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皇位传承从来都充满变数,每一位帝王都想方设法避免因选错继承人而引发的动荡和灾祸。那在当年洪武之后,朱元璋为啥非要废掉长子的法定继承人,不选朱标嫡长子朱允熥,却力挺次子朱允炆当储君呢?这一貌似违背礼教的行为,其背后究竟暗藏着何种权谋考量呢?
原配所生之女可否和继室所出之子争夺天子之位呢?大明原配嫡子朱允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他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中,又有着何种命运的转变呢?
【常氏入宫,受宠为皇太子妃】
洪武二年七月,身为当朝首辅以及开国功臣的常遇春离世,他的独生女常氏那时才十三岁。照理讲,常家作为大明开国的头号功臣,常氏本应在深宫里被宠溺着长大,过着没有烦恼、吃穿不愁的生活。但她却在年仅十三岁的时候,就没了如娘亲般可以依靠的父亲。
也许是为了稳住常家的势力,也许是心疼幼年便失去父亲的常氏,立为太子没多久的朱标,很快就娶了这位日后将成为皇上的小妻子。常氏在一夜之间,从刚过门的女子变成了皇太子妃,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这让她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难以适应。
好就好在常氏这人天性温柔婉约,又特别贤良淑德,她很清楚事理,所以没多久就坦然接受了这猛然降临的巨大变化。她一门心思地伺候着自己的丈夫朱标,对后宫里的吕氏也是友好相待,关怀备至。也许是因为自己经历过失去父亲的伤痛,所以她特别能够理解别人的苦难,对吕氏从来都不会去计较什么,她们俩相处得倒也平安无事。
朱标对她甚是疼爱,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常氏全力协助朱标打理政务,朱标不管遇到大事小事,都会先问问妻子的想法,之后才去做。朱元璋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特别高兴,常氏不但性格温柔、品德贤良,而且在处理政事方面心思细腻,能帮太子管理政务,自己挑的这个儿媳着实是个得力助手。
【嫡长子夭折,储君之位悬而未决】
洪武十二年,大明太子朱标之妻常氏,生下了二儿子朱允熥,此消息一出,朝中一片欢腾,热闹非凡。身为皇太子妃,常氏可谓是尽职尽责,而她的两个儿子,也定会成为太子东宫的坚实依靠。
然而啊,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或许是接连生孩子,把常氏的身体给搞垮了,她在生完孩子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当时才二十四岁。朱允熥呢,还不到两岁,连父亲的宠爱都还没怎么记住呢,母亲的温暖就已经消失不见了。没办法,他只好跟着哥哥朱雄英一块儿生活,从此过上了没娘的日子。
就长子朱雄英来说,他可是实打实拥有太子嫡子的身份,储君的位置那是稳稳当当的,绝不可能有什么变数。虽说常氏早早离世了,可长子的地位依然是排在前面的,这在礼法和朝廷的规定中那是毫无争议的。朱允熥呢,也会踏踏实实地跟着兄长长大,往后辅助哥哥登上皇位。
哎,命运真是捉弄人啊!朱雄英在五岁的时候,竟然突发急病去世了。年纪还小的朱允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哥哥就这样离开了自己。他没了依靠,母亲早就不在了,现在兄长又先他而去。在这个时候,他的心里满是惊恐、迷茫,那种叫做寂寞的感觉在不断地扩散开来。他还能依靠谁呢?只能自己努力活下去,他觉得哥哥和母亲在天上会看着自己的。
朱允熥本是嫡次子,可如今却成了朱标东宫里的长子。然而,事情没那么简单,后来吕氏被立为皇太子妃。依着礼法,她所生的朱允炆也被算作嫡子了。这样一来,朱允炆和朱允熥就都成了朱标这个父亲的嫡长子,究竟谁更胜一筹,这可就成了个棘手的问题。
【朱元璋废长立幼,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
洪武二十五年,深受朱元璋宠爱的皇太子朱标病故后,储君人选的难题就摆在了朱元璋眼前。当朱标还在世时,朱元璋对两个孙子的照料其实已有不同。朱允熥性格温顺且内向,很少主动去讨好长辈。他拘束地站在祖父跟前,沉默不语。朱元璋看到他这般模样,也没了办法,只是摸摸他的头便离开了。
那朱允炆可就完全不一样了,整天活蹦乱跳的。只要朱元璋一露面,他就兴高采烈地跑过去,脆生生地叫上一声“祖父”。这孩子嘴巴特利索,朱元璋问他几个问题,他回答得那叫一个恰当。朱元璋听完后乐得不行,直夸他特别聪明,是个稀罕的好娃娃。
也许是朱允炆更合他的心思,也许是想要遏制常家势力的膨胀,反正朱元璋最后没有遵循长子优先的原则,把年仅十一岁的朱允炆立为了新的皇太孙。第二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上皇位,成为了建文帝。
得知这消息后,朱允熥心里那滋味儿啊,别提多复杂了。他对权谋那一套不太明白,就觉着自己身为嫡长子,本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却被一个年纪小的弟弟给抢了去。他的母亲已经入土为安,他的哥哥也悄无声息地走了,现如今,就连他最后能安身的地方也没了。他这一辈子,到底得孤单到啥时候啊!
