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中国首次武装干涉外国—大院君被囚事件

老伊涅槃 2024-11-14 02:16:09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千年未有之巨变,西方势力席卷全球,天朝周边的藩国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有隐士之国别称的朝鲜,也躲不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1863年,朝鲜第25代国王哲宗病逝,因无子嗣,选宗室李昰应次子李载晃(李熙)以旁支继承大统,是为高宗(1864—1907)。李昰应作为国王生父被尊称为大院君,亦称兴宣大院君。高宗即位时年仅十二岁,李昰应便以辅佐为名掌朝鲜大权。大院君采取强硬的闭关锁国政策,镇压全国的天主教徒,12万教徒被捕,9名在朝的法国传教士被处死。

1866年(朝鲜李朝高宗三年)八月,法国舰队以报复本国传教士被杀为由入侵朝鲜。1871年,美国人也入侵朝鲜,盗掘朝鲜王陵(美国那时候干的事情很没品),攻击朝鲜船只。朝鲜人坚决抵抗,法国、美国都没在朝鲜获得什么好处。大院君在汉城等地树立“斥和碑”,上书“洋夷侵犯,非和则战,主和者卖国之贼,戒我万年子孙”,昭示坚持锁国政策和攘夷的决心。

1873年11月,因高宗柔弱,其妻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联合族人推翻了大院君的统治。闵妃政府主张开国,但实际对世界形势完全不了解,特别是忽视了近邻日本的野心,随后日本在1875年9月炮击江华岛,入侵釜山,以武力为后盾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岛条约》,隐士之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了。

1、壬午兵变

中朝宗藩已经动摇,面对世界局势,清朝政府也在改变对藩属国的政策。北洋大臣李鸿章给朝鲜国太师、国王叔叔致函,劝导朝鲜与英德法美交通,以夷制夷抵御日俄侵略。这意味着清朝开始改变宗藩政策,直接干涉藩属国的内政外交。

随即,在清朝政府的“襄助”下,朝鲜陆续和英法美签订了不平等通商条约,清朝中国与日本在朝鲜开始竞争影响力。而日本已全面侵入朝鲜,闵妃统治集团则越来越倾向于日本。1881年(李朝高宗十八年),朝鲜国改革军制,裁撤合并军队,引入日本教官、以日式武器操练。被裁撤的士兵13个月没发兵饷,被踢走时才拿到一个月饷米,但是腐烂变质不能吃。

这下广大士兵彻底愤怒了,在7月23日,汉城的士兵们由柳万春等人领导,发动兵变,攻占军械库,夺取了武器,袭击了捕盗厅。这就是朝鲜近代史上的“壬午兵变”。

早就在等待时机的大院君暗中鼓动策划,兵变士兵冲入別枝军军营,处死了日本教官。随即又冲入王宫,处决闵妃集团成员多人,闵妃被逼得化妆成宫女逃出王宫。国王高宗被迫令大院君复出,重新执掌国政。大院君怀柔安抚兵变士兵,暂时平息了汉城城内的武装冲突。

日本使馆也被兵变士兵攻击,日本大使花房义质自己点火烧了使馆,然后逃到了仁川的日军军舰上。日本很快决定派遣兵船,往朝鲜兴师问罪。1882年8月2日,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命驻朝日使花房义质,向朝鲜要求谢罪、惩凶、赔款、通商,并不许中国干预日韩交涉。

朝鲜兵变后的第6天(7月29日),清廷即发布上谕,“朝鲜乱党突起滋事,日本现在派兵前往,其情尚难测度……著张树声酌派水陆两军,迅赴事机。”明确指出,在保护朝鲜属国的同时,严防日本“隐谋”。同时,命丁忧在籍的直隶总督李鸿章即行回津。

时代理直督张树声一面布置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预备船只;一面派津海关道周馥向在天津的朝鲜使臣金允植、鱼允中细问兵变情由,并着手商议对策。

