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断亲了?也不一定就是坏事

友绿评历史 2023-06-09 21:23:02

近日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论和关注。

南京大学胡小武副教授曾发表过一篇论文,题目就是《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胡教授的团队开展了随机问卷调查,共回收了1200份有效样本,调查结果发现:18~25岁、 26~30岁的“90后”大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绝大多数的“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该数据也体现了在“90后”“00后”群体里,“断亲”成为了一种社会常态。调查结果显示:年龄越小,与亲戚联系越少。

虽然,我这个80后老阿姨已经谈不上年轻了,却也开始有了“断亲”的感觉,这不暑假又快到了嘛,我就开始考虑如果有时间,我是该带孩子回趟老家,还是出去旅游?

我个人倒不是因为亲情冷淡的问题不愿回老家,相反是因为回一趟老家太忙太累了,又不好意思拒绝各种不喜欢的社交。

首先,我要去看望七大姑八大姨,我爸爸和妈妈的兄弟姐妹都不少,光是这些走一趟下来就得几天时间,哪怕只用两三天快速走到,可是也架不住家家都抢着请客吃饭的节奏,你不去人家还不高兴。不知为什么亲戚们太热情了,也让人感觉有压力和不自在。

再加上,老妈是个爱管闲事的热心肠,自己家里一堆事,还总想去帮别人解决问题。每次回去,她总是会给我安排各种任务:不是让我劝表弟在外面打工省心点,别惹事,不要乱花钱;就是楼上楼下咨询法律问题;要不就是做亲戚之间劝和工作。要不就是老妈让我跟着她去这儿聚会,去那办事。我不知道老妈和亲戚们为什么会觉得我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去做那么多工作?

可是我自己觉得我能做的很少,或许只能出点小钱,或者是跟亲戚们聊聊天,可是在关系改善方面,我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虽然我也想经常回去看看父母和亲戚们,可是由于以上的压力,回去之前我总是内心十分纠结。我的行程总是被老妈安排的满满当当,比上班还要忙碌,得不到我想要放松的心理预期,所以一旦有别的安排,就不想回去了。

因为我想要的生活是可以在父母身边安安静静地待着,不想参加父母安排的社交和宴席。只想睡到自然醒,和自己想见的人吃饭,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玩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只想回到父母身边重新做一个小孩,不过已经不是那个乖巧听话的小孩儿,而是一个可能会跟老妈斗嘴,跟老爸不知道说什么的叛逆“大孩儿”。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像大家说的,亲戚里能帮到我,或者能给到我人生指点的很少。再有就是时间长不见面,可以聊的内容也很少,在一桌上吃饭,有时聊来聊去也就是那些话题,时间长了大家也都是各玩各的手机。另外,老家人喜欢打麻将的多,我对这个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至今都没学会,也不能融入到他们的娱乐生活之中。虽然我们可能流着同样的血,却好似参加一个彼此都不太熟悉的社交活动,即使花了时间在一起交流,也不一定会变得多么亲密。

等我回到自己的城市,他们继续自己的生活,彼此之间如果没有事情,平常很少互相联系,即使联系也没有那么多话可说。

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和网友的感受,大致总结一下“断亲”的主要原因:

一、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社会发展结构撕裂了传统的族亲关系,很多都山南海北已经无法回归到同一个地方生活,生活方式,思维价值观,眼界都不一样了,文化认知不一样,很难沟通,再加上地理上的距离,所以时间长了,亲情慢慢就淡了。

二、年轻人自己生活的压力已经很大了,不想再忍受亲戚问及婚姻和工资等隐私问题而带来的困扰和压力。不想再接受无谓的评判,不愿进行虚假的客套,不喜欢聊闲言碎语和鸡毛蒜皮的事情。

三、“断亲”并不可怕,也不意味着“断交”。父母不必担心年轻人不跟亲戚来往,就没有社交需求。

相反,他们可能更加重视自己的朋友圈子,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认知与爱。他们只是想要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更多的灵魂上的沟通。这届年轻人或许只是比我们活得更现实和洒脱一些,更加追求自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更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四、面对有“断亲”想法的孩子,父母应该多跟他们沟通,听从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不要总是把他们当孩子看待,一辈子操心。

对于这个话题,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不同看法,不妨留言给我,一块交流。

#​

0 阅读:4

友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