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估计大家都很熟悉,真相是做了好事不留名,活生生被猪队友误解,以致丢了性命。
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是东晋著名权臣,他有个族弟叫王导,大书法家,也是东晋的大官,俩人有个共同的朋友周顗,字伯仁。王敦起兵反叛时,王导还留在京城,当时有大臣请求诛杀王氏满门,于是皇帝召王导进宫问罪。王导在门口等候的时候,正遇到周顗,就拉住周顗恳求:“伯仁啊,我这一家几百口的命,全靠你了。”
周顗看都不看他一眼,扭头进去了,见了皇帝就大谈王导是个忠臣,不能杀。晋元帝跟王导关系本来就不错,于是就采纳了意见。事情办成,周顗很开心,陪着皇帝多喝了几杯,出来后看到王导还在门外站着。王导赶紧去问,但周顗醉醺醺的哼了一声,对左右说:“恨不得亲手杀了王导这贼子,换个大官做。”
周顗回到家,立即写奏折继续替王导辩解。王敦攻入京城,晋元帝逃窜,周顗等人都成了俘虏,王敦问王导,周顗这个人怎么样,跟我们是不是一条心?问了好几次,王导都不吭声,王敦明白他的意思,便下令把周顗斩首。事后,王导回宫整理旧文件,发现了周顗的奏折,这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原来当时王导惊慌失措,只顾着恳求周顗帮忙,却忘了一个关键环节,如果周顗仍然与他很亲热,那么在气头上的晋元帝,肯定不会相信周顗的话。所以周顗只能表现出与王导一刀两断,甚至义愤填膺,才能获得晋元帝的信任,他处处躲避王导却又在背后替他说好话,用意正是如此,只可惜王导这个猪队友,完全误解了周顗的苦心。
但其后王导始终不愿与王敦同流,坚定站在东晋皇帝一方,最终打败了王敦,周顗也总算没看错人。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