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孙稳稳当当继承皇位,专门给储君朱允炆留下了一批心腹大臣。可谁能想到,世事难料,最后登上王位的竟然是朱棣。新主即位,这些心腹大臣们各自做出了不一样的抉择,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平安和卓敬的事迹,让后人更加懂得珍惜忠诚和正义。
【一、朱元璋留心腹辅佐孙主】
朱元璋创立了大明王朝,他觉得自己在治理天下方面有独特法门,可对儿孙这些继承人不太满意。特别是对于自己的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他更是没法彻底安心。朱元璋觉得,朱允炆打小就聪明,可性格太过软弱,恐怕难以招架未来或许会出现的难题。所以在把政权交给太子的时候,他特地留下了两个心腹之人——一个是武将平安,另一个是文臣卓敬,让他们去辅助朱允炆把皇位坐得稳稳当当。
平安,本叫郭兴,他爹是战神常遇春手下的猛将。在一场攻城战役中,他父亲不幸战死,那时平安才十岁。常遇春觉得他聪明伶俐,就把他认作了义子。后来朱元璋打了胜仗建立国家,常遇春前去归顺。朱元璋听到平安的名字后,特地把他收作养子。打这以后,平安和各位皇子一块儿在宫里成长,和四皇子朱棣关系最铁。他俩一起研读兵书,相互切磋武艺,感情特别深厚。
卓敬可是朱元璋这些年来一直提拔并予以重用的大臣,深受皇帝的赏识。他是朱元璋的谋士,参与了明朝的不少决策,还被朱元璋称作“辅佐良才”。他们俩都是明朝开国初期的关键功臣,身上带着朱元璋特有的痕迹。朱元璋觉得,平安武艺厉害,卓敬智谋出众,刚好能够相互配合,一同帮助朱允炆把皇权巩固好。
然而呢,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他的那些儿子们心里都老大不乐意了。尤其是朱棣,觉着老爹这么安排,那是对他们这些兄弟能力的不信任呐。他们私底下就结拜结盟了,发誓一定要向老爹证明自己的本事。等朱元璋一走,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朱棣呢,还是个藩王,却在背地里拉帮结派,那野心是越来越大了。卓敬瞧出来朱棣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就劝朱允炆赶紧把这奸佞之人给除了,把藩王之乱给平定了。平安也上书请求削减藩王的兵权。可朱允炆呢,整天就知道喝酒玩乐,不怎么管国家大事。
【二、平安追随正主至死】
终于啊,靖难之变就这么爆发了。朱棣领着兵往南边打,一路上喊着“清君侧”,那阵仗可大了去了。平安呢,接到诏书后就带着军队往北去迎敌,和朱棣干了好几仗。他跟朱棣打小一块长大,对对方的兵法那是清楚得很呐,可奇了怪了,好几次过招,居然都没分出个输赢来。
朱棣屡次差人去劝平安归降,还承诺不会伤害他的家人。然而,平安果断回绝,决意死心塌地追随朱允炆。在一场战斗中,平安把朱棣打得大败,差一点儿就将他活捉了。只可惜往昔的情谊让平安心慈手软,最终放朱棣走了。朱棣惊恐万分,从那以后对平安的武力越发畏惧。
在文臣当中,卓敬极力劝说朱允炆迁都来躲避灾祸。然而,朱允炆做决定时拖拖拉拉,结果朱棣的军队很快就攻进了金陵。朱允炆匆忙出逃,去向成了一个谜。朱棣占据皇宫后自己当了皇帝,宣称朱允炆已死,并且把自己称作成祖皇帝。
新主当前,平安铁了心要为朱允炆效命到底,坚决不肯向朱棣投诚。靖难之役时,他带领军队多次让朱棣吃瘪,朱棣对他是既敬重又忌惮。朱棣登基后,多次表示善意,想要将他收归己用。可平安却对朱棣的示好毫不理会,一门心思只侍奉自己认定的正主。
平安始终觉得朱允炆还活着,他心里认定,只要自己能撑下去,就总有机会扭转局面。于是,他不停地暗中查找朱允炆的行踪,天天盼着朱允炆能够重振旗鼓。平安的这种执着,让朱棣很是顾忌,也颇为烦恼。朱棣不是没想过要除掉平安,可又狠不下心来。最终,在满心绝望之时,平安竟莫名其妙地死了。
【三、卓敬妥协现实难长久】
