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小金川之战为什么打的很艰难?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11 04:49:17



实话实说,如果不是乾隆下了死命令,就大小金川那个地形,没有谁能拿下。

这也就意味着,十一你出去旅游,结果发现出成都往西一百公里就算出国了,要办签证。

1、大小金川的来历

公元9世纪,雄霸西南的吐蕃王朝因为内乱崩溃,那些盘