周馥与金、鱼二人先后笔谈多次。8月1日当天,金允植对本国的事尚一无所知,猜测可能是该国一些“不逞喜乱之徒,藉斥和以启肇祸,但乱党为谁,在此无缘知得”,并对周馥的出兵建议反应平淡。翌日再谈时,金允植的态度则大变,声明事态严重,非一般乱党之所为,请求清廷派兵定乱,“烦乞中国饬派兵船几只,陆军千名,戒严以待,更乞快轮一只,派行中人先往探回。……则伐叛讨逆、扶危定乱,并自中国主之”。

金允植实际上是从国内的闵妃及后党成员处得到了确切消息,并得到了授意之后,才提出求援的。8月5日,在周馥等人反复询问后,金允植坦白了所谓“难言之危机”,即其国乱党,实际是大院君李昰应为首,即该国王之父。”。

清廷搞明白兵变内幕后,认为朝鲜国患在萧墙,酿祸已久,处理起来比较麻烦。于是诏命张树声选兵将派兵船,立刻准备出兵朝鲜。同时,再谕李鸿章“即赴天津办理一切”。已在返津途中的李鸿章,获悉兵变缘由后亦认为应该出兵,“自应速派陆军继进”。

8月9日,清军正式出兵,丁汝昌与马建忠率兵船三艘自烟台赴朝鲜,朝鲜使臣金允植、鱼允中随行向导。次日,该舰队抵达朝鲜仁川港,同一天,日本战舰金刚号也已在港内停泊。到了12日,日本大使花房义质和陆军少将高岛再率四艘日舰抵达仁川。

在调查朝鲜兵变的过程中,得知兵变详情的马建忠、丁汝昌认为:朝鲜局势紧急,中国稍微观望一下,就会失去干涉的时机,一旦变乱蔓延开来,非一时所能平定。同时,若清军不动,日本必将以重兵自行查办,并以定乱有功,任意索取。于是,丁汝昌乘舰急返中国,请求派兵增援,并强调,“初九日之事,系国王生父兴宣君李昰应率号倡乱”,所以拟“乘迅雷之势,直取王京,掩执逆首”。

2、拘捕大院君

最早提出抓捕大院君的是朝鲜官员金允植。他在8月5日与周馥的笔谈时即提出,请清廷派军平乱,将李昰应处死,方法是“既入京城,便可围住其第,以康穆王妃命数其罪,而赐之死,则名正言顺,为国除害,此一机会也。”

代理直督张树声认同此意见,第二天,张即与来津的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密商派兵东征,并研究措理李昰应及对付日本之方案”。

8月23日,清廷发布上谕,“即著该督(张树声)饬令吴长庆酌度情形,稳慎进扎,务将李昰应获致,庶该国之乱自平。”正式同意将大院君拘捕。

8月17日,提督吴长庆率所部淮军六营4000人自登州拔队, 丁汝昌随行,8月20日抵达朝鲜。因仁川港内时已停泊日本兵船七艘,驻扎陆军一营,吴部改于距仁川七十里之南阳海口登陆。

而在丁汝昌回国请援之际,留在仁川的马建忠就打算诱捕大院君,以防局势恶化。他以“藉调停日本之说”为借口,请大院君亲自来浦口与花房义质计议。他打算诱骗大院君至仁川的中国军舰上,然后将其拘捕。

不过大院君疑心颇重,借口汉城人心未定,不能离开而推辞。

其后,马建忠仍与大院君保持书信往来。就在中国军队到达南阳的当天,已率兵强行闯入汉城的花房义质,在会见国王和大院君时,强硬要求逞凶、赔款等七项条件,并限三日答复。

大院君鼓动了兵变,但没想好下一步的对策,只能拖延时间,联系清廷请求调解。马建忠因此多次来王宫交涉,李昰应(大院君)叠以荷囊折叠扇为赠,并以其自己的乘舆让马建忠备用。至此,马建忠已初步得到大院君的信任。

8月25日,吴长庆率清军进至朝鲜王京城外驻扎,丁汝昌也率水师百人进驻汉城内。当晚,大院君听说马建忠也已返回汉城,前来访问,马建忠与大院君一齐吃了晚饭,期间笔谈了整整十二张纸,才拱手而别。

当夜,马建忠、丁汝昌出城与吴长庆密议。三人为拘捕大院君,详细策划,几乎一夜未眠。

8月26日,吴长庆等人拜访大院君,并约好其下午进行礼节性回访。

据马建忠记载,当日下着小雨,下午四点钟,大院君率数十骑护卫到达使馆。入内后两人笔谈,自申至酉,足足写了白纸二十四幅。

这时,马建忠环视四周,侍者已经无一个朝鲜人,知道大院君的随从都已被拿下,时机已到。

“度其时可行,遂疾书以示曰:君知朝鲜国王为皇帝册封乎?

