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正在积极吸引更多全新的面孔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全国各地的城市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新市民”正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新市民服务已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自2022年3月,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家金融机构正积极研究并不断加大新市民金融服务方面的规划和布局,针对涉及新市民的创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主体,同时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桥梁,更需要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人民性和政治性,以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百姓民生为己任,通过深化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应用科技和数据要素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重塑,着力实现新市民金融服务和需求的有效适配,帮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首先要明确新市民的范畴,才能精准对接需求,提升相关群体的获得感。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要逐步让他们融为“新市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把他们视为城市“二等公民”。2015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指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2021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在解释“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名词时提到,“新市民”是指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其他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专院校学生等常住人口。2022年3月4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新市民的标准和范围。
新市民的总体情况
从新市民群体范围看,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从新市民群体分类看,目前新市民群体的规模约有三亿左右,以户籍划分,初步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入户籍不满三年的群体。截至2021年底,该群体共计0.5亿人。这类群体在学历、技能等方面具备优势,获得户籍后可进一步催生住房、医疗就业等需求,是金融服务中的优质群体,但也存在收入不稳定、流水短、征信不完善等制约。
第二类是乡城转移人口。该类群体多为进城农民工,截至2022年底,我国外出的农民工人数约为1.7亿,收入水平(月薪约4000元)和教育水平(仅17%受过高等教育)普遍偏低,且征信覆盖不足,是银行信用下沉的主要对象(见图1)。
图1 2018—2022年我国农民工人数
数据来源:Wind
第三类是城际转移人口,主要是指由于一线城市的人口虹吸效应,异地创业、就业、求学和投靠子女等进行的人口迁移。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城际流动人口约1.2亿人。
从新市民群体画像看,大部分新市民生活和工作状态相对稳定,多数有家庭,来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工作就业;来城市多年,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奖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全职工作人群中有73%购买了社保(见图2)。
图2 新市民群体画像(%)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年新市民金融服务白皮书》
从新市民群体行业分布看,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区域主要是新市民较为集中的重点区域、城市、城镇、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工业园区等。吸纳新市民较多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等重点行业。图3是2020年新市民中占比较大的农民工群体行业分布的统计情况。
图3 2020年农民工行业分布
资料来源:Wind,华泰研究
从新市民金融服务需求看,新市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包括九大类,分别是理财、保险、信用卡、住房贷款、教育培训贷款、消费贷款、个人经营贷款、金融投资者教育和其他。进一步调查反映,上述需求中,新市民需求最高的金融服务是住房贷款、教育培训、消费贷款等;而相关领域的金融服务供给与新市民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是新市民金融服务亟需解决的主要领域(见图4)。
图4 2022年新市民金融需求和实际使用金融服务情况
数据来源:21世纪金融研究院《2022年新市民金融服务调查报告》
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难点
新市民群体理财意识比较薄弱。新市民在改善生活、创业周转等方面有较大的理财及融资需求。但由于部分新市民学历水平不高,可支配资产较少又缺乏专业金融知识,没有清晰系统的理财规划,往往同时在不同理财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且呈现出较大的从众性、随意性和保守性特点,需要研究做好新市民投资理财的客户教育,引导新市民群体接受和使用商业银行的规范化金融服务产品。
新市民群体融资条件受限。虽然新市民群体贷款时会优先考虑银行类金融机构,但大部分新市民的金融需求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且个人信用记录不一定完善,其信用等级难以被金融机构识别,因此在获得信贷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部分新市民在寻求金融服务时,可能被传统金融机构所需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社保公积金、抵押物等准入条件挡在门外,需要根据新市民客户群体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业务规则设计。
新市民群体的收入稳定性较差。新市民群体面临着诸多风险:行业发展受限,工作可替代性强,学历低,收入稳定性差;养老、医疗资金规划和储备不足,大病返贫;外来务工人员,如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型业态从业人员,面临意外人身伤害风险与失业风险;小微企业主由于收入不稳定,面临信用风险及养老风险,以上情况都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市民客群的数据支撑相对匮乏。由于新市民群体普遍流动性较高,居住地址、工作单位甚至联系方式都比较不稳定,加上就业、社保、医保、养老、公积金等政务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信息不对称,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商业银行难以对其进行精准“画像”并设计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
商业银行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探索实践
