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途经濮阳,华野专程请他做一次报告,粟裕听后为何忧心忡忡

漫步史书 2024-06-22 09:27:15

1948年4月,时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的李先念返回中央,途经濮阳时,受到了当时在濮阳整训的华野部队热烈欢迎。

陈毅、粟裕与李先念一阵寒暄后,特意提了一个请求,就是希望李先念能讲一讲跟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经过,不仅要当着他们两人的面讲,还要当着华野师以上的干部,着重讲一讲这方面的事儿。

李先念也没推脱,后来在华野召开的师以上干部会议上特意做了个报告。

会议结束以后,华野干部讨论的很激烈,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毛主席在1948年初的时候,有意筹划第二次跃进(第一次是挺进大别山),要求粟裕率领华野一四六三个纵队渡江南进。

毛主席之所以考虑这个计划,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原形势。

从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中原的形势就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陈谢集团、陈粟大军两路大军也进军中原以后,三路大军呈“品”字形经略中原,动摇了国民党当局统治。

蒋介石对中原的形势十分焦虑,所以在1948年初也改变了战略部署,即从对陕北和山东“重点进攻”改为“分区防御”,尽可能的争取东北,力争华北,并集中力量与我军在中原争夺。

当时中原战场上,蒋介石把37个整编师66万人分别做了安排,除了少部分布置在沿着铁路以及交通枢纽外,其余主力分别编为6个机动兵团和4个快速纵队。

毛主席考虑到中原地区敌众我寡,出于调动削弱敌军的目的,才筹划了第二次跃进。

当然,毛主席一开始就想让粟裕来执行这个计划,不仅给在濮阳的粟裕发了电报,而且还把这个想法跟在中央开会的陈毅说了一遍。

陈老总的眼光本身就具备战略级别的高度,一听毛主席这个计划,心里也很高兴,还特意赋诗一首:

小住杨沟一月长,平衡左右费思量。

弯弓盘马故不发,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为了能让粟裕安心休整,党中央毛主席还于1948年2月17日致电华野:

“如鲁西南被敌扰乱不能安心休整,一、四、六等三个纵队可考虑移至黄河以北,安心休整两个月。”

当时,粟裕率领华野一四六纵队在河南临颍县五里头休整,在接到中央几次电文后,他立刻意识到,此次渡江跃进的战略是毛主席针对全国战场下的一盘大棋。

1948年2月20日,粟裕复电中央并转华东局:

“我们为安全休整,便于执行今后任务,决遵军委丑皓电示,将一、四、六纵(北)渡(黄)河至濮阳周围地区休整。”

华野一四六纵队转移至濮阳后,展开了为期几个月的休整,都是为后来渡江南下做准备。

当时,粟裕就上级这一指示曾传达给全军,立刻引起了众人议论。

之前我们无数次的聊过这个话题,即粟裕反对渡江南进,为此不惜几次“斗胆直陈”,毛主席这才采纳了他的意见,为后来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话虽如此,粟裕在谏言的过程中,仍然积极筹划渡江南进。

不仅如此,他还把张震调来华野司令部。

当时,中央已经把组建东南野战军以及第一兵团的命令下到了华野,所以张震接到的命令应该是,出任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参谋长。

一直到许多年以后,张震回忆起这段往事,还颇为感慨。

一次,张震去拜访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粟裕命夫人取出来一份自己珍藏的电文,张震接过来一看,是毛主席亲自起草的组建东南野战军以及任职的电文。

有意思的是,粟裕点名张震的同时,不少地方也都点名要张震去。

张震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形,称自己是陷入了幸福的烦恼。

只是到濮阳以后,张震的这份幸福感马上就没有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深深的焦虑。

张震到濮阳以后,粟裕整天拉着他研究渡江南进的战略计划。

所谓渡江南进,自然就是渡过长江,可怎么去长江边上,从哪里渡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毕竟沿途都有国民党军重兵包围。

一开始粟裕是根据中央的指示研究战略方案,考虑从湖北渡江,伺机进入鄂南、湘西,然后进入江西或者湖南,与国民党军周旋一段时间,然后想办法突破至闽浙赣地区。

粟裕和张震研究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这个想法有些天真。

当时,湖北属于国民党华中“剿总”的辖区,白崇禧囤积了十几万的重兵,想要从这里突破,得付出相当大的牺牲。

后来还是张震想出办法,让粟裕眼前一亮。

张震所提出的办法就是,我们不从湖北过江,而是绕道至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从那儿过江,如果能突破江防的话,能直接杀到南京附近,更容易达成战役的突然性。

虽然这个方案看起来不错,执行起来难度稍小,但粟裕还是整日愁眉不展。

有一次粟裕愁容满面的对张震说,如果我们伤亡四五万人,就算渡过长江,只带过去三四万人,有什么用吗?张震吓了一跳,怎么还没过江,我们怎么会牺牲那么多人。

张震也是后来才理解了粟裕的思维。

话虽如此,粟裕还是尽可能的准备南进作战事宜,以期尽善尽美。

1948年4月1日,陈毅从中央返回华野驻地,在视察了全军的准备工作后,还特意称赞粟裕准备工作齐全。

不过,粟裕当时已经向中央发去了“子养电”,陈老总显然是在毛主席那里看到过这封电文,所以也并没有一味要求粟裕就按照中央的部署准备,而是询问他:

“你有什么新的设想?就都说出来吧!”