卓敬决定暂且接受现实,进而协助朱棣打理政事。在文臣当中,他深受朱棣看重,被誉为“文臣之首”,就连姚广孝都对他颇为忌惮。卓敬心里清楚,自己的人生已然和朱允炆的命运不再相关,暂且向朱棣投诚,说不定能在新的政权里继续施展自己的才能。
朱棣纵然对他以礼相待,却始终无法真正赢得他的心。卓敬也只是勉强应付着朱棣的施政,其内心始终念着朱允炆。有一回,朱棣提及靖难之变的相关事宜,卓敬态度含糊,选择避而不谈。朱棣心里清楚,明白卓敬的归顺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
最后,朱棣对像卓敬这样的明朝遗老们渐渐没了耐心。他想要的是那些打心眼里拥护他、对他言听计从的新人。于是,卓敬在朱棣当政时,就只是处理一些文书之类的公事,最终从政坛隐退。他的晚年过得孤独又苦闷,还留下遗书,自怨自艾,感慨自己的臣子气节已荡然无存。
【四、忠义难改新主潮流】
平安和卓敬做出的不同选择,致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平安对朱允炆死心塌地,到了新朝啥也没干,就保住了一条命。卓敬呢,暂且向现实妥协了一下,这才让自己在朱棣当政时还能有点影响力。可他说到底也不过是匆匆过客,到最后啥名声也没留下。
有两位忠心耿耿的臣子,一个擅长武艺,一个精通文略,这是朱元璋特意为子孙后代留下的助力。然而,权倾朝野的新君主并非朱允炆,历史的发展虽不尽相同,但最终的成就却并非属于自己。
朱棣夺得政权后,屡屡表示好意,企图将他们拉拢过来为自己效力。但是,他们有着忠贞不渝的品性,宁愿自己甘愿消沉,也绝不屈服和退让。
在平安和卓敬的同事当中,多数人都投靠了朱棣。有人琢磨着,要是这两人也归顺朱棣,那肯定能在新朝谋取个位置。可他们偏偏就看重忠义,正因这份执着,让他们在新的历史浪潮里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村民蔡老汉和平安曾见过一面。他不禁感叹:“平安这人对我挺不错,瞧他那气势挺威风,不过却没啥架子。只可惜啊,他跟错了人。老朱让他辅佐允炆,哪成想允炆没那个本事掌控局面。这兄弟啊,真是太难了。”
卓敬的那些同为文臣的同僚,曾这般表达过对他处境的怜悯:“卓兄也算是个聪慧之人了,去投靠朱棣,怎么着也比一味地反对要稳当些。怎奈他这人呐,自恃清高,爱啥恨啥分得清清楚楚,最终还是没能长久地为新主效力。讲起来,真是让人觉得遗憾,令人叹息啊!”
【五、忠义虽败犹荣】
平安和卓敬的事迹,鼓舞着后辈们去坚守忠诚和正义的初心。
朱元璋将心腹平安、卓敬留下,本是想让他们辅助朱允炆夺得太子之位,然而他怎么也没料到,最终登上皇位的竟是自己的四子朱棣。历史的发展变幻无常,使得这两位一心为其认定的主子效力的忠臣,迎来了与他们所期望的完全相反的结局。
他们原本能够随波逐流,向新君俯首称臣以求荣华;也能够暂且收敛锋芒,等待合适契机再图进取。但忠诚正义的品性决定了他们的道路,宁愿折断也绝不弯曲,更不会徇情违法。
卓敬早就看出朱棣的野心,平安则是至死追随。难道就因为失败或者成功,我们就要以此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吗?其实,他们的人生意义并非取决于外在的成就,而是在于对内心的执着坚守。就像村民蔡老汉讲的:“平安公对我很不错,只是跟错了人呐。”对个人来讲,忠诚的品质虽说不能改变时代的大势,可却能够让生命之舟闪耀光芒。
屈原命运多舛,将忠诚寄于龟甲之上;文天祥主公变换,但其诗词尽显忠义之情;于谦一生贫苦,一心只为百姓平安。历史起起落落,唯有忠义不变才是真正的成功。
【结语】
平安为朱允炆效力,卓敬暂且向朱棣妥协;一个以身殉职,一个暂且隐忍。历史从不缺充满机变的剧情,但正义坚定、人格魅力非凡的人会永远被铭记。时代或许将他们的成功视作失败,然而他们忠诚的精神始终令人钦佩。
朱元璋安排了心腹来辅助子孙,哪曾想事与愿违,儿子竟抢了孙子的皇位。悲剧往往让命运和理想渐行渐远,然而忠义之念却能让生命绽放光芒。平安和卓敬的事迹,从别样的角度展现出人性的崇高,鼓舞着后人坚守初心,始终秉持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