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扇耳光,不攻自破的德—日轴心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9-17 04:08:28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猛扇在日本脸上的一记耳光

1940年9月27日,柏林。帝国总理府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柏林的灯柱上罕见地悬挂上了东方那个不安分的岛国的“太阳旗”——就是这一天,德、意、日三国终于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这是继1936-1937年间三国先后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后的又一个意义重大的文件。这也标志着三国轴心的真正建立。

三国轴心,听起来好威风,好厉害啊。后来的历史似乎也是如此,除了意大利从头到尾在打酱油、拖后腿,基本上没干什么正事外。德国和日本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都掀起了腥风血雨,同盟国付出巨大甚至是惨痛的代价才将其消灭。

击败法国后,柏林举行的胜利游行。

不过嘛,这俩国家从缔结反共协定以来,基本上就没有尿到一个坑里过,在所有的重大问题上,也压根不存在什么协商、合作,脆弱的同盟,不过是张勉强维持的虎皮而已。意义重大的三国同盟条约,也就仅限于意义重大了。

当初德国和日本捣鼓出来一个《反共产国际协定》,矛头对准谁不言而喻,被这俩一东一西的强盗不怀好意地盯着,钢铁大叔可是心中担忧的很哪。不过斯大林不清楚的是,希特勒在1939年前最担心的,其实是在他进攻西欧时,苏联在背后来一下子——所以,柏林一直希望日本能够牵制住苏联。

要不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呢。巧的是,日本也是这么想的,它也指望着德国牵制住苏联,好让它在满蒙地区搞事呢。唯一的区别在于,德国政府不打算在收拾完英法之前对苏联动手,而日本的一群少壮军官,则打算挑衅苏联。

日本陆军被称为“马鹿”可真是一点都没有冤枉他们,这些把持着日本外交和国政的陆军将领们,对于政治和外交既无经验,反应也极为迟钝。但凡1939年派驻柏林的日本代表不是大岛将军,而是另外一个稍微内行点的专业外交官,日本就不会对8月份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感到如此震惊,甚至觉得丢人现眼了。

在苏德两国签约之前,已经有很多国家或者渠道,其中也包括日本的驻外使节,分别向东京发出了警告:如果日本政府仅仅因为苏德两国意识形态上存在深堑,就固执地认定两国不可能合作,无疑是非常不明智的。

果然,就在1939年4月20日,里宾特洛甫预先通知大岛(驻柏林大使)和白鸟(驻罗马大使),如果日本继续在签订三国公约上找麻烦,德国也许会迫不得已去同苏联打交道,目的就是和苏联缔结一项互不侵犯协定。这位德国外交部长接着说,德国还没有在这方面采取步骤——大岛应该是没有听懂言外之意。

6月16日,里宾特洛甫再次会见白鸟,告诉他说,由于日本还没有同德国缔结公约,德国将同苏联缔结互不侵犯协定。估计是发现日本驻柏林的大使是个对外交一窍不通军人,德国人才只好找到了驻意大利的日本大使转达。

听到转来的消息后,大岛不相信里宾特洛甫的话是当真的。他认为德国外交部长仅仅是在虚言恫吓,目的在于吓唬东京,让日本人老老实实按照德国希望的内容和方式来缔结公约。

让日本专业外交人员头疼的是,大岛的顶头上司,在东京的日本外相有田的看法和这头马鹿一致,因此他只听大岛而不听白鸟的话。因为他俩都不相信,德国会蓄意违背反共产国际公约的附属秘密议定书——要知道,在议定书里可是规定了,德国有义务不得做任何事情来改善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形势,不得背着日本和在不经日本同意的前提下就和苏联在政治上达成协议。

但是纳粹德国政府偏偏就这么做了。

德国人不仅小心翼翼地将在1939年6-7月和苏联人的谈判彻底地瞒过了日本人,他们还找出了无法辩驳的理由:

1926年,苏德两国政府就签署了《苏德中立友好条约》,这份条约现在既没有过时,德国政府也没有缔结任何废除它的新条约。而且,德国和日本签订的反共协定不是针对苏联的。。。

日本政府居然被一直瞒到了7月底,在7月19日时,感觉越来越不对劲的日本驻柏林大使馆参赞宇佐美特地跑到德国的外交部,十分固执地追问德国同苏联的关系。结果德国外交部的官员回答,“苏德两国谈判互不侵犯条约一事纯属捏造”。两国现在进行的是经济谈判,日本人居然深信不疑。

直到初步谈判已经结束,里宾特洛甫即将赴莫斯科签约时,日本大使才被正式告知这个“晴天霹雳”。东京方面闻讯顿时陷入一片惊慌和痛苦之中——签约之时,苏联和日本军队正在诺门罕打得不可开交呢。