粟裕诚恳的回答:

“我觉得,眼下国民党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经济实力等方面仍占有一定优势。那么推翻蒋家王朝,首先必须在军事上有几次大的较量。这种大的带决战性质的较量,时机与战地的选择对胜负影响甚大。因此,华野三个纵队先遣渡江,虽然可调动部分敌人南去,但敌人不会把美式装备的第五军和第十一军调往江南,由于派系之争,怕“放虎归山”,更不会把桂系主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调回江南。而我们却因调走了三个坚强的主力纵队而削弱了突击力量……”

粟裕想在这件事上尽可能的争取陈老总支持,所以把整个想法说的很详细。

陈老总这时候也拿不定主意,从战略上来讲,他仍然是比较倾向于毛主席,毕竟毛主席是基于全国战略考虑,如果我们自己一味的去摆困难、那还谈什么解放全国。

可粟裕的意见,也不能不考虑,毕竟大军渡江南下,关系重大,如果真能实现战略计划中的想法,华野哪怕牺牲再大也值得,可就怕敌人不上钩……

恰巧当时李先念回中央途径濮阳,陈老总建议粟裕,不如去听听他的意见。

李先念在给华野的报告中,提到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遇到的困难,虽然部队在大别山扎了根,但损失也很大。

粟裕听了以后,更加忧虑。

从战略上来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确实威胁到了国民党当局统治腹地,可因为南进途中一味追求战略上的胜利过于求快,沿途没有歼灭较大规模敌军,反而还被敌人尾随追击而至,进入大别山以后,又遇到了白崇禧这位难缠的对手,导致部队遇到了很大的损失。

李先念做完报告以后,粟裕私下里同他交流了很多次。

不少资料记载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提法。

一种是李先念直接建议粟裕:

“直接南下未必顺利,若是在黄淮之间打几个大仗,彻底打怕国民党军,再南进或许更有利。”

另外一种说法是,粟裕已经有了留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想法,于是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李先念,李先念虽然也很赞同,但同时提出:

“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的困难也不少。这里地形开阔,交通也较发达。你包围敌人一个军,敌人会利用公路、铁路、水路、甚至飞机迅速调动五个军、六个军进行反包围。”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粟裕却摆了摆手,给了李先念一个新的解释:

“我说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不是指一次歼敌一个军或两个军,而是以华北、西北两大解放区为依靠,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一次歼敌10万、20万,甚至更多。这样敌人欲进行反包围,就必须在短期内迅速集结50万、60万甚至于更多的军队。如果蒋介石真把五六十万精锐部队集中在中原黄淮地区,那么,我们不但可以把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而且可以把敌人的大部分武装力量歼灭在长江以北。”

李先念一听,顿时眼前一亮。

要说起来,一次性歼敌十万到二十万,虽然纸面上说的简单,但执行起来难度太大,要知道在解放战争爆发以后,我军单次战役歼敌十万以上的战例,只有徐向前指挥的晋中战役,而且还是以少打多。

不过,晋中战役与中原战局完全不同,想要完全复刻,没有这个可能。集结中原、华东两个地区的主力作战,不是光靠嘴上说说的。

李先念对粟裕处境表示同情,但在离开濮阳前答应他,把他的这个想法跟中央汇报一下。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取消了东南野战军的建制,但同时提出要求,在未来的4月至8月内在汴(开封)徐(徐州)线南北地区完成寻歼敌人5个至12个旅的任务,粉碎敌人在中原的防御体系。

张震当年同粟裕一样忧虑,急的都咯血,一听此消息,顿时好了大半。

可没想到的是,粟裕听到中央同意他的意见后,压力更大了。

应该说指挥一场大兵团作战,会极大的损耗指挥员的精气神,毛主席不例外,粟裕也不例外,从后来他的身体状况始终差强人意来看,几个大战役下来,对他的精神损耗太大了。

20 阅读:3131
评论列表
  • maris 12
    2024-08-05 08:47

    事实上,粟先咨询过刘帅的意见,刘帅高度支持

    maris 回复:
    有电报,可查
    maris 回复:
    卯巧电
  • 2024-10-09 14:58

    其实这是两个战略方向的思考,中央的想法是拖住敌人,等待东北野战军在关外扫清敌军,然后兵临中原,比较保险。 粟裕的想法更为激进,就是要硬碰硬干掉你

  • 三祥 10
    2024-09-09 15:05

    善于借鉴自己和友军的经验教训,是粟总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迅速成长为军事战略家与高超指挥家的根本所在!

  • 2024-08-05 23:40

    挺进大别山是对的

  • 2024-10-02 10:35

    粟战神!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