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状元,一般人都能说出一个半个来,诸如文天祥、翁同龢、王维、杨慎、柳公权等名气大的。但问起谁当过武状元,估计多数人会张口结舌,好容易蹦出一个,也多半是苏乞儿。
苏乞儿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并非是历史上的武状元。
武状元同样出自科举制度,和文举相对,称为武举或武科举。武举是专门为选拔武备人才而设置的科目。
其首创者就是我们的则天大帝。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发布 “诏天下诸州宣教武 艺”,创立了武科取士制度。此后每年 由兵部主持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 ,考试合格的授予武职 。
武举都考啥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那么争夺武状元,是否像评书、小说讲的那样打擂台,拼个你死我活呢?
其实古代武举从不比拼拳脚功夫,也没有两人直接对抗的环节。
唐朝武举偏重于武艺,马枪、马射、步射、筒射、长垛、翘关(举重)和负重都是考查的内容,此外还要看身材、言语。
宋代武举在考试内容上,保留了唐代武举的骑射和马上武艺,并增加了刀、枪等兵器比试。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 ,还要考查军事策略,诸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及三韬六略等。提出了“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的考核标准,策略优秀、武艺平平的可评为中上,武艺优秀、策略平平的只能评为中等。
元代统治者害怕老百姓造反,不许汉人练习武术,摆弄刀枪棍棒,自然不会有武举。
明朝和宋朝一样重文轻武,在武举标准上也采用“以策对为去留,以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年间甚至规定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 。
满清统治者自诩“弓矢定天下”,武举在清朝也最为鼎盛。清朝武举,先试马、步射 , 之后比力气 ,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前两场都合格的才能考笔试 。
武状元大全谁是第一个武状元呢?许多百科都把这顶桂冠戴在唐朝员半千头上,员半千倒是个人物,不过他的确不是中国第一个武状元。
唐朝武举仅是由兵部主持的考试,还没有殿试,考中了称为武贡士,终唐一代,并没有“武状元”的说法。如果宽泛一点,把这些武贡士称为“武状元”,也无不可,但员半千连“武贡士”的身份也没有。
员半千生于621年,武举始于702年,他没有参加过武举考试。之所以张冠李戴,我估计他参加的大概是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军谋宏远堪任将帅”制科考试,制科属于文举。(下面的状元图表也把他列在第一,图表来自网络,有些错误,我未加改动)
大唐如果没有武举出身的郭子仪(武举异等)力挽狂澜,估计也就百年基业。从事功及官职来看,郭子仪当属武状元第一人。
宋朝才有了“武状元”之设,第一个武状元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的“武魁”薛奕(图表中是郭璪)。
北宋时将武举名列前茅者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称为武状元,一甲第二名和第三名都称为榜眼,意指榜上双眼。直至南宋时才将一甲第二名称为榜眼,而一甲第三名则另称为探花。宋代武举也由最初的阁试(省试 )、殿试发展到南宋形成了比试(资格试 )、解试 、省试 、殿试 四级考试程序 。
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 ,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 ,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
清朝武举的形式分为童、乡、会、殿试四级,考中的人分别被称为武童、武生、武举人和武进士。殿试由皇帝钦定甲乙,一甲第一名武进士及第武状元,第二名武进士为榜眼,第三名武进士为探花,其他武进士按成绩分列二甲武进士、三甲武进士。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廷举行了最后一科武举,武魁张三甲也是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据传“大侠霍元甲”曾和他交过手,张三甲只守不攻,仅过手两招,霍元甲就甘拜下风。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拳不堪一击,晚清政府醒悟到长矛大刀无法应付坚船利炮。1901年,清政府宣布:武举,施之今日,亦无所用。停!
冬天
上下限太大了,99个状元捆着都打不过一个郭子仪
篮球梦想 回复 12-03 14:24
都捆着了,还怎么打?只有挨打了[笑着哭]
阳光 回复 12-16 00:34
历朝历代,最能打得就是孙禄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蜜蘸黄连
校场发一矢,中鼔吏,逐之出……
愚人的国度 回复 12-06 23:31
又上一人,策马而射,中考官,斩立决[吃瓜]
用户43xxx75 回复 12-07 19:21
后学医,三年得一方,服之卒
无功无名
作者真有学问
如来连环神掌
关吹,赵吹表示不服
用户12xxx54 回复 12-02 08:54
关羽万人敌不用吹,正史里记载也是刺颜良勇不可当!
五行灵力 回复 12-02 18:37
关赵不需要吹,本来就很厉害
君子颂
三略六韬。
用户12xxx54
难怪宋高宗这么怂,看看他的武状元10岁都不到。
外星人
来来,米尔科,菲多吹来吹吹
能看到我评论吗
宋朝重文抑武太严重了,别朝武状元当大官的很多,宋朝几乎没有。
扶墙出胭脂
这些武状元捆一起也打不过岳飞
35719天
都是老子拉的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