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击毙2000日军?巴斯隆中士的神话和现实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3-11-01 01:16:19

我们关心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约翰·巴斯隆,瓜岛的英雄,阵亡于硫磺岛。

“一人消灭一个团的鬼子!”

“两挺机枪连续扫射三天三夜!打掉了30000发子弹!”

“他屠杀掉了2000个日本鬼子!”

。。。很遗憾,这些充斥于中文互联网上的关于巴斯隆中士的奇迹故事,通通都是谎言。

马尼拉约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大多数美国人眼中,就是“肮脏的日本佬”,一边派出他们的大使去华盛顿宣扬和平,一边发动了一场偷袭。这既是一种背叛,也是美国的奇耻大辱。

几乎所有人都在没完没了地谈论珍珠港,只有下士约翰·巴斯隆被日本人攻击菲律宾的行为激怒了。在D连的其他战友看来,巴斯隆这种反应实在是太正常了。

虽然他现在是一名陆战队的下士,但是巴斯隆原来当过两年陆军,其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马尼拉度过的。

那座城市给他留下了非常棒的印象,他总是给朋友们讲述关于那里的故事,于是,大家都叫他“马尼拉约翰”。

巴斯隆(左)在马尼拉服役时的照片。

约翰的二头肌上刻了个漂亮女人的图案,每当有战友追问他的时候,约翰就会讲述一个名叫“洛丽塔”的美丽的菲律宾女人和他之间半真半假的故事。

巴斯隆天生就适合军队,带有冒险性质并且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军人的生活,才是他一直追寻的。

他离开马尼拉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几年,那段日子他过得并不如意。但是他最终进入了陆战7团1营D连的机枪班,而他们的营指挥官就是外号“大胸”的普勒少校。回到军队后,他在左肩纹上了一个新的图案:一把劈开旗帜的利剑,上面写着——宁死不屈。

随着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新兵涌入了兵营,像巴斯隆这样的老兵都得到了提升,不久后,他被提升为中士,并带领着他的部下进行着越来越严格的实战训练。

他手下的士兵很快就意识到了巴斯隆和那些严厉的军士的不同:不是因为他一天到晚把“解放马尼拉”挂在嘴上,而是他不会刻意折磨手下,在训练中,他只确定标准,然后在训练后大家会像朋友一样去酒吧喝酒、消遣。

作战计划很快就确定了,作为老兵比例最高的一个陆战团,他们将作为先头部队对敌人发动进攻,虽然马上就要对鬼子发动第一次两栖进攻了,但是陆战团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实战经历呢。

陆战7团在1942年的5月份就离开了美国,当他们乘船前往萨摩亚时,还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会第一个投入战斗,结果接下来的几个月里,7团一直在守卫机场和负重徒步行军,反倒是陆战1团和5团投入了战斗。

1942年的9月18日,第一次“血腥岭”的激战结束后,7团在早晨明媚的阳光里来到了瓜岛的外海,离他们登陆点不远处,一艘驱逐舰在不停地炮击岛上的某个目标。

登陆的7团的数千官兵受到了来自早先登陆瓜岛的士兵们的“欢迎”,老兵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肮脏不堪,平均每个人都瘦了十来斤。他们发出嘘声,说着些诸如“你到哪儿去了?”或者“你们现在该来了,因为战斗已经结束了”这样的“欢迎词”。

这是1942年8月,陆战1团登陆瓜岛的照片。

这一天注定不会平静,正当登陆的士兵们乱哄哄地搬运物资并整队时,天空中低空掠过一架飞机,高射炮迅速开火,飞机很快就压低机头,冲着海滩俯冲了,陆战队员们纷纷向树底下跑去,“打算躲避敌机的扫射”——更加密集的高射炮火包围了“敌机”,那架飞机一枪未放,摇摇晃晃的落到海里了。

