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期时,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做出了哪些转变?

张郃说历史 2023-04-20 00:43:00

1953年后景德镇瓷器逐渐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瓷绘中表现社会政治内容的“新画面”崭露头角。这一时期开始出现“抗美援朝”、“爱好和平”等展现时代精神的新纹饰。

另一方面,“封建”的传统题材虽受到批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类瓷绘作品依然多不胜数,体现了1953年至1957年过渡时期景德镇瓷绘发展的新风貌。

过渡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对文艺工作的规范与管理。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而言,其首要任务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消除艺术中的封建主义倾向,在这一时期中央文艺政策的指导下,景德镇瓷绘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造。

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景德镇对瓷绘艺术开展了文艺检查与批评,贯彻“文艺服从于政治”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标准,瓷绘逐渐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与规约。

1.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态

景德镇瓷器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用品,考察瓷器装饰艺术的演变首先要从瓷器的生产制作入手。新中国建国后景德镇瓷业的改造与建设以瓷业生产、管理模式的一体化为主要方向,这主要体现在管理体制、人员组织以及生产模式上。

建国后,中共很快在景德镇建立起以政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将瓷业工人、彩绘工作者统摄进国家体制中,并对瓷业相关活动进行规范与监督。瓷业在组织形式上的逐步完善为瓷绘表现主题的统一提供了保障。

在瓷绘工作者的组织工作上,中共景德镇市委将全市几乎所有从事彩绘加工行业的工人都组织起来实施统一的管理与指导,便于陶瓷艺人们共同创作。

同时,各大瓷厂、合作社内均设立了专门的陶瓷美术创作室或彩绘车间。这促进了瓷器装饰艺术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党对景德镇瓷绘艺术的指导性意见能够上情下达,推动了“健康的反映现实”的瓷绘新画面的出现了。

这样的管理体制将景德镇每一位瓷业工作者组织起来,在统一的管理和领导下,陶瓷产业正式走进行政轨道,充分体现出国家对瓷业的规范与领导。

建国初期的瓷业管理是在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一方面是管理体制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人员的组织。解放后党和政府将景德镇瓷业工人组织进集体和单位,这种人员集体管理模式推进了瓷绘艺术的发展。

历经1949年至1952年三年恢复期,景德镇瓷业生产逐渐恢复。1953年,景德镇开始了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加速了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

2.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标准

为了引导瓷绘工作者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画面,1953年元旦景德镇市陶瓷馆对全市开放,以供人们观摩、参考和学习。馆内设立有“新中国时期之部”,部内陈列品大部分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瓷绘作品,甚至一部分作品“根本上已不存在封建迷信的内容和形象”。

例如瓷雕作品大多以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革命领袖人物为主题,主要描绘了人民的劳动生产和学习生活了。这些陈列品进一步明确了瓷绘作品需要表现的方向,使前去参观的陶瓷美术家与陶瓷工人在创作时有了可供参考的典范。

文艺批评的开展与典型范式的设立,在一方面统一了艺术创作的标准,使瓷绘工作者们明确了创作方向;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程度偏离政治标准的瓷绘画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批评。这促进了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瓷绘画面的出现。

3.广泛兴起的社会政治运动

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10月中国解放军奔赴朝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在国家政策的召唤下,景德镇瓷器装饰上出现了一系列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爱好和平为主题的画面,大多以款识点题,包括“维护世界和平”、“爱好和平”、“保卫祖国”等。

对于不同时期政策的及时表现是新中国美术的一大特点。这一时期的抗美援朝、爱国卫生、学习文化、中苏友好、社会主义建设、妇女解放等社会运动都是艺术的表现内容,瓷上绘画也配合着接连开展的政治运动和具体任务展开宣传鼓动工作。

但许多作品的主图仍为传统的婴戏仕女、神佛道释,仅在另一侧书写具体的政治口号,用款识来传达这一时期的具体政策与政治任务,体现出由“传统”到“现实”过渡时期的典型时代气息。

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指导下,时代大潮的风云起落在艺术上都有所表现,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景德镇瓷绘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使瓷绘画面不仅在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上有所拓展,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新时期的时代内涵,展示了新中国的社会变迁。

