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位隐居在深山之中的智者与我畅谈: 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凭借着诸多独特的方法,去体悟、验证生命的本真。
在他们彻悟之前与之后,都会进入一种殊胜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能够笃定地坚守在自心的根源之处,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都不会产生丝毫动摇。
总的来说,这种状态有着诸多不同的称谓。在佛家,它被称作大禅定;于道家而言,名为清静心;庄子赋予它坐忘、心斋的称呼;

而王阳明则将其定义为知行合一 ,各家说法虽异,所指却有相通之处。 当古圣先贤们修行至这般状态时,会面临重重阻碍,需要克服数不清的难题。
其中,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便是:当我们遭遇思绪的杂乱无章,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此起彼伏,同时还要应对外部世界形形色色的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究竟怎样才能让我们内心的清静之境,始终如如不动,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
古圣先贤们为此开创了各式各样的方法。从理论层面而言,这些方法纷繁复杂、数不胜数,穷尽一生也难以学尽。
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和所有的修行方法结合起来,那就是接纳一切的法则。
什么是接纳一切?从本质上讲,接纳一切意味着对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所遇到的各类人物以及自身的各种情绪和经历,都抱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它并非是盲目地接受所有,而是在清晰认知的基础上,不抗拒、不排斥。
接纳一切是超越世俗的评判标准,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多样性。
在现实生活中,接纳一切能带来诸多积极影响。比如,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挫折时,如果能够接纳这一状况,而不是陷入无休止的抱怨和自责,我们就能更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再如,在人际关系中,接纳朋友的不同性格和观点,能够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让友谊更加深厚和持久。

总之,接纳一切是一种高度的精神境界和智慧的处世态度,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和领悟,以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但是,这还只是心理层面的接纳一切。
如果从修行上看,有这样2个点:
1、接纳一切的过去、未来和当下的所有因缘我们要知道一切的事情,它无非是在过去未来和当下这三个时间层面去发生。
我们所谓修行,就是要有一个既脱离于这三个时间层面,但又能够直面这三个层面的。暂且称为理智心吧,
假如你呈现了这样的理智心,这个理智心它是不动的。当他面对过去未来当下的时间迁移的时候,只有他是不动的。
所谓接纳这三样,就是说立在这个理智心的层面。事情发生了,或正在发生或还没发生对他来说毫无分别。

因此当事情一发生你就能马上接受,事情没发生你想都不会想。这其实就是避免了你能够用意识思维情绪来维持你的生命状态。
2、接纳一切的念头和情绪、一切的紊乱和悸动。修行人经常烦恼的一点就是当修行的过程中,无论你是在打坐还是在观照,还是在修别的方法,经常都无法控制自己的念头情绪和各种身心的紊乱悸动。当然这可以统统称为烦恼,烦恼没办法摆脱,让修行人很苦恼。
假如你能够接纳一切。所有的念头情绪紊乱悸动,当他们来的时候你就让他来,他怎么乱动你都让他乱动,爱怎么搞怎么搞,等他走了你也毫不留恋,慢慢的慢慢的他们就来的越来越少。
实际上你这样的状态,越久你就能够越达到如如不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