【吴王封号空荡荡,主君仍是少年郎】
建文帝登上皇位后,也许是想得到已逝父母在天之灵的庇佑,也没忘了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朱允熥。建文帝将朱允熥封为吴王,把封地设在了河南商丘。虽说此地远离权力核心,可吴王这一封号可不一般,好歹象征着正统呢。
才十几岁的朱允熥千里迢迢赶来就藩,置身于陌生之地,又遭官员的冷遇,心里满是茫然无措。他怀念母亲的温婉,思念父亲的庄重,更惦念那个和自己年岁相仿的哥哥,而今只剩他自己,要挑起这般沉重的名号。
他心里明白,那些朝中的官员们在私底下都觉得,他就是个没本事的窝囊废,连皇位都保不住,当下没法在朝中处理政务,只能在一方当个遥控的藩王。可他们哪里晓得,他自己失去的东西、经历的事情,那是这帮人想都想不到的苦楚啊。
继母吕妃从后宫传来的话听起来倒是温和又体贴,说会常常过来看望他,可朱允熥心里却老是隐隐觉得这并非出于真心。他没办法去争取更多的东西,只能孤零零地忍受着这所有的一切。他身为嫡子,原本是能够成为太子,乃至天子的,然而命运的转折却让他陷入这般境地。这所有的不公平,又有谁能明白呢?他也只能把这些心事都藏在心里,依旧还是那个性子温柔、内向的吴王殿下。
【靖难之后沦为庶人,抑郁而终】
建文三年时,朱棣挑起了靖难之役,没多久就攻克了南京。建文帝逃离后下落不明,朱棣就此登基成为永乐帝。这一场靖难政变,让朱允熥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的郡王之位被撤销,被永远地关在了凤阳的高墙之内,失去了自由。
在那儿,他历经了人生中最为灰暗的十五年。他没了自由,无法获取外界的丝毫信息,每日仅仅是呆板地作息、吃饭,完全与外界隔绝。他的身份地位被夺走,读书学习的资格被剥夺,做任何有价值之事的权利也被剥夺,一天天过得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一般。
在这悠悠漫长的时光中,他着实见识了人性中的自私和残忍。朱棣篡权夺位,对忠良大肆屠杀;宫廷之中内斗不断,众人你争我抢;胡惟庸一案更是牵连甚广,无数人遭殃。在这繁华的帝京背后,究竟潜藏着多少的罪恶啊!他着实不想再去思量了。
他慢慢地不再把权力带来的虚幻当回事儿了。他能够毫不费力地放下所有东西,然而在他的记忆里,母亲的微笑却是他这辈子都不愿意忘却的景象。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份温柔和温暖,他才熬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
有一天,一个小太监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凑到他耳边小声说了几句,然后就迅速跑开,眨眼间就没了影儿。原来是又有人假冒建文帝想要造反,那他这个拥有合法身份的人,对那些人来说自然是个威胁,得永远把他除掉才行。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总算弄清楚了,自己这辈子所经历的那些不公平,根本没人在意。他之所以得不到重用,仅仅是因为他出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间和地点。可既然命运已然这样设定,那他也没啥可懊悔的了。他缓缓闭上双眼,说不清这是一种解脱,还是一场永别。
大明朱元璋的原配嫡子朱允熥,命运多舛,三十九岁时竟在狱中患病离世,他无疑是皇位争夺中的最无辜受害者。想当年,朱元璋的那个决定,让储君之争陷入泥潭,牵连了众多无辜之人,而受其害最深的,便是这位本应执掌天下的正统嫡传后裔。
【结语】
朱允熥这辈子,可谓是权力争斗中的悲剧角色,付出了惨痛代价。他原本是天生的嫡长子,正统无比,却硬生生被否定了这一身份;他原本应该在长大后协助兄长管理天下,然而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后,就只剩下了他孤孤单单一个人;他原本能够和异母弟弟去争抢储君之位,可到头来自己做不了主,只能任凭他人随意安排。
他所历经的那些失去以及承受的痛苦,还有那并非出于本愿的抉择,仿佛都在表明这样一个真相——于那纷繁复杂、充满权谋的宫廷之中,个人的命运和意志竟是如此微不足道、软弱无力。
朝代变换,王权更迭,每一回剧烈变动的背后,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生命。朱允熥落得个死无葬身之所,连魂魄都消散无踪。我们不清楚他究竟去了哪里,但明白他一直都处于帝王家族纷争漩涡的核心之处。
历史不断循环,朝代的变换以及皇位的承袭,仿佛一场场没有尽头的灾难。那接下来肩负命运走向的太子们,又能享受多久的太平盛世呢?
仓笑天
[思考]没看过书的都能写历史评论了 牛逼
用户10xxx43
写完能看看不?一会说朱允熥是朱元璋的嫡长孙,一会说说嫡子,这种水平就不要出来丢人现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