景德镇瓷业表现内容的变化

虽然瓷绘工作者们努力适应新中国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新的题材、尝试新的主题在这一时期,虽然寓意吉祥的传统题材仍然盛行,但是新题材的出现体现出景德镇瓷绘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1.人物题材的变化

50年代初,其他艺术门类已经能够以政治运动为主题,其中许多作品表现着特定时代的现实生活画面,政治主题与人物形象结合地生动恰当,获得了广泛关注。

这些作品在描绘现实生活人物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新中国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描绘神话历史人物时,主要筛选传统题材中具有爱国主义和革命情感的人物形象,同时紧密结合当下的具体政策进行宣传。这些作品为其他艺术在“表现现实生活”方面提供了参考的范本。

第一,儿童题材。儿童是喜庆吉祥,幸福安康的代表,这源于世俗化的审美取向和伦理观念。新中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来培养儿童,建立了儿童与国家建设之间的联系,艺术作品中的儿童也传达了国家愿景与社会期待。

儿童题材的瓷绘作品中也反映出新中国的时代气息。儿童形象虽然套用传统的旧的形式,衣饰也沿用传统的服装样式,但是表现内容有所拓展。这一新画面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时代转变初期的群众审美心理,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作品的时代含义,完成了政治宣传的任务。

第二,仕女形象。新中国的艺术家有义务以新中国的现实生活为表现内容,陶瓷艺术家与工人们也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及社会运动,意图传达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气息。

但由于这一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景德镇人出于传承习惯,瓷绘上的女性仍是舒缓娴静的古装仕女形象,虽然沿用传统人物造型的画法口诀,但不再表现唐诗宋词中的意境,而是将瓷绘画面与国家政策、政治运动相结合。

第三,工农兵题材。瓷绘内容与政治运动相配合,塑造了抗美援朝的士兵、努力生产的劳动农民、读书学习的工人等人物形象。在表达方式上相对刻板,农民即头戴草帽,士兵则手持冲锋枪,大多用背景与器具传达身份信息,有明显的过渡期的特点。

2.山水题材的变化

在建国初期的中国画改造运动中,文人画传统受到了否定,山水画出现了新的艺术特征。在新的社会形势与政治任务下,景德镇瓷器传统纹饰必须紧随时代进行转变。

但由于过渡时期的瓷绘工作者对“现实主义”题材难以把握以及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因此这一时期的山水纹饰依然有承续传统的余地。 但是,利用点景与款识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瓷绘新画面也出现了。

例如在款识处书写政治口号和现代标语;或用衣着简便的现代人物作点景人物,而不是悠然自得的传统高士;再或者用红旗、红太阳等形象暗示党的领导等。这些“现实主义”纹饰虽然所占面积不大,却也反映出山水纹饰在新时期的改进过程与发展方向。

表现形式的变化

一种艺术风格的转变,不仅仅是题材内容上的变化,更包括了形式和审美上的革新。从审美来看,审美往往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惯性,它存在于群体思维意识的深处,改变较为缓慢且无声无息。而就形式来说,形式自身的发展较为明显。

1.简洁快速的造型手法

这一时期出于现实主义的要求,新中国的工农兵人物、现代文明事物被扩入瓷绘题材,这些新时代的景观必须用相应的表现手法加以描绘。然而现代场景的画法在传统瓷绘的表现语言体系中无从寻觅。

因此景德镇瓷绘工作者在参考传统程式的同时吸收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例如素描的造型、比例、透视等,最终采用了简洁、快速的塑造性线条作为造型方式。

2.对比强烈的色彩表现

这一时期在题材内容上描绘现代社会新事物,在设色上也运用明丽热烈的色调营造出新中国现实生活的美好气象,借助色彩的表现力来突破传统画面格调与审美趣味。

鲜丽明亮的色彩在房屋建筑的描绘中尤为突出,有大量的瓷绘作品以朱红填画屋顶或飘扬的红旗,色彩鲜艳醒目,力求展现新中国的时代新变。但画面中的传统内容依然随类赋彩,用浅绛、青绿的传统水墨画敷色方式皱擦渲染,形成了过渡时期的设色特点。

综上所述,过渡时期的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主要听从号召,出现了新时代的因素,在延续传统的瓷器工艺上,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瓷器,为当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做足了准备。

0 阅读:4

张郃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