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计划的计划——浅谈日本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争计划”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4-07-18 14:15:31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开生面的历史军事故事。

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实际控制范围

战争之路

早在1890年的时候,山县有朋就把日本的“主权线”界定为这个国家实际的地理边界。但危险的是,在界定和“主权线”直接相关的所谓“利益线”时,他却解释得很模糊:“如果我们要维持国家的独立,并且使之置身于强国之列,就必须不断推进并保卫我们的利益线。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保卫主权线。”

用大白话来讲,这其实就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文化的最大特点:

“只要是人家的东西,就是好的;是好的东西,就必须拿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

正如后来的所发生的一切那样,日本为了追求毫无底限的“利益线”,让自己的陆军、海军和整个国家都坠入了深渊。

上世纪的20、30年代里,作为战胜国的日本和战败的德国一样,一样憎恨《凡尔赛条约》及其带来的后果。实际上,从1919年起,日本和意大利就一直在抱怨:

作为一战的获胜方,这两个参战国都认为构建《凡尔赛条约》体系的强权国家没有从德国和奥地利那里拿出足够的领土犒劳它们。日本并不满意像个仆从那样,只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偶尔在地中海上协助英国海军;而从德国手中接收到的诸如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这点资产,也只会让日本的怨气有增无减。

从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迅速上升的日本的人口也在快速增加,而且还在以平均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着。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展日本的工业,并扩大对外贸易。同时,日本对于原材料的需求的紧迫性不亚于生存空间和贸易,但是那些富饶的亚洲地区和世界市场全都被西方国家所掌握着。

日本在远东的一意孤行逐渐威胁到了英美的传统利益,美国在1939年废止了与日本的贸易条 约,接着减少对日本的石油和废钢铁的出口量。日本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反而变本加厉地在1941年占领了全部的法属印度支 那(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

作为回应,美国联合英国和荷兰对日本实行了全面的石油禁运,而取消禁运的条件,则是要求日本从中国和东南亚撤出。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极度缺乏燃料的岛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大和号,战舰巨炮的余晖。

日本的战争计划,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是被逼到绝境后的一次大胆的赌博。

早在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前,受到德国横扫西欧各国的辉煌战绩鼓舞,日本于1940年7月26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基本国策纲要”。第二天,在裕仁天皇的主持下,大本营和政府召开了联席会议,通过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

在这个时间点上,日本尚未下定决心和美国开战,它们制定的战略计划还是以断绝蒋介石政府外援,用军事手段全面侵吞中国为第一目标:

1、通过军事、经济封锁和政治招降手段,逼迫蒋介石政府求和停战。

2、在实现了中日停火的前提下,逐步蚕食国统区,以日本为中心,结合东三省和中国大陆,打造独立的国防经济圈。

3、以日本和中国大陆为基础,打造包括了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在内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圈。

4、在没有解决中日战争之前,对于“南方地区”,暂时还是以外交手段为主,确保重要资源输入不受影响;

5、一旦解决了中国,只要内外部条件允许,就动用武力手段,全面解决“南方问题”。

6、在解决“南方问题”时,尽量只针对英国一国交战,但是估计和美国交战不可避免,因此要做好全面开战的准备。

这个新政策其实是颠覆性的欧洲战局的产物,当时日本举国上下,关心的全是德国何时登陆英国的事情——很显然,如果德国真的登陆英国,并最终让大英帝国全面崩溃,那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必然会发生重大改变——日本当然不能袖手旁观,而这也是解决“南方问题”的绝佳时机。

而日本的陆海军也认为,即便德国不登陆英国,德国的胜利也是必然的,这势必导致各国势力范围的一次大洗牌,这同样是日本“南进”的好机会。

而日本在“北进还是南进”的选择上纠结那么久,最终选择了南进战略,一方面是在诺门罕挨了苏联一通狠揍,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只有南边,才有他们梦寐以求的丰富石油资源。

本来,日本的大部分的重要战略资源,比如:石油、橡胶、铁矾土、棉花、羊毛、油脂等,是全部或者大部分需要从英美两国或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内进口的。日本发展工业的工业母机更是只能从美国获得。

但是在1940年6月,美国对工业母机实施了禁运,石油和废钢铁也被追加到了需要批准的出口商品名单中,日本人很清楚,这意味着,全面禁运的时间也为期不晚了。

获取东南亚的丰富资源,是日本摆脱对英美的依赖,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的重要部分,这也意味着,和英美开战是无法避免的。