一艘小艇开了过去,很快,消息传了回来——那是架美军的飞机,尾炮手被打死了,飞行员快气疯了。

日本人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欢迎7团的到来:当天晚上,“东京特快”又驶入了铁底湾,对着机场附近进行了长达2-3个小时的炮击——D连的人躲在散兵坑里面祈祷了一整夜,第二天发现他们掩体附近的树干上插满了手掌大小的炮弹破片。

属于7团的瓜岛战役开始了。

瓜岛战事

从9月24日开始,1营的3个步枪连带上必要的装备,开始深入丛林进行武装巡逻,巴斯隆的机枪班跟着后面,先头部队的经历都差不多——短兵相接,猛烈交火,各有伤亡,然后敌军迅速遁入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没过几天,在一次组织复杂而混乱的进攻中,A连和B连过于深入山地,结果被敌人切断了后路,狼狈的士兵脱下衬衫,在空地摆出了“HELP”(救命)的字样,一架路过的飞机发现了他们,在驱逐舰的猛烈炮火开路下,这两个连的士兵丢盔弃甲地逃脱了——回来的士兵们沮丧无比,没有人愿意去想,那些没有及时爬上小艇撤退的士兵会遭遇到些什么。

登陆后的第10天,1营穿过了亨德森机场,进入到机场南面的丛林中布防。3营在他们的右边,北面(背后)是血腥岭,左边的防线由1团守卫着。

1营防线最薄弱的地方在左侧(西侧),和1团的防区连接,因此,所有的37mm火炮和0.50重机枪都部署在了那里。

在1营的防区南面,有一条可供吉普车通行的车道,车道一直穿过了机场——敌人早先都是沿着这条车道发起的进攻——陆战队员们在车道和防线的交叉点打下木桩,布下了铁刺网。

巴斯隆的连队就守卫在铁刺网的左侧,他命令手下的士兵挖了两个大号的机枪掩体,两个掩体之间相隔大约40米,每个里面都能放下两挺机枪。这样形成的交叉火力就可以掩护位于掩体之间的步兵和两侧的大片战场了。

机枪班的武器是0.30口径(7.62mm)的勃朗宁M1917A1型水冷式机枪,这种武器火力强大,除了笨重,士兵们都挺喜欢它。

陆战队在瓜岛用的就是这种“一战”货。

许多新兵都认为这种机枪可以像高压水枪一样能源源不断地喷射子弹,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扣住扳机不放,枪管很快就会被打红,即使有水套筒降温也顶不了多久,正确的做法是使用长点射,并且将机枪的射速调整到一个合适的频率。

老练的射手都不会单独瞄准一个敌人射击,他们会利用机枪上的标度盘,娴熟地转动或者抬高枪口,在战场上打出一条“屠戮地带”来;但是巴斯隆手下的新兵却没法很快掌握这个技能了,于是约翰告诉他们——“放近了再打。”

日本鬼子没有来,陆战队员们反而离开了阵地,即将开始的搜索进攻,巴斯隆的机枪组被安排和C连一起行动——D连留在了后面。

一周后,吃过一顿丰盛的早晨,“大胸”普勒带着1营再次跨过了马塔尼考河,开始主动向日军进攻,大家都知道,鬼子新的援军和装备已经大量地登陆了,陆战队这次将从侧翼发动攻击。

在一座山谷里,1营包抄到了几百名正和2营激烈交火的日军后面,它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2营身上,当陆战队员们在后方的山脊上架好武器,猛烈开火后,在光秃秃的山脊上的日军就像被割倒的麦子一样滚下了山坡。

约翰的机枪很快也加入了进来,当目标被一个个打倒的时候,有些陆战队员觉得这很像是在练习打靶;透过枪焰,约翰看见敌人“身体猛地跳了起来,就好像和着疯狂的舞步”。

鬼子遇到突袭后,它们马上聚拢到一起,但是所有人都发现了,鬼子的主力全部聚集在了一个低洼地带里,而且它们缺乏掩护;美军的60mm迫击炮率先开火,山脊上的美军也向着同一个目标发射枪榴弹,接着,81mm迫击炮和重机枪全开始射击。