条约的签订,让日本政府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可能,苏联人现在可以放手集中力量来对付日本了。虽然这个场景并未发生,但这无疑促使日本人忍气吞声地承认了在诺门罕的战败。

日本人终于认识到,德国人把他们卖了,不但丢了脸,还败得如此惨痛。

日本的外交家(正牌那种,不是大岛那号外行)早就意识到,当日本表示不愿意和德意两国结成军事同盟时,德国人就会采取对应的措施。但日本人觉得,德国采取的反制措施不过是为了挽回面子,而不是像这样直接给日本脸上甩上俩巴掌。

当日本还在固执地坚持反共产国际协定时,德国都不屑于和它商量,就同苏联缔结了中立条约,德国用实际行动抛弃了日本,让日本在国际上成了个笑话——不仅“反共产国际公约”变成了一纸空文,还直接导致了日本政府的平沼内阁垮台。

日本的舆论一片哗然,日本陆军在中国的租界里也采取了“实质行动”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他们拦住过往的德国侨民,打德国人耳光,还把德国车辆上的“卐”字旗拔下来,扔在地上踩几脚。。。

取代平沼内阁的是由退役的阿部信行大将组成的,日本有史以来最为软弱和无能的“看守内阁”。但是就是这个内阁,却做出了一个堪称日本外交史上里程碑式的决定:

9月4日,在内阁会议后,阿部大将发表了下述声明:“面临刚爆发的欧洲战争,日本无意卷入。它将集中力量处理中国事件。”

欧战爆发,是麻烦而不是机会

欧洲战争爆发之初,日本还以为自己迎来了一个良机,它以为陷入战争的英国和法国都不能对日本的对华政策有什么实质性的干涉了。现实很快就教会了日本,什么叫做看似良机的陷阱:

苏联政府虽然愿意和平解决两国关于中蒙边境的争端,但是却不会放弃对重庆合法政府的支持。而德国和苏联之间真假难辨的中立条约,不仅束缚了德国对付苏联的手脚,又让日本在抵制美国时陷入了孤立。

不仅如此,欧战的爆发对于日本经济的冲击比政治方面还要大:

1936年时,日本的军事当局就制订了一个扩充军备的六年计划和一个全面提升日本军工产能的五年计划。这两个计划从1937年初开始执行,日本膨胀的国家预算开支其实大部分用在了这上面,侵华战争的军费只占到了一小部分。

不仅如此,日本占领下的伪满洲国发展工业的五年计划同样于1937年初开始了,目的就是要把这个傀儡“国家”打造成一个大陆上的“战争基地”。

躲避轰炸的中国百姓

一下子不管不顾地上了三个巨型计划,结果也不出意外,日本子直接扯着胯了:

首先吧,日本国内的大量投资和资源都用于投资重工业和基建了,那么对外的贸易投入就被挤占了大半。于是日本也无法像一战期间那样用自己的产品去占领参战国退出来的国际市场——这样就挣不到什么外汇了。

其次呢,发展日本国内和“伪满”,可是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设备的,这些日本都无法自给,都需要到国际市场上购买——这样就需要花费大量外汇。

光出不进,哪个政府也受不了啊。日本打得算盘就是努力加强德国、日本和“伪满洲国”三方的贸易关系,就是德国政府用从日本身上挣的外汇,来购买从东三省进口的大豆。

这笔生意对日本来说可是好处多多,因为当时的日本虽然发展成了一个工业国,但是新的工艺知识,关键的机床设备——这东西在当时的重要性和现在的芯片一样——还是需要从欧洲和美国进口。

日本进口的机器在战前主要是来自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美国是主要的供应者,而且所占比例还越来越大。没法,因为当时的德国和英国已经开始扩充自身的军备生产了,大头得优先自己,不过德国仍旧是一个重要的供应源。

德国还有另外一项技术深深吸引着日本,就是生产合成燃料的工艺和设备。日本曾经雄心勃勃地想要在中国东北和国内建立庞大的合成燃料生产基地,可是全部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依靠德国提供。

随着战争爆发和两国在政治上陷入冷淡,两国的经济往来也陷入低潮:日本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配合英国对德国的海上禁运,也没有帮德国获取来自东南亚的战略资源。

德国也同样对待日本,不仅应该交付的货物一拖再拖,而且他们认为“没有必要给予日本任何经济上的优惠,因为过去的经验表明,日本一向是来而不往的。”

“不卷入欧洲战事”其实是日本的筹码

在欧洲战争爆发的头几个月里,日本的舆论在对待各交战国的态度上是有分歧的,但在支持日本政府推行的不卷入欧洲战争的政策上,却完全 一致。

亲轴心派倒是一门心思想和德国缔结军事条约,共同对付苏联,可是全国上下没人搭理他们。波兰的迅速败亡,日本国内同情者也不少,更多日本人还是担心牵制苏联的力量又少了一个,因为日本一向把波兰看作西方防御苏联的堡垒。

在大多数日本人的心目中,对苏联的畏惧和猜疑仍然居于支配地位。而且当时的日本还有另外一种担忧,那就是英法德三个国家自己打得精疲力尽,反而让一边旁观的苏联坐大,成为主要的获益者,独木难支的日本就更加危险了。

最后,日本还有一个担忧,这种担忧分别在两个时间点达到了高潮:一是在西线陷入“假战争”期间,二是1940年德国轻易横扫西欧各国之时。日本都担心如果德国轻易获胜,如果它不进攻苏联,反而来远东搞事怎么办?