和英国开战日本并不担心,但是一旦和美国正面开战,日本的所有高层,都知道这就是场令人绝望的赌博,唯一的希望,就是两场同时进行的奇袭作战:

一是攻击美国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二是攻击东南亚和西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这次奇袭必须兵贵神速,要在美国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之前,就把侵占的新领地全部连成一条防御线,在攻占新几内亚后,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防御圈——这个防御圈从北方的千岛群岛开始,向南经过威克岛,延伸到俾斯麦群岛和新几内亚。

凭借这个巨型防御圈,日本不但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圈,还可以迫使美国坐下来进行停战谈判,最终还可以全面控制亚洲。

没有计划的计划

如果从整个二战战局的高度看,日本攻击美国的时间选择得十分“微妙”——正好在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初次兵败莫斯科城下之时,日本向美国开战了,不但把美国这个巨人推进了盟国阵营,自己也赤膊上阵,押上了全部身家。

日本人这么做,可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基于几个前提:

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的头号大敌不是英美,而是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因此,哪怕后来俄罗斯帝国变成苏联,日本的主要假想敌中,苏联仍旧排在首位。

因此直到1936年,日本的陆军和海军针对假想敌的作战计划仍旧是各打各的:按照先后顺序,陆军的对手分别是苏联、中国和英国;而海军的对手分别是美国和英国。

菲律宾作战

也就是说,陆军的头号大敌直到1939时,一直都是苏联,他们制定的所有计划,无不是以和苏联开战为基础的;海军则完全相反,他们的眼光一直盯着美国,作为马汉的忠实信徒,日本海军做梦都想通过一场(已经过时)的海上巨舰大炮的决战,制霸西太平洋。

这,其实也是日本陆海军后来作战互相拆台的根源之一。

1939年,日本陆军终于在海军的一再催促下,制定了派兵协助进攻马尼拉和新加坡的作战计划,打算派出1-2个师团进攻菲律宾,1个师团进攻新加坡——这么点兵力,纯粹就是把海军当叫花子打发啊。

和海军始终将对美国作战作为中心不同,日本陆军在1939年制定的作战计划,第一部分仍旧是以中日战争仍在持续之时,如何对苏开战;第二部分才考虑到同时和中、苏开战时,如何对美英荷等第三国开战。而这时制定出来的对英美荷的作战计划,也只考虑了进攻马尼拉或者新加坡的局部作战——日本陆军,至此都没有在东南亚全面作战的计划。

当太平洋的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后,日本陆军才极不情愿地改变自己的作战重心,将主要作战对象从苏联变为美国,因为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对英、美、荷、澳开战,从来都不是日本陆军的目标,也从来没有制定过相应的计划。

真正开始认真研究,并最终下定了开战的决心时,都已经到了1940年末了。

而促使日本真正下定决心南进的,主要还是因为欧洲战场的突变,而从始至终,日本的首要目标,只有荷属东印度,因为那里才有关乎日本生死的石油。最理想的状态,是只对荷兰开战,但是如果想要保证漫长的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就必须解决马尼拉和新加坡,而这就意味着和英美开战。

在整整一年里,日本的陆海军统帅部可真是纠结无比,因为当时的荷兰已经战败,政府流亡到了伦敦,日本怎么谋划,也想不出让荷兰流亡政府单独屈服于日本的办法——没辙,只好连英国一起揍了。

如果德国没有横扫欧洲,日本也不是没有机会将美国屏蔽在外,问题是,即便陆军不进攻菲律宾,以马尼拉为基地的美军也会严重威胁到日本的整个南方作战计划;更别提从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这些地方运输资源的海上运输线,怎么都绕不开菲律宾。

怎么办?只好连美国一起揍了呗。

东南亚的局势,西方各国牵连颇深,日本根本就找不到分而治之的办法,于是,牵出萝卜带出泥,作战目标开始越来越多,最后发现,局部作战变成了全面开战。

虽然日本和德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但两国的军事合作仅限于互派军事代表参观,合作协同是万万谈不上的——当1941年末,日本政府最终决定和美国开战时,欧洲的战局影响它们基本上没有做过多考虑。