日军被钉死在了山谷里,它们无法冲上山坡,更不用说爬上山脊;好几次鬼子试图把机枪架在峡谷边缘的大树上还击,结果被连人带树打成了碎片。

无情的杀戮持续了两个小时,终于鬼子崩溃了,它们“哇哇”地叫着,四散而逃,正当1营打算追击的时候,突然传来命令:“全体撤退”,所有人都觉得莫名其妙。陆战队员们只好抬起死者和伤员,排成长队上了卡车。

后来才知道,团部搞不清楚战场的情况,直接下令让2营撤退了,结果,1营的左翼门户大开,也只好撤退——“大胸”普勒气坏了,冲到团部指挥所里大吼大叫了一通。

当马尼拉约翰他们回到阵地后,留守阵地的战友们告诉他们一个新的消息:

一支日本的运兵船和护航舰队已经驶向了瓜岛。

夜战八方

1营被命令撤出原有阵地,作为预备队调往机场附近。这里也是陆战队的环形防线的一部分。

10月13日,从早到晚,日军在马塔尼考河对面的重炮都在不停地轰击着陆战队的阵地,到了晚上,所有人知道,“东京特快”又来了——因为“洗衣机查理”(指日军的侦察机)出现在了士兵们的头顶,照明弹被投了下来,这明显是在给军舰指示目标。

远远地从海峡方向传来了“嘭嘭嘭”的闷响,就像是天空中有人用力摔门一样,接着,如同一列高速列车驶入了隧道,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地堡外面接连不断的响起,巴斯隆感觉自己和战友们坐在了一个喷发的火山口上,在炮击的1个半小时里,所有人都在巨大的声响和震动中崩溃了。

第二天上午,这些士兵才得知,两艘日军的战列舰向机场发射了超过1000枚的355.6mm口径(14英寸)的巨型炮弹,亨德森机场几乎瘫痪了。

1营又移动到了机场的南面,折腾了一大圈,巴斯隆他们又回到了原来的防线上,日军的重炮一直在追逐他们,前些天的炮击也在过去的工事上炸开了许多大坑,陆战队员们又开始挖土了。

所有人都知道,日本鬼子的再一次大规模进攻即将到来,虽然航空兵们炸毁了它们几艘运兵船,但是仍有不少人登上了瓜岛,马塔尼考河对岸的日军部队越来越多,它们频繁地开始发动小规模突袭。

原来一同防守“3号地区”的2营被调走去防守更加重要的地区了,“誓死战斗”的命令传遍了1营的各条战线,“大胸”普勒被告知,他们的阵地就是最后的防线了,一旦被突破,日军就可以席卷机场,而范德格里夫特将军也将带领被打散的部队,进山打游击。

巴斯隆和他的两个机枪班仍旧和C连一起,他们的防区是一片平坦而又茂密的丛林的中心地带,地形上无险可守。他们缺乏人手和食物,在潮湿、闷热的丛林里干着一战步兵的活——但是,即将如潮水般涌来的日本鬼子让他们别无选择。

C连的步兵在挖散兵坑,还用铁杆撑起铁刺网,在阵地前一连拉了两道。他们的防线紧挨着陆军的防区,巴斯隆的机枪班就部署在C连防线的右侧。

日军第二次进攻时,巴斯隆所在的防线位置。

相隔40米远的两个机枪班的掩体被挖得更加深了,巴斯隆带着士兵们清理了更多的灌木,以便获得更远的射击地带,因为知道重机枪必定会成为鬼子的主要目标,所以机枪手们在掩体四周堆砌了高高的胸墙,还用椰子树干加固了顶部。

10月23日,巡逻小组在“血腥岭”右侧大约1000米的一个高地上发现了日军残留的装备,但是阵地上没有人当回事。

10月24日,被大雨浇了半天的士兵们一个个都觉得异常烦躁,下午,心绪不宁的C连连长,下令士兵们戴上厚手套,去“把铁丝网拉紧,拴上所有的绊索式火焰信号器”。

晚上10点,雨慢慢停了,士兵们坐在冰冷的水坑里瑟瑟发抖,等待着换岗的巴斯隆听到电话铃响起:

观察哨所里的布里格斯中士告诉普勒,“大批集结的敌军已经向C连的位置开过来了”。

普勒当即命令81mm迫击炮小队,开炮掩护观察哨的人员撤退,然后,他拨通了各连、排、班的电话——“鬼子来了,开火!”

