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李白因不满唐玄宗的冷落,主动提出辞官还乡。唐玄宗早就疏远了李白,所以也没有多做挽留,而是顺水推舟,将李白赐金放还。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是遇到了杜甫。两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一番交往后,李白和杜甫约定,秋天在梁宋再次相会。
李白和杜甫第二次相会时,他们又再次遇到一个同样满腹才华,却始终不得志的人,高适。
他们仨都是忧国忧民,却始终仕途无望,所以非常有共同语言。他们仨分开后,李白和杜甫又聚会了一次。
分手之后,他们几个就各奔东西了。
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就回家了。此后直到安史之乱爆发,这中间十年,李白没再像以前那么到处自荐。
他已经见过长安的繁华,也见识过权贵阶层的虚伪和糊涂。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已经对权贵阶层“去魅”了。
但是杜甫和高适不一样,高适比李白小四岁,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们还没展现过自己的锋芒,还没施展过自己的才能。他们是不甘心就此平庸一生的。
所以,分别之后,杜甫和高适还得在名利场里打滚。
杜甫一度参加了朝廷的考试,但是李林甫为了讨好唐玄宗,就搞了一出“野无遗贤”的戏码,让所有考生全部落选。
杜甫就因为这种可笑的理由,与功名失之交臂。此后,杜甫不得不像李白一样,到处拜访权贵,求人举荐。
直到公元755年,杜甫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
不过,杜甫的屁股还没坐热呢,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高适的命运同样坎坷。按理说,高适的家庭背景,也算得上的显贵,他祖父高侃,曾经做过安东都护。他渤海高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李唐上三旗,和李世民入过关的。
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到了高适这一代,他的家世一点作用都没发挥。
高适一直蹉跎到公元749年,也就是他45岁的时候,才得到了别人的赏识,得到了一个封丘尉的职位。
但是,在封丘尉的职位下,高适干的并不顺心。
“拜迎长官心欲破,鞭挞黎庶令人悲。”这样的生活,让高适感到痛苦。最终,他留下了一首《封丘作》,就主动离职了。
离职之后,高适辗转来到哥舒翰的幕府,做了哥舒翰的掌书记。
投军,成了哥舒翰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机。哥舒翰非常欣赏高适,还在唐玄宗面前夸赞高适。至此,高适才等到了朝廷的注意。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年12月,朝廷召哥舒翰平叛,又封高适为左拾遗,让高适随哥舒翰平叛。
但是,朝廷已经抵制不了安禄山的势头。高适向唐玄宗建议,把宫里储藏的珠宝都拿出来,赏赐将士。再让高官的子弟都加入军队,一起抵抗叛军。如此一来,必然能振奋士气。
但是,唐玄宗并没有听从高适的建议。
到了第二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被迫逃亡蜀中。
逃到蜀中后,唐玄宗又出了一个昏招,他把太子李亨和其他三个儿子都封了一块地盘,让他们自己拉起队伍,抵抗叛军。
其实这个时候,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继位了。
高适努力劝阻唐玄宗,说这么安排容易引发更大的麻烦。但是唐玄宗还是不听高适的。
不过,高适的忠心还是被唐肃宗看到了。不久之后,唐肃宗遣使入蜀,唐玄宗不得已传位给李亨,自己进位太上皇。
太子李亨,已经成了新皇帝。他派人给永王传话,说唐玄宗之前的安排作废,让他回来,继续侍奉父亲。
但是,永王被派到赋税重地,财政宽裕,又招募了不少士兵。永王觉得自己势头正盛,完全有机会和唐肃宗争一争天下,所以拒不接受命令,继续领兵在外。
事情的发展,果然按照高适担忧的走了。
唐肃宗听说了高适曾经劝谏唐玄宗,觉得这个人忠心有见识,于是召见了他。
就这样,高适得到了一个机会。他给唐肃宗仔细分析了地方的形势,最终得出结论:永王不会得意太久。
唐肃宗听了高适的分析,对高适非常满意。这老同志,要觉悟有觉悟,要能力有能力。
于是,公元756年,高适52岁的时候,他终于进入了最高统治者的视线。
在唐肃宗的赏识下,高适很快就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奉命平定永王的叛乱。
公元757年,高适给永王的重要部下写信,说永王已经是叛逆之人,再跟着永王混,你们九族就要骂街了。还是趁早走吧!