日本政府仅仅出于一个唯心的论断——无论如何,德国在欧洲是不会失败的——也就是说,大本营和政府都坚信,德国即使无法取胜,也不会失败,德国和英国、苏联之间的战争,将陷入长期的拉锯战。

此时,唯一让日本担心的,就是英国和苏联会在经受了惨重损失后,以重大代价和德国媾和。如果在未来两年出现这种可怕的局面,日本岂不是得在太平洋地区独立和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作战了吗?干脆,把美国拖下水,刺激德国对英国采取积极措施,从而让轴心国真正联合起来,尽快吧英国打趴下。。。

开战的决心已下,作战的顺序和计划就得满足日本的所有要求了,问题是,日本制定目标,既要满足经济方面的自给自足,还要满足未来防御方面的滴水不漏,于是乎,初期的战争计划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直到远远超出了日本的实力:

首先、从经济方面考虑,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马来半岛这些重要的资源产地必须得攻占,大家没有意见吧?

其次,从战略需求出发,攻占英、美的重要军事基地——香港、新加坡、马尼拉、关岛、威克岛等地,也是很有必要的啊,攻占上述要地后,还可以将其打造成未来防御圈上的重要节点嘛。

第三,为了防止敌人从印度洋方面的进攻,彻底切断蒋介石政府的外援路线,逼迫中国媾和,缅甸也得攻占啊,哪怕按照初步方案,缅甸南部是万万不可放过的啊;

最后,如果日本军队打下上述地区后,还有余力,那就继续向前推进,直到无力进攻为止吧。

如果说前三项还有理有据,看起来像那么回事,最后的总攻略就纯属胡扯了,什么叫“打到打不动为止”?说穿了,只不过是日军大本营制定战略目标时,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居然开战初期会那么顺利罢了,所以后继的计划是一概没有的。

美国海军攻击特鲁克基地

大的计划制定了,后来,在海军的要求下,又打了个补丁:拉包尔也被纳入了攻占目标之一,原因为了掩护海军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前进基地,特鲁克。如果不占领拉包尔,特鲁克就会时刻受到来自拉包尔的敌人海空军威胁,因为这纯粹是配合海军作战,而且还远远超出了陆军的作战范围,几番争执后,陆军还是不情不愿地同意了。

唯一的漏洞,就是没人考虑新几内亚,后来,这里果然成为了日本外围防线上的薄弱点。

按照最初的计划,日本是打算在1942年3月开战的,但是一盘点自己的家当,调查了沿途的海况后,只能将开战时间定在了1941年12月初,因为储备的燃料只能够用到1942年3月了,如果那时候打起来,搞不好,日本海军就会突然断顿趴窝了。

客观来讲,当日本决定全面进攻西南太平洋地区时,对于敌人的实力分析还是很到位的,大本营正确地估计到了英、美、荷、中短期内是无法高效协同作战的;同样也没有被英美两国的殖民地军队规模吓倒,判断出这些充斥着大量当地人的军队战斗力极其低下——当然了,日本人也没有料到,英美大兵的战斗力同样低劣得出乎意料。

因此,日军制定的作战计划中,预计南方作战需要大约5个月时间,一旦开战,(攻占)香港需要大约20天,马尼拉大约50天,新加坡“要塞”大约会用上100天,而爪哇岛则需要150天。

而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他们打的如意算盘就是,攻势结束后,陆军的防御重心将转向苏联方面,海军负责正面的舰队决战来打垮来袭的美军。

算盘打得很精明,设想也非常美妙,这俩马鹿却都没有想到,未来海上作战的主力变成了空军,舰队决战已成昨日黄花,而美国佬也不会按照他们的想象,一步一步地逐个拔除太平洋上的据点,而是依托强大的特混舰队,不断跳岛作战,发动大规模的两栖攻击,直指日本本土。

最重要的是,鬼子们忘记了一点:“开战在我,终战在彼”。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意挑起战端,但是,结束或者退出战争可不是他们说了算的。

美国佬让日本人彻底失望了——经历了不到两年的低潮,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人卷土重来,空前强大的特混舰队在太平洋上狂飙突进,不仅将日本海军一扫而空,还干掉了陆军的大部分精锐,最后烧光了日本城市,还用两枚原子弹彻底炸断了鬼子的脊梁。。。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4

近代史知识分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