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终南山十几年僧人,讲述4个修行奥妙关键,醍醐灌顶

心灯一文 2025-02-17 19:14:32

那年,我怀揣着对修行真谛的探寻,奔赴终南山,只为拜访一位久居山中的僧人。这位法师在这终南山中已静修十数载。

他独居的住所,面积颇为宽敞,屋内陈设虽质朴无华,但也不见丝毫窘迫之态,生活条件相较于其他住山修行者,算得上是舒适的。

望着眼前的场景,我不禁心生疑惑,向法师问道:“师父,我听闻其他住山修行之人,多是栖身于简陋艰苦的山洞,缺衣少食,生活极为清苦,可您这儿的生活似乎颇为安稳惬意,这是为何呢?”

法师听闻,脸上浮现出一抹温和的笑意,爽朗地笑道:“难道修行就非得缺衣少食,历经磨难,才能彰显修为吗?哈哈,即便我有心过那困苦的日子,可还是会有人寻来,为我送来生活所需。

实际上,修行并非是要将自己折磨得苦不堪言,仅仅在表象上折腾,未必能真正有所得。”

顿了顿,他又接着说道:“就如同你们在尘世中修行一般,若只是一味地认为只有过得穷苦潦倒,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人,既不努力工作赚钱,也不尽家庭与社会责任,那到最后,对社会、对家庭,甚至对自己,都毫无价值,这样的修行又有何意义呢?”

“修行讲究的是秉持中道,万事万物都应适可而止,切莫过度刻意地去追求。修行的关键,并不在于生活有多困苦,或是苦到何种程度,也并非要摒弃正常的生活。即便是在这深山之中住山修行,亦是如此。

我们只需体会到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即可,不必非得让自己过得苦哈哈的。” 我若有所思,追问道:“您的意思是,修行需持有一种秉持中道的理智,对吗?” 法师肯定地点点头,说道:“对的。

中道有几个点需要注意。

1、几乎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在中道上。

实际上大部分修行人,大部分的时候都不在中道上,祖师说觉而不迷,这个所谓迷,就是不在中道上的意思。

怎么是迷呢?因为有一端的执着执着任何一个端口一个点都是不在中道上。所谓知幻即离。也就是说知道看到自己的执着颠倒,马上就自然离开幻了。马上就自然安住在真的中道上了。

所以这个中道也可以当做修行的一个标准,你的心意识,是不是在随着外界奔赴颠倒,始终离开中道,这个情况你要知道,你越知道的清晰,就越有定力。

因为当你知道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离开这个所谓的幻了。因为这一份知道就是中道的力量。跟着声色跟着念头去颠倒,整个人的状态就肯定不在中道上。整个人的思维意识,整个身心状态也都失去了平衡。

2、中道是平衡,平衡是接纳,是不胡乱取舍

所以说中道就是平衡,平衡是什么呢?平衡就是接纳一切,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把你往一边去推,带着你能够走太远。

所以生命在于平衡,修行也在于一个平衡,平衡就是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你不胡乱去取舍,要舍的时候你不是说执着这个舍不得。要取的时候你又不去取或者取太多,这都是失去中道的状态。

平衡,确切地说,乃是一个精妙绝伦的度。

无数智者早已洞察到平衡对于生命和修行的重要性。

平衡这个度,并非易事把握。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取舍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当需要舍弃某些东西时,我们不能因过度执着而无法割舍。比如,对于过去的错误和痛苦经历,如果一直念念不忘,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就会让心灵背负沉重的负担,阻碍我们向前迈进。

而当有获取的机会时,也不能要么畏缩不前不敢去争取,要么贪得无厌索取过多。比如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机遇,从而错失发展的良机;而有的人则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择手段,最终陷入欲望的深渊无法自拔。

总之,无论是生命的历程,还是修行的旅途,这个平衡的度都如同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们避免陷入失去中道的迷途,从而走向和谐、美满与内心的宁静。

3、中道是修行的第一大台阶

也可以说修行来讲,如果说入门这个说法不太究竟的话,倒可以说修行有一种台阶就是这个大台阶,你一旦跨上去了,可能你的修行就上了一个层次,这个台阶就是中道。

我们可以自我检验一下,比如我们认为某种观念某种修行的理念非常正确或非常错误。然后我们抓着不放,一直在这里面倒腾这个台阶,我们就永远跨不上去。

你什么都能够放得下,干干净净清清澈澈的,你就跨上大台阶了。你永远都不往左边倒,也不往右边倒,总是在中间。这个是第1个大台阶。

4、中道和其他端一样,也是因为比量而现的境界。

那么上到第1个大台阶之后再往下走,你就要能够明白,其实中道也和其他道一样,它也是比量而现的境界。

就是说没有妄就没有真。所以真也没有实际的实相可言。

中道也一样,没有其他就没有所谓中道。如果我们透过名词,透过这种概念去理解这个中道,你就知道它不是某一个地方,也不是某一种境界,更加不是你所要执着的某一种理念,而是你的一个身心状态,是你是否处在了真心如如不动的状态里面。

这个状态是没有比量的,是不通过高低好坏上下左右,远近等等来呈现的东西。是一个本来自在本来无和有,即空即有的东西。

(本文为故事)

0 阅读:2
心灯一文

心灯一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