在高适的劝说之下,永王的队伍很快就土崩瓦解了。没过多久,永王兵败被杀。永王之乱算是平定下来了。
高适的仕途,终于要开始走上坡路了。不过,此时永王的残部中,还有高适的一味故人,李白。
永王的这场叛乱,高适靠着战绩,成了功臣。李白却跟错了人,成了永王的附逆。昔日的好友,如今地位悬殊,实在令人唏嘘。
原来,当初安史之乱后,李白本来带着妻子躲避叛军兵锋,没主动掺和。
但是永王被派出去后,很快就滋生了野心,想着自己占据富庶之地,可以随时取用江淮财赋,手下又招募了这么多士兵,这拿的是司马睿的剧本啊!
永王派人三番两次的请李白,李白自从被赐金放还后,虽然不再主动拜访权贵求引荐,但是建功立业的心思还在。
在永王之前,还没有谁对李白如此主动、如此恳切。哪怕是唐玄宗那样厚待李白,其实也不过是拿李白当个御用文人,哪里有
所以,永王派人再三邀请后,李白到底还是答应了永王。李白来到永王麾下后,永王显得非常重视李白,这让李白更加激动了。
在这种得遇明主的感动之中,李白给永王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把永王说成拨乱反正、力挽狂澜的人物,也坐实了自己永王余孽的身份。
等到后来,永王拒绝了唐肃宗的命令,还私自进军,坐实了谋反身份的时候,李白已经想走都走不开了。
将军拥兵在外,说走就走。你李白一个文人,还想乱跑,想啥呢?
就这样,李白只好一直留在永王身边,直到永王兵败被杀,李白自己也被抓了起来。
这是李白人生的又一低谷,求功名不成,反而成了阶下囚;求报国不成,反而成了逆贼。
走投无路之下,李白请人给高适送去一封信,请求高适帮他。
此时,高适不仅是淮南节度使,还是平定叛乱的功臣。李白觉得,要是高适能帮他,一定能解决他的困境。
关于高适是否收到了李白的求救,这件事比较有争议。有人认为,高适就是薄情寡义、见死不救。还有人理时间线,认为高适当时根本没收到李白的信。
但无论如何,高适没帮李白的忙。高适没帮忙,虽然很让人伤心,但也是情有可原。一来,高适沉寂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出头的机会,肯定不能随意冒险。
二来,李白犯的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敏感了。谋反,本来就是帝王心中大忌。何况,唐朝还是一个有着兄弟相残这种“优良传统”的特殊朝代。
高适是去平叛的,李白是附逆的。高适要是对李白不舍,唐肃宗心里怎么想呢?
何况,高适袖手旁观,李白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李白在唐玄宗那里的定位就是一个御用文人。论名声,李白影响非常大。但真要论玩政治,李白还是萌新。
李白在这场叛乱中能发挥的作用,其实非常小。这一点唐肃宗也知道,他没理由非杀李白不可。
再说了,李白人缘好,笔友粉丝满地跑。反正有的是人救他,高适就算坐视不理,李白也不会有危险的。
不过,这么一来,高适和李白友谊的小船,算是翻了。从此之后,李白和高适再无书信往来。
倒是杜甫非常心疼李白,自从李白获罪后,杜甫写了不少思念李白的诗,还常常梦到李白。
那么,安史之乱后,杜甫命运如何呢?