在上述这些复杂心理的共同作用下,日本政府此时奉行的,就是不卷入欧洲战争,力图在欧洲战争结束之前结束侵华战争,以免日本可能面临一个敌对的联盟。

而和德国不同,正在全球执行海上封锁德国的英国,也在用尽方法安抚日本,生怕一不留神触怒了日本,让日本和德国联手了。

破天荒第一次,日本居然在国际上变成了一个有一定份量的中立国,它既享受到了中立国的好处,也和其他中立国一样在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中受了损失。

不过总体来说,日本此时还是占了不少便宜的,英国为了安抚它,做出了许多让步,甚至在报复令实施以后,日本政府向德国购买的商品中,凡是日本迫切需要的,都获准通过英国海军的封锁线被海运到日本。

但要是有人认为日本会安分的做一个中立国,那就大错特错了。日本当时所有的做法,全是奔着一个目的去的——那就是利用所谓的日本保持中立,或者说不卷入欧洲战争作为筹码,让欧洲各国抛弃中国的合法政府,转而承认它对中国的占领。

所以,日本的小动作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发表不卷入欧洲的声明没过两天,日本外务省就向英国、法国、德国和波兰这些交战国驻东京的代表递交了一份照会,宣称欧洲各交战国的军舰和军队驻在中国,可能造成“不幸的事件”:“这种局面也许会迫使日本放弃其不卷入的政策”。

因此日本(好心地)规劝各交战国自动撤走军队。如果上述国家这样做了,日本将乐于对其侨民的 生命财产加以保护。最后,日本没有忘记将这份照会原封不动地抄一份递交给美国。

德国根本就无所谓,因为它们没有在中国驻军。美国人也不怕,他们看出日本人打算把西方国家一个一个地赶出中国,他们直接告诉日本人,美国不会让人赶出去,如果日本敢这么干,就等着来自经济和金融方面的制裁吧。

这份照会,真正威胁到的,就是英国和法国。不过再拖上个半年,就只有英国真正被吓坏了,因为那时候法国佬投降了,投降了,投降了。。。

英国和法国对于某种可能发生的局面怕得要死,那就是日本一旦和苏联达成和约,就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它们在远东的势力。鉴于它们对日本的了解,日本最有可能采取的手段就是日本驻华军队横行无忌,故意和驻华外国军队发生冲突,来加速战争的爆发。

1939年10月3日,英国宣布它在长江的炮舰有5艘将撤走,对外宣传的官方理由则是,这些舰只和舰上受过高级训练的官兵,调到别处将更能发挥作用。英国佬总是这样,失败和退却都能吹嘘成“伟大的转进”。

11月12日,英国陆军部宣布,为了军事上的便利,将把驻在华北的英国军队撤走大部分。法国人也跟着这么做了——日本人得知后“相当满意”。

考虑到英国一旦和日本发生战争,在远东的英国势力根本就没法自卫。于是,英国佬此时是非常乐意和日本达成和解的。但是直接对日本让步,又引起英国一部分舆论和美国公众的不满。因此英国政府希望日本和中国“恢复和平”,至于和平的代价,当然不会是让他们来支付了。

到了1939年底时,虽然苏联和日本没有和解,但是突发的冬季战争却差点让英法和苏联直接对抗了。正因为如此,英国政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无论如何要让日本保持中立。

但是国际形势变化之快,远远超过了两国的预想。1940年,德国在欧洲大获全胜,日本的亲轴心派兴高采烈。军队也好,南进支持者也罢,无不眉飞色舞,感觉到扬眉吐气。

面对法国的崩溃和英国面临的极度危机,日本知道,争夺那些西欧国家在南洋的财产的好机会来了,但是这样做最好的前提就是,日本要从中国这个泥潭中脱身,才能更好的腾出手来。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同意了日本的要求,封闭它所控制的道路和港口,不让重庆政府抗日所需的物资进入中国。英国人在7月份关闭了滇缅公路和香港口岸,为自己对抗德国争取到了最关键的3个月时间。

被德国飞机轰炸扫射的敦刻尔克海滩

丘吉尔在答复有关这项协定是否会得到日本好感的询问时,说到了问题的本质:“我认为,我们在远东所遭到的一切,很可能深受此间发生的事态的影响。”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0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