当巴斯隆放下电话时,鬼子已经开始扔手榴弹了,在忽明忽暗的光线中,几百名敌人冲出了丛林,向着C连和陆军防线的结合部发起了猛攻。

约翰和其他机枪手掀开了机枪上的防雨布,剩下的人拿着步枪跃向发射口,扣动了扳机。战斗很快就激烈起来,更多的敌人借助丛林和灌木的掩护,试图从巴斯隆这里打开缺口,C连的士兵们只能攻击敌人的侧翼来分散火力。

因为丛林对视线的阻挡,巴斯隆只能抬高枪口,让子弹越过灌木,在进攻的日军中泼洒出一阵又一阵的“死亡暴雨”。

第一轮进攻被击退了,但是日军并没有撤退,他们躲在黑暗的丛林里,一边舔舐伤口,一边大喊:“洛战队!今晚你们死定了!”

新的一轮进攻开始了,C连下午埋下的“绊索式火焰信号器”纷纷被触发,火光中,一大群鬼子聚集在铁刺网那里,它们有的在挖固定的铁杆,有的在用军刀或者刺刀劈砍铁刺网。

示意图

大炮、迫击炮和机枪猛烈地开火。巴斯隆看到子弹射进敌人的身体,它们痛苦地抽搐、扭动。越堆越高的尸体似乎对跟在后面的敌人没有什么影响,一些鬼子还利用尸体作为掩护,不断投弹、射击。

这次进攻也被击退了,巴斯隆注意到自己的机枪的冷却水箱已经快烧干了,利用战斗间隙,他跑到连部,在脖子上挂了几条子弹带,又返回了阵地。

新的进攻开始了,敌人从两个方向疯狂地冲了过来,激战中,另外一个机枪班的二等兵拉普安特跑了过来,在他耳边大声喊:“中士,我们的两挺机枪都完蛋了,人也死了好几个。”

尽管不想撤退,但是巴斯隆只能抱起机枪,带着剩下的两个人从掩体后面跳了出去,跑向另外一个掩体,在急急忙忙地穿过丛林时,迎面撞上了8-9名日军,尽管姿势别扭,巴斯隆还是开火了,其他两名士兵一起开火把鬼子通通打倒了。

他们继续向前跑。黑暗中,到处是追踪的敌人、燃烧的照明弹和爆炸的火光。一跑到2号阵地,巴斯隆就意识到,这里应该是挨了几发炮弹或者手榴弹,大多数士兵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只有一两人还在用春田步枪奋勇还击着,面对着敌人,陆战队员们没有被吓倒,他们一边开枪,一边大喊,叫鬼子多派点人过来送死。

示意图

巴斯隆把机枪架在了掩体边的空地上,再度喷吐的火舌把好些个从空地跑过的鬼子兵通通打倒了,这时,战斗再次停歇下来,巴斯隆把枪交给鲍威尔,爬进掩体去检查损毁的机枪。

一挺机枪已经彻底被打坏了,约翰抱着另外一挺机枪,对预示着新一轮进攻的越来越猛烈的迫击炮弹爆炸声视而不见,他拉动了扳机,猛地往后拉动枪栓,然后打开了子弹匣盖板。

在黑暗中,巴斯隆用灵巧的双手熟练地摸索,逐一排除可能的故障:子弹带被正确压在了枪膛里,枪膛里面也没有破损的弹壳,撞针是完好的,击发阻铁弹簧和保险栓也没有问题。

最后他发现,问题应该是在机枪的上部,可能是弹匣的基座和枪栓表面之间的地方。来不及找工具箱了,巴斯隆用子弹头临时顶替了一下,他把枪栓往后拉了一点,把枪管装到管节套中,然后松开枪管上两个凹槽的螺丝,又把弹带式发射装置的螺栓放到凸轮的沟槽上。

