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这几年,就像一个不断往气球里打气的人。
表面上气球越吹越大、看起来很漂亮。
但内部其实已经越撑越薄,眼看就要爆炸了。
拜登时,美国通胀率曾飙升至9.1%(2022年6月),创40年新高。
普通家庭每月额外支出,用于基本生活必需品。
一加仑汽油价格从2020年的2.17美元,飙升至2022年的近5美元。
普通四口之家的食品支出,年增加不少。
但当时,通过调整非农就业数据的统计口径(例如将兼职工作计入就业率)来粉饰失业问题。
比如,失业率看起来很低,但他们不告诉你的是:
很多人做的是兼职工作,或者干脆从统计中“消失”了。
使官方失业率维持在3.5%左右的“健康”水平。

当时华尔街似乎欢歌。
标普500指数在2021年上涨约27%,2023年上涨24%。
特别是科技巨头“七姐妹”(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Meta和特斯拉)。
市值一度突破12万亿美元!
占整个标普500指数的近30%。
普通老百姓看着这些数字,还以为经济真的不错呢!
纸面繁荣然而,这种纸面繁荣如今正在崩塌。
就在过去一周(2025年3月末),美国股市遭遇了惨烈的连续下跌:
道琼斯指数,五天内暴跌超过2200点,跌幅达6.5%。
纳斯达克指数,单周跌幅达8.7%。
“七姐妹”中的苹果和特斯拉,单周分别下挫9.3%和12.1%。
黑色星期五,再次成为华尔街的噩梦。

这种情况不是突然发生的,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可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二战后,欧洲、日本一片废墟,只有美国的工厂完好无损。
底特律的汽车厂、匹兹堡的钢铁厂开足马力,美国工人挣得多、花得也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事情开始变了。
美国企业为了省钱,大量工厂搬到了墨西哥、中国等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
底特律从汽车城变成了鬼城,匹兹堡的钢铁厂也关了一大半。
怎么办?
他们想出了一个“聪明“主意:
让股市来拯救一切!
连续降低利率。
从1980年的近20%,一路降到2008年后的接近零,钱变得非常便宜。
放松金融管制,让银行和金融公司可以玩更多花样。
鼓励大家借钱消费。
没钱买房?没关系,零首付贷款来帮你!
结果呢?
股市确实涨了,华尔街银行家赚得盆满钵满。
而普通老百姓却是越来越难。

现在,连最后的遮羞布——股市,也开始崩了。
从2023年牛市到2025年的连续暴跌,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科技股、AI概念股开始跳水。
真相是什么?
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其实在过去40年里一直在下降。
调整通胀后,今天的普通工人实际购买力,还不如他们的父母那一代!
美国把制造业都送到海外,留下的是华尔街的金融游戏和硅谷的泡沫。
普通人只能在服务业挣低工资、没保障。
180度大转弯,为啥来得这么快?美国这些年对华贸易政策,就是一个打不赢架又要面子的小孩。
今天,大喊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明天,又偷偷跑来问咱们能和好吗?
当时拍着胸脯说:“贸易战很容易打赢”。
结果呢?
美国的贸易逆差不降反升!
2018年开始对中国加征关税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约为3750亿美元,到2022年反而上升到了4100亿美元左右。
2025年3月初,白宫大手一挥,宣布对所有中国产品加征20%关税。
当时的宣传是保护美国工人和企业、打击不公平竞争。
美国政客们站在台上慷慨激昂,选民们在下面鼓掌叫好,一片“硬气”景象。

但你猜怎么着?
不到一个月,白宫突然改口说:“对取消中国商品的关税持开放态度”,愿意和中国谈判。
180度大转弯,为啥来得这么快?
道理其实很简单:
替代品难寻。
美国想从中国以外地区进口,但发现要么价格高很多,要么品质跟不上,要么干脆就没有替代来源。
转嫁成本。
关税最终由谁付钱?
主要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关税就是税啊,最终老百姓买东西时价格就上去了。
产业链固化。
想把工厂从中国搬回美国?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几十年形成的产业链和配套,不是一纸政令就能改变的。
在全球化经济中打贸易战。
就像在自己住的公寓里放火,指望只烧邻居家。
说一千道一万,美国需要中国的市场和产品,就像中国需要美国的技术和市场一样。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不是几道行政命令就能切断的。

对普通美国人来说,最终买单的还是他们自己。
关税的账单不会寄到中国,而是直接反映在沃尔玛和亚马逊的价格标签上。
纸老虎的真面目:实力不再,虚张声势美国这几十年在国际上玩的套路,就是吓唬人把戏:
虚张声势,装腔作势。
目的就是让对方先怕了,先软了,先让步了。
这招对付弱小国家还行,对上真正有底气的对手,就露馅了。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汽车和电子产品打得美国企业找不着北。
美国怎么办?
先是通过“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升值,再以贸易制裁相威胁,逼日本签署了《日美半导体协议》,最终让日本牺牲了自己的经济利益。
结果日本经济陷入了失落的30年。
印度想发展自己的原子能和太空计划,美国就祭出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
印度硬扛了几年后,不得不在某些领域做出妥协,换取美国的“善意”。
这些成功案例,给美国建立了一个错觉:
只要我足够强硬,对方就会屈服。
今天的美国和70年代、80年代的美国判若两国:
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1960年,美国GDP占全球40%以上。
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约24%,美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美国国债已超过33万亿美元,占GDP的130%以上。
每年光付利息就要花掉近1万亿美元,超过了军费开支。
虽然美国军费仍是全球第一,但其他国家进步神速。
在关键领域,美国的绝对领先优势已不复存在。

当一个大国仍在用过去的方式思考问题,而世界已经变了,那就会碰壁。
想想当年的大英帝国吧。
一战前,英国还能靠着坚船利炮威慑全球;
二战后,虽然名义上赢了战争,但实际上已成强弩之末。
英国人没认清这个现实,还想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显示余威,结果被美国一个电话制止,彻底暴露了纸老虎本质。
今天的美国,就像那时的英国。
当它面对那些真正下定决心、有长期抗争准备的国家时,其极限施压策略就会失效。
美国想先给你一巴掌(加关税),再伸出橄榄枝(谈判信号),然后期待你感恩戴德地接受一个“不那么糟糕”的协议。
但这一次,他遇上了“头铁”的中国,早已看穿了他的底牌。
美国经济表面上看数据还行,但内部问题严重。
这些问题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而是几十年积累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比的就是谁能耗得起,谁能沉得住气。

相比之下,中国具备了长期博弈的基础:
完整产业链。
中国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
这种完整的产业体系,带来了极强的自我循环能力。
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正在升级。
这个市场足够大,能在外部压力下提供稳定支撑。
技术创新加速。
从芯片到新能源,从人工智能到航天,中国关键技术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
2023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能够制定并执行长期战略,不受短期选举周期影响,能做到“十年磨一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时间,正站在中国这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