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咸丰三年2月12日向咸丰帝呈送一份名为《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的特别折子。而这个时间,太平军也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以摧枯拉朽之势碾压而来,而当满清上下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次战争上时,曾国藩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地下世界的帮派。
从清朝的官员们的角度来看,曾国藩的这份折子实在是太过草率了,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关键,如今清朝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快解决太平军,曾国藩被咸丰皇帝派去湖南主持团练司,按理说他的心思都在对付太平军上,怎么会在这时候跑到各地去剿灭黑暗势力?此时的曾国藩,只看其根基,而群臣,只看其表层。曾国藩觉得,如果当地的土匪不稳定,那么他们就会失去人心,甚至有可能和太平军联合起来造反,所以他必须将这种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
他在折子上写道:“湖南一带有很多土匪,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粤叛军进楚地,只要有参见帮会的,大部分都投靠了叛军,甚至还有一些没有被消灭干净。”言下之意,大部分都投靠了太平军,其他的都留在了这里,为非作歹,烧杀抢掠。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从一个省份再到整个大清朝。接下来,曾国藩还列出了一些帮派的名字,比如:串子会、赤黑会、半边浅会、一品香会……这些年来,各大势力都没有什么动作,相互隐瞒这样的情况,曾国藩硬着头皮上书奏折,这奏折里说,只要能够被朝廷允许,他就会毫不留情的将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斩尽杀绝,哪怕因此而背上一个心狠手辣的骂名,他也不在乎。
就连后来的土匪,也给曾国藩取了一个“曾剃头”的外号,他也做好了被土匪们取笑的准备,但他所求的,却是“百姓们的安宁”,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在咸丰年间还是很少见的,那时候大清的官员,还没有像曾国藩那样“愣头青”,而是抱着老成的态度,秉承着“多叩首,少讲话,不做事”的原则。
曾国藩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一是因为他是湖南人,有他特有的倔强,一旦下定决心,就算是碰了一鼻子灰,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他在写给郭嵩焘的一封信中,提到了祁寯藻,杜受田,贾桢,翁心存,僧格林沁等人,他们要么是宰相,要么是皇帝的老师,要么是皇亲国戚,都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大人物。但曾国藩对他们颇有微词,觉得他们对朝廷和社会的态度很不负责,“我在京城时,见祁,杜,贾,翁等人,皆不屑一顾,嫌他们非善非恶,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往往都是一副老成平庸的模样,更多的则是从曹振镛那里学来的“多磕头,少说话”,一个个都是混迹官场的老油条。
曾国藩对这种官僚作风深恶痛绝,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自律,用自己强大的意志,用自己的智慧来磨砺自己。知道自己“秉质愚柔”,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他只是根据自己的不足来弥补。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更加的谦逊和努力。
“百端拂逆之时”、“打落牙和血咽”,都是一种痛苦的感悟,并非所有的强者都会有的表现,这只是一种对自身的锤炼,让一个天生软弱的人克服艰难,最终获得胜利。若是后世之人都说他,渐渐的变得老练,取得了成就,那曾国藩所有的踏脚石都是由此而来。没过多久,咸丰帝就通过了曾国藩的上书,开始了大清历史上最激烈的一次曾国藩的剿匪行动。曾国藩有令,凡发现当地有帮派,有土匪,有强盗,有抢劫之人,不论在当地州县,一律呈报给他,查证属实,一律斩首,或杖毙,或鞭毙。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一百零四人被处死,两人被军仗打死,三十一人被囚禁。”但曾国藩却因此而身败名裂,后人称他为“曾剃头”,只是很多人都不明白,曾国藩为何如此心狠手辣,主要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安危,很快就将湖南土匪剿灭,将他们在湖南的街道上,再也没有发生过强迫妇女,打伤平民,抢劫财物的事情,只可惜,曾国藩在为民除掉土匪的过程中,背负着巨大的恶名,被各方势力压制,最后只能前往衡阳历练军队,准备日后与太平军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