敌人已经哇哇叫着冲了上来,鲍威尔的机枪早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射击了,巴斯隆没有在检查机枪,他直接把子弹带压入了枪膛,“啪”的一声盖上了子弹匣盖板。

敌人的手榴弹和迫击炮弹都集中在重机枪周围,它们迫切地要把美国佬的机枪干掉,巴斯隆手中的机枪再度有节奏地开始嘶吼,一个又一个的敌人被打倒在地,密集的子弹迫使美军的机枪手不得不低下头来躲避,这时,另外一挺机枪哑火了——机枪手被击中大腿,倒在地上动弹不得。

巴斯隆让剩下的士兵用步枪向两翼射击,他开始在两挺机枪间来回奔跑,射击,有时候,因为子弹带上的烂泥导致枪卡壳,他还得打开盖板把污泥擦干净。有人大喊“小心”时,巴斯隆就会低头,拔出自己的.45口径手枪瞄准后面,看清了冲过来的人脸他才会开枪。

日本鬼子实在是太多了,机枪阵地就像暴风雨中的一叶舢板,它们到处都是,不停地嚎叫,巴斯隆和战友们也不停地大声叫骂,“我们觉得,”约翰·巴斯隆说,“最后的时刻到了。”

示意图

陆战队和陆军的炮弹从头顶飞过,在远处的丛林里炸出一片又一片的死亡之花,炮弹的落点毫无规律,有点远远飞过了河,有的几乎就在陆战队防线边上爆炸。

战场上一片混乱,机枪手不可能发现进攻的敌人,枪焰,射击和爆炸的火光让他们什么都看不清楚,巴斯隆只能冲晃动的灌木丛和草丛射击,因为不会有敌人敢冲到无遮无挡的草地上来的。

子弹越来越少了,对于机枪阵地上的幸存者而言,他们感觉自己打了“整整一夜”。巴斯隆命令几个士兵尽量使用步枪,把剩下的几条子弹带节省下来,留给鬼子下一次冲锋用。因为鬼子已经包抄到了他们的后方,和连部的联系被掐断了。于是,中士拿起自己的手枪,命令手下来了次火力掩护,自己冲向敌人,然后转身,“跑过本连防线的前方,冲向敌人猛烈的炮火”。

在手下目瞪口呆的注视下,他找准机会,转过头,穿过防线,进入丛林,向连部跑去。

跑到连部的巴斯隆把好几串子弹带挂在脖子上,因为实在太重,他走路都踉踉跄跄了,然后,中士一手拿着手枪,跌跌撞撞地走进丛林,这段100米的距离——“那段极其困难的100米距离”——他走了15分钟。

月亮出来了,漆黑的丛林里有了一丝亮光,陆战队的炮弹准头越来越高,他们反复地轰击着日军的集结地点,当月光照亮了丛林时,日军的新一轮冲锋开始了。

在前面的几次冲锋中,大量的死尸已经把铁刺网覆盖得七七八八了,所以后来的鬼子可以更容易地冲过来,巴斯隆火力阵地外面的日军死尸堆积得太高了,已经影响到了火力网的发挥,因此,他调整了机枪位置,等日军冲到近处时,冲到不需要瞄准都能够击中它们时,中士才会扣动扳机。

当日军再度退却时,巴斯隆才注意到散兵坑里面的步枪射击声和陆战队不一样,是“砰、砰砰”的连续发射的声音——陆军164团3营的士兵们早已经分散进入陆战队的防线,开始支援精疲力尽的他们了。

清剿残敌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白天,巴斯隆坐在散兵坑里,浑身烟熏火燎,双手颤抖,耳边一直响着断断续续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

普勒中校来到巴斯隆中士跟前,说:“干得漂亮。”根据他的计算,“大约有一千名被打死的日军,就躺在阵地的外面。在我们的防线和铁丝网之间也有几百具日军的尸体。”