曰(李):知之。

曰(马):为皇帝册封,则一切政令当自王出;君六月九日之变擅窃大柄,诛杀异己,引用私人,使皇帝册封之王,退而守府,欺王实轻皇帝也,罪当勿赦。徒以於王有父子之亲,姑从宽假,请速登舆至马山浦,乘兵轮赴天津,听朝廷处置。”(马建忠著:《东行三录》)

大院君见马建忠忽然翻脸了,吓得茫然四顾。丁汝昌、吴长庆此刻立即出现,门口排列两排清军士兵,刀剑出鞘。马建忠将惊惶不安的大院君推拉出门,命令他登上车舆;大院君李昰应此时已经反应过来,说:这不是我的乘舆!抵着门口不肯进入,马建忠毫不客气地将他强行塞了进去,然后由百余清军士兵护卫蜂拥而去,丁汝昌策马跟随。

8月26日晚,清军捕到大院君后,丁汝昌立即率水师官兵押送大院君往南阳海口,当夜阴雨连绵,地面泥泞。清军士兵冒雨忍饥,中途不准休息,长途跋涉一百七十里地,在第二天中午抵马山浦,将大院君押上瀛洲号军舰,准备回国。

时大院君只身一人上路,直到第二天即27日才由“国王遣送行装、仆从登舟”,其幼子李载元也赶来看望。

押送大院君来华的路线为,自朝鲜南阳海口经烟台至天津,旋赴京师,后被软禁于保定府旧清河道署。登瀛洲船驶至烟台时,仅靠岸略加燃料、食物等,便急忙离港。

几天后,《申报》刊载新闻:“光绪八年七月十八日(1882年8月31日)午后三点半钟,登瀛洲兵轮船自高丽驶回。闻守旧党之首大院君已为中国所获,亦乘该轮船由津赴京。吴小轩军门(吴长庆)派巡捕数名护送该轮船。仅泊烟港三十分时之久,即辗轮赴京矣”。

其间,大院君既悲且恨,对清方颇有抵触,在船上绝食。9月2日船抵天津后,直隶总督张树声欲见他,而大院君不肯出见。这使得地方及随行官员深感不安,好在天津城内有官员去过朝鲜,与大院君有握手之谊,上船与大院君话旧,安慰开导了一番。大院君这才恢复进食。

9月5日至津的李鸿章决定将大院君李昰应暂时安置天津,朝鲜国内也陆续将大院君随身衣服杂物送到,大院君也渐渐稳定下来,还曾经在天津带着随从二三人,出外乘舆拜客,很多天津人都在街上目睹了。李鸿章拘捕大院君来华,还是非常赞同的,认为此办法深合机宜。

3、结局

拘捕大院君的第二天,朝鲜国王派左承使严世荣来见吴长庆,吴就拘捕大院君一事作出解释说:清军奉命而来,只为贵国讨乱,非仅为和约。……我朝素行宽大,笃伦尽恩,必能两全而无敝,请国王万万放心。”同日清军发出公告,说明清军进驻汉城,拘捕兵变策划者大院君,并且要惩罚剿灭兵变乱军。

8月28日,清军大举出动,在往十里、梨泰院等乱军集中处围剿。兵变士兵被清军包围剿灭,共擒获百余人,处死兵变领导人金长孙、柳万春等十人,并发布告示,以安朝鲜民心。为防止大院君一派起事,马建忠等人又采取相似办法,囚禁握有兵权的大院君长子李载冕,流放或关押其党羽数人。与此同时,清方即着手调解日、韩矛盾,请朝王照会日使,愿修旧好。

0 阅读:13

老伊涅槃

简介:人们在历史中学不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