为切实提升新市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各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聚焦新市民特点需求,持续加强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非金融服务”需求,各商业银行推出一系列的惠民措施,为新市民群体提供多重服务与配套权益,在满足新市民群体多元化金融需求的同时,为实体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打造专属介质及权益,提升新市民群体获得感。作为新市民身份识别最直观的载体,各家银行基于不同的主题和场景,纷纷推出新市民专属借记卡和贷记卡。专属介质的推出切实降低了用卡成本,提高了新市民群体的获得感。以交通银行的银联无界卡为例,根据新市民身份特点的不同推出四个版本的主题借记卡——创业精英版、职场精英版、城市建设者版和金色年华版,持卡人可以享受年费、工本费、手机银行转账、同城和异地取款等多项手续费减免以及为四大版本配置的出行等权益。
聚集重点行业和领域,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为帮助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小微企业解决创业难、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根据信贷政策指引,聚焦新市民比较集中的行业和创业群体,推出差异化融资方案,为新市民群体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交通银行通过加大与政府、各类平台App、小程序的数据对接,深度参与当地政府服务新市民客群的相关数字政务建设,并有针对性的推出政采快贷、场景快贷、单一窗口关税保函等线上信用类场景授信产品,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完善面向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模式与生态场景,集成新市民服务内容,提供更多自动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和内容,让新市民群体充分享受“金融+生活+政务”三大生态融合场景带来的便利。
优化住房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新市民群体住房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是“以租为主,兼顾购房”,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加大租赁住房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实现住有所居;另一方面对具备购房能力,收入相对稳定的新市民群体,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首套住房按揭贷款准入政策,提升对新市民的购房信贷服务能力,让新市民群体能够“住得起、住得稳、住得好”。交通银行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积极把握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租赁住房业务机遇,择优支持保障性住房开发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参与重大城市更新建设项目,服务市民居住质量提升。同时,针对新市民群体探索推出房贷额度优先保障、房贷利率优惠等系列专属权益,积极探索为承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新市民定制惠民贷、信用付等产品,满足其房租支付、公共缴费、生活娱乐等日常消费需求。
丰富服务支持,助力新市民职业培训及子女教育。为助力新市民培训及子女教育,商业银行从职业技能培训、助学贷款、托育和学前教育等方面加大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支持,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创业就业能力。交通银行在助力新市民职业培训和子女教育方面,以“交银慧校”服务品牌为依托,提供学费缴纳、助学贷款、校园一卡通等智慧教育服务;为在职人员提供专属在职教育贷产品,为新市民子女教育服务提供商业助学贷款。
加强银政合作,提高健康保险服务水平。为提高新市民群体的保障水平,商业银行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作用,针对新市民中各类细分客群特征推出定制意外险及其他专属保险产品。交通银行推出的“惠民就医”,依托“交政通”平台,在长三角地区打通区域医保查询、异地就医一件事等政务事项,为区域内新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针对快递骑手、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定制开发新市民安心意外保障计划。
打造养老品牌,丰富养老金融服务内涵。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强化数字化科技支撑,为新市民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财富管理及增值服务。交通银行积极打造“交银养老”品牌,立足“养老+健康”两个主题,构建差异化服务体系,按照新市民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针对到城镇生活的养老新市民,鼓励其增加意外风险保障,购买老年意外险、骨折险等保险份额,抵御异地医保赔付的缺口或高额的护理费用;基于新市民在新城市安享晚年的资产增值需求,定制推出专属养老或适老化的年金保险、储蓄、理财、基金等产品及组合套餐。根据政策要求,积极对接个人养老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及相关金融行业平台,实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系统建设及政策落地。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便民惠民质效。基础金融服务和新市民群体息息相关,增强基础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是他们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通过“线上+线下”的渠道共同发力,加强服务渠道的触达性和便捷性。交通银行持续结合新市民客群需要,通过优化线上App、微信小程序、云端银行及线下网点自助终端等功能体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端,实施适老化改造,特别提供了爱心版长者线上专区功能,操作流程更简化,随迁老人可以更便捷地进行线上化业务办理,有效弥合了数字鸿沟。
丰富产品创新,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在依法有效保护个人信息权益的基础上,各家银行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应用,综合运用新市民社保、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数据,优化各类信贷产品的专属模型策略,强化对新市民的定制服务和差异化应用,在保障该类客户服务效率的同时,加强数字化风险过滤与防控。交通银行依托数字化平台,根据场景特质与平台属性,为新市民的城市生活进行全方位赋能,依托银行现有产品、标签体系,结合新市民特性及风险偏好进行建模,优化组合方式,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组合拳。
结语
做好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时代发展赋予金融机构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也是商业银行的责任担当。商业银行应持续为新市民群体及新市民就业企业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金融支持,陪伴众多新市民在他乡扎根、奋斗,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为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作者:袁文霞,交通银行数据管理与应用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