有人数了数,在巴斯隆右手边那挺机枪的位置周围,堆积了38具死尸。

远处的丛林里,至少上百具的日军尸体散落其中,他们都是进攻途中被炮弹炸死的。

尸横遍地的日军,这张照片好像是“血腥岭”战斗后拍摄的。

1营取得了了不起的胜利,他们用不满员的兵力,坚守住了平时需要两个营才能守住的防线。A连打死的敌人比C连多,但是,A连拥有全部的重武器。他们的几门37mm火炮整夜都在不停地射击,连绵的炮火成功地封锁了敌人冲击的路线。

在这一夜的战斗中,1营打掉了26000发机枪子弹。

接下来,巴斯隆的部队移防到了相对安全的“血腥岭”,他没有再参加后继的搜索进攻,11月,他染上了疟疾,被送到了医院。

1943年1月5日,最后登上瓜岛的陆战7团,也最后一个离开了这里。此时,虽然美国海军已经知道,他们赢下了瓜岛这场漫长而损失惨重的战役,却仍然不清楚日本人在这里遭受了多么大的损失。

授勋和神话

在澳大利亚休整期间,巴斯隆和他的战友们把钱全花在了喝酒、女人和唱歌上面,在这里,他们天天喝得醉醺醺的,澳洲姑娘(防和谐)们的热情更是让他们觉得来到了天堂。

澳大利亚,巴斯隆歪戴着帽子,在模仿拿破仑。

5月7日,他收到了由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 尼米兹海军上将签发的国会荣誉勋章 嘉奖令——对此一无所知的巴斯隆中士,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将彻底改变他的生活。

5月17日,范德格里夫特读了约翰·巴斯隆的嘉奖令:“因为他非凡的英雄气概……远超出了责任义务的范围”,然后把勋章挂到他 的脖子上。将军告诉约翰,能以美国总统的名义“给他授勋真是太高兴了”。

随着巴斯隆获得荣誉勋章的消息传回国内,许多报纸开始用那些惊人的标题来报道这名士兵的事迹:

“他把日本一个团的兵力阻延了三天”。

“孤身奋战的英雄,一人屠杀了2000名鬼子”。

而其中一段离奇的描述,基本上被中国互联网上的历史创造发明家原封不动地“拿来”了:

“约翰·巴斯隆中士因为在南太平洋杰出的英勇表现而被授予国会荣誉勋章。在没有食物和睡眠的情况下,他坚守机枪72小时,把日军一个团消灭殆尽,因此获此殊荣。”

1943年7月,新上任的陆战1师指挥官鲁佩图斯将军冷冷地告诉他,他的故事在家乡引起的骚动被美国财政部的注意到了,他们需要一些现役士兵回国去推销战争券。

回国后,巴斯隆被告知,在接受采访时,他不能把敌人说得太过低能,海军、海军陆战队和财政部的宣传人员不想让他们的发言人把日军说成傻子,因为这会降低民众购买战争券的热情——美国政府需要通过战争券来筹集战争费用。

巴斯隆和他的意大利裔的家人们。

在后来的活动中,面对无数的闪光灯,约翰镇定地告诉记者们:

那天晚上的战斗中,被不断提及的“38个日本佬”并不都是他射杀的,也有的是被比利·乔·克朗普顿和塞西尔·埃文斯打死的。

而《纽约时报》也做出了相对公允的报导:

约翰·巴斯隆,“打死的38个鬼子,对消灭日军的一个团贡献突出”。

而巴斯隆自己,一直都在告诉周围的人们:

“我戴的国会荣誉勋章,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属于那些默默无名的兄弟们。”

各位读者朋友们,创作不易,喜欢这个故事的话,麻烦转发点个赞吧。

#二战##军事##我要上头条##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冷知识##历史#

4 阅读:480
评论列表
  • 2024-03-29 01:29

    这个跟诺曼底那个机枪手一样都是以讹传讹罢了,普通人根本不知道上千人的攻击面多大,根据美国自己战史,是一个连的美军在后面炮群支援下利用提前修好野战工事防御一千多日军。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