧之前,毛主席还曾有过一段婚姻。这段婚姻属于是封建礼教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这个名叫罗一秀的湘潭女子,背后也有诸多凄情的故事。
少年毛主席其实很早之前就被家里定下了一门亲事,女方叫罗一秀,比毛主席还要大四岁,定亲时毛主席刚刚14岁。当初,还在读湘潭东山小学的毛主席,被父亲强制叫回家。
在父亲看来,现在正是兵荒马乱的年月,在外读书闯荡不仅不安全,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他认为,最好的出路就是回家种地做小生意,只有这样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此外,毛主席的父亲还认为,要想让毛主席安心在家,首先要给他安排一门亲事,只要有了老婆,儿子就能安安稳稳在家种地养家。在儿媳妇的人选上,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并非草率为之。
他看中了家族远亲中一个名叫罗一秀的女孩,罗一秀长相端庄大方,行事稳重,备受长辈们的好评。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罗一秀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不至于和酷爱学习读书的毛主席有代沟,由此可见毛贻昌作为父亲的用心良苦。
接到毛家的聘书之后,作为远房堂亲,罗父深知少年毛主席天资聪慧,且仁义忠孝,毫不犹豫接受了聘礼,答应了这门亲事。
罗一秀的祖母毛氏,也是毛主席祖父毛翼臣的堂妹。双方亲上加亲,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桩非常不错的婚姻。
然而,对于双方父母安排的这桩婚姻,毛主席本人却一无所知。在饭桌上,毛主席父亲将定亲的事情告知了自己的儿子,不料却遭遇了对方的激烈反对。对于儿子的反对,毛贻昌丝毫不以为然,当即表示亲事已经定下来了,就算不答应也得答应。
很快到了举办婚礼的当天,邻里亲朋纷纷上门道贺,一派热闹祥和景象。然而。身为新郎官的毛泽东脸上竟然没有欢喜的表情,直到婚礼结束,他和罗一秀被簇拥着进入洞房。
当晚,毛泽东向新婚妻子罗一秀表明心迹,自己是进步青年无法接受包办婚姻,然而父母之命难违,现在木已成舟,悔婚一定会对双方家庭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两人决定,做熟悉的陌生人,对此罗一秀表示同意。
尽管两人没有夫妻之实,但是,罗一秀不负贤良淑德的名声,嫁入毛家之后,既是干农活的帮手也是打理家务的能手,全家人屋里屋外打理得井井有条,端茶倒水侍奉公婆,深得长辈得喜爱。
更难得的是,她总是以非常适当的方式,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因为毛主席喜欢读书,她就负责在旁边端茶倒水,为了避免打扰毛主席,罗一秀总是轻拿轻放,举止十分得体。
种种行为让毛主席对这位名义上的妻子十分感动,正当两人有可能产生感情之际。天公不作美,年仅21岁的罗一秀不幸感染细菌痢疾,不久便因病逝世,这一年,毛主席刚刚17岁。
罗一秀的英年早逝,让毛主席内心备受冲击,下葬的当天毛主席泣不成声,为罗氏挂孝以示哀悼。很显然,这个贤惠温良的湘潭女子,其种种行为已经彻底感动了毛主席,只不过这场封建礼教统治下的包办婚姻,最终以非常凄冷的结果收场。它不仅是罗一秀的悲剧,也对毛主席本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两人一直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是在外人看来,双方幸福美满。在罗一秀逝世之后,毛主席依旧将罗家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时常过去走动慰问。不仅如此,在毛主席去长沙读书之前,还跑到韶山杨林给自己这位名义上的岳父,插了好几亩秧苗。
两家人的关系并不止于此,1925年,毛主席曾回到自己的家乡,主要是养病休息,在此期间他顺带开始传播革命思想。当然,他也没有忘记拜访罗家,一来是探亲,二来是顺带向当地传播革命思潮。
在毛主席的感召之下,罗一秀的亲弟弟毅然选择参加革命,后期奉命在湖南参加地下活动,期间因叛徒出卖遭到了逮捕,一度被关押了好几个月。当毛主席得知罗石泉被捕的消息,第一时间派人策划营救,等到罗石泉脱险之后,还特意送给他一些钱财和米粮,让他得以安顿。
从后期毛主席对罗家人的种种行为能够看出,对于这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为期三年的妻子,毛主席始终怀着一份愧疚之情。假如是一般乡村女子,面对毛主席如此抗拒包办婚姻的态度,一定会大闹一番,最后双方均脸上无光鸡飞狗跳。
而这位罗一秀虽然出身农村,但是知书达理,一心一意维护毛泽东及其家族的声誉,对丈夫也体贴入微。这就让毛主席感动不已,进而对其家人有一种愧疚补偿的心境。
从建国后的两件事情就能看出,新中国成立不久,因为国事繁忙,毛主席派毛岸英同志回乡探亲,首先就是拜访韶山杨林的罗家。
看到毛主席的儿子,罗父也感到非常高兴,拉着毛岸英的手,一个劲夸他长得像年轻时的毛主席。不过与此同时,毛岸英也了解到,罗家目前存在困难,因为此前生病,罗父因此失业,他希望毛主席能够予以帮助。
对于家乡亲友这种“走后门”的行为,毛主席的态度一贯非常坚决,也很简单,那就是一律拒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但是,罗父显然是唯一的特例,毛主席不仅给他安排了工作,还将自己的稿费拿出一笔让他安顿生活。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韶山毛家人修订《韶山毛氏族谱》的时候,曾经询问过毛主席的意见。当地人认为罗氏没有生育子嗣,所以不应该被写入族谱。
不过,毛主席却坚持希望让罗氏写入族谱,因为罗氏没有子嗣,就将杨开慧生育的一个名叫毛岸龙的孩子,写成了罗氏的儿子。因此,在毛主席心里,对于这个名义上的妻子,他总是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希望能够对她予以某种意义上的补偿。
从毛主席对待罗氏的态度就能看出,毛主席胸襟磊落悲天悯人。他和一些新中国成立后,着急抛弃包办婚姻发妻的一些干部不同,虽然他发自内心排斥封建包办婚姻,也从始至终没有接受,但却从无抛妻弃子的行为。
对于自己的这段婚姻,毛主席并没有讳莫如深,在1936年毛主席在延安会见斯诺的时候也曾提到了自己第一段婚姻:
“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18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而且后来也一直没有。我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当时也几乎没有想到过她……”。
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虽然不承认这段婚姻,却一直没有忘记这个可怜的女子,为了报答她当年的体恤之情,毛主席一直竭尽全力,对她给予某种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