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立春一过,少有人说不盼望盛春早些到来的。因为严冬把人困在屋里,实在是希望能早些到室外尽情撒欢。
所以,见不到一点春天的样子,花也没开,温暖的春风也没有来,心情一般都显得着急,仿佛整个冬天都在心中积压着沉闷与期待,只待那一缕春光轻轻拨动心弦,便能瞬间绽放出无尽的喜悦。
其实,每年立春虽至,但真正的春天似乎还在路上慢悠悠地踱步,让人既焦急又满怀憧憬。很多人开始频繁地走到窗边,向外张望,试图从灰蒙蒙的天际捕捉到一丝丝春的气息。而孩子们更是按捺不住,偶尔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溜出门去,在寒风中寻找春的足迹,哪怕只是一根初露绿意的枝条,也能让他们欢呼雀跃,仿佛发现了世间最大的宝藏。
湖堤、渠边的柳树,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迫切的期待,枝条渐渐柔软,偶尔有几抹嫩绿不经意间探出头来,给这等待的季节添上了一抹生机。
俗语有说:“春打六九头,沿河看柳。”所以,沿河的柳树,已然成了人们心中春天的信使,每日里总有人驻足其下,默默数着日子,期盼着满树繁花的那一天。
而春风,这位春天的使者,虽然还未全然拂面,但偶尔吹过的一阵微风,已不再刺骨,似乎带着远方的温暖与花香,悄悄预告着盛春即将来临的消息。
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种下了希望的种子,等待着那场盛大的花开,等待着在春光里肆意奔跑,让心灵得到真正的释放与欢愉。
唐朝诗人韩愈也不例外,出于对于春天的期盼,在春雪降落之际,于是写下了这首《春雪》,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到来的急盼心情。
0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雪与草芽交织的奇妙景象。
诗中,新年已至,却迟迟未见芳华绽放,万物似乎仍沉浸在冬日的沉寂之中。然而,到了二月初,诗人惊喜地发现,那嫩绿的草芽已悄然破土而出,预示着春天的脚步正渐渐临近。
正当人们满怀期待地迎接春回大地之时,白雪却似乎对春色的迟缓感到不满,它不甘心地在空中飞舞,穿过了庭院的树木,如同飘洒的飞花,为这早春的景色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
白雪与草芽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季节交替的奇妙变化,更寓意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即便是在看似寒冷的冬日尾声,春天的气息也已悄然孕育,只待时机成熟,便会如破茧成蝶般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诗人以细腻而略显调皮的笔触,捕捉到了这一转瞬即逝的美丽瞬间,并将其定格在诗中,让读者在品味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并且也忍不住嘴角上扬。此诗不仅是对早春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颂歌。
03
韩愈,生于中唐,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宋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虽然如此有名,文学地位重要,但他却是个从小到大走霉运过来的苦命人。
他自幼亲人就相继去世,历尽悲痛,生活也颠簸困顿。还好其读书努力,支撑着其前行。
公元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登进士第。又历尽七年,四次吏部考试才获得通过,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后来的仕途生涯也是好比过山车,大起大落,最后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经历够坎坷的了,可是他却对生活始终抱有热情。从这首诗就能看出来他为人心态积极。
04
韩愈这首《春雪》诗,以雪拟人,颇有生趣,充满调皮,面对人生遇见的美好,心情自然愉悦。
那轻盈飘落的春雪,仿佛是天空中顽皮的精灵,它们不拘于冬日的严寒,偏偏选择在万物复苏的春季降临,给这世界平添了几分惊喜与柔情。
韩愈笔下的春雪,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次偶然邂逅,更是心灵深处对美好事物不期而遇的欢欣颂歌。
雪花轻拂过刚探出头的小草,与嫩绿的芽尖嬉戏,它们似乎在低语,讲述着冬去春来的秘密。枝头含苞待放的花朵,被这突如其来的白雪点缀,更添了几分圣洁与高雅,宛如待嫁的新娘,羞涩中带着期待。孩子们在雪地里欢笑奔跑,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与春雪共舞,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春日雪景图。
韩愈以诗寄情,将春雪描绘得如此生动有趣,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不期而遇的美好之中。人生亦如此,总在不经意间,会有那么一些瞬间,如同春雪般悄然降临,给予温暖与希望。它们或许微小,却足以照亮心房,让人们在忙碌与疲惫中寻得片刻宁静与欢愉。
生活中,学会珍惜,学会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去发现那些不平凡的美丽。就像韩愈笔下的春雪,即便终将消融,那份留在心底的感动与喜悦,却会如同春日里的种子,悄悄生根发芽,绽放出生命中最绚烂的花朵。
这也是人们喜欢春天的理由之一吧?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