杜甫也非常倒霉。叛乱发生后,他本来想去蜀地投靠唐玄宗,结果半路上被叛军逮住了。
不过,幸运的是,杜甫的官职实在太小了,所以叛军根本没把他当回事,把他扔到长安就不在关押他了。
郭子仪去收复长安的时候,杜甫看叛军手忙脚乱的,就冒险跑了出来,跑到了唐肃宗那里。
唐肃宗一看,这老同志行啊,虽然以前没有存在感,但是有觉悟,很忠心啊,就封杜甫为左拾遗。
但是,杜甫和高适不同,他是一个天真的诗人。虽然论作诗风格,他和李白南辕北辙。但是论政治觉悟,他和李白才是一路人。
高适能忍着不管李白,杜甫却同情心极为丰富。正因为同情心丰富,杜甫给房琯求情,结果惹怒了唐肃宗。
房琯是谁呢?他是唐玄宗的旧臣,唐肃宗灵武即位后,他奉唐玄宗的命令,去灵武传位,承认唐肃宗的皇帝身份。
房琯刚到唐肃宗身边的时候,谈论天下形势,说得头头是道。唐肃宗听的非常振奋,所以很重用他,让他去平叛。
但是房琯这人擅长空谈,不擅长军事。唐肃宗把这么重要的人物交给他,结果他作战失利,从此失去唐肃宗信任。
房琯这个人,首先他是唐玄宗的旧臣,身份上就比较敏感;
其次,他正事没办好,名声又很大,正是皇帝最讨厌的一种人。因为这种人的名声,对皇帝来说是一个负资产,只会增加皇帝管理的成本。尤其这个人还是唐肃宗自己重用过,最终还用实力证明,唐肃宗看走眼了。
所以杜甫给房琯求情,属实是在唐肃宗的雷区蹦迪了。
唐肃宗非常生气,将杜甫贬到了华州。这件事对杜甫最大的影响,不是一时被贬,而是他从此失去了唐肃宗的好感。在此之后,唐肃宗再也不愿意提拔杜甫了。
高适和杜甫的关系倒是没断,高适还是很照顾杜甫的。不过,这种照顾只限于经济上的支援,对于朝堂上的事情,高适还是相当小心的。
杜甫还主动向高适求援过,高适也是毫不小气。后来杜甫给高适回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估计给他“供禄米”的故人,就是高适。
高适不仅在经济上支援杜甫,还常常写诗给杜甫。他给杜甫寄去了《人日寄杜二拾遗》、《赠杜二拾遗》等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可见高适和督抚之间,还是保持着比较紧密的感情联系的。
杜甫也给高适回赠了不少诗,不过杜甫最挂念的,还是被卷入谋逆案,还一度被流放的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挺好玩的,高适常常记挂杜甫,杜甫却天天给李白写诗。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诗,李白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去世于公元762年,高适去世于公元765年。
不知李白死后,杜甫和高适是什么感受。更不知道杜甫先后送走了李白和高适两个旧友,心中又是何感受。
高适死后,杜甫纪念,写了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当初高适给杜甫寄诗,其中有一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现在杜甫还在,他却已经去世。
杜甫在诗中写道“东西南北更谁论?白首扁舟病独存”现在你死了,我如何漂泊,也没人在乎了。如今我一个人白着头、生着病,独自住在一叶扁舟里。
一场安史之乱,一下子击碎了大唐的盛世幻象,也给他们三人的命运带来了急剧的变化。
高适凭着自己的才能和政治头脑,终于在年过半百时得到机会,得以施展才能。而李白和杜甫由于性格原因,在政治斗争中被淘汰。
从年龄看,李白和高适其实更接近。但是他们性格不同,而且他俩都不是杜甫那种社交牛逼症,所以当日离别之后,就没多少联系了。后来永王叛乱,他俩一个功成名就,一个沦为叛逆。高适为了避险,又对李白袖手旁观,俩人之间就更没啥联系了。
从做事风格看,杜甫和高适都比较偏向现实主义。但事实证明,杜甫和高适在政治觉悟上,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不过,杜甫比较社牛,会主动联系人,所以高适还和杜甫保持着联系。
李白和杜甫年龄相差很多,性格也不太一样,但是架不住他喜欢李白,一直给李白写诗。所以杜甫和李白的关系一直很好。看到他给李白写那么多诗,真忍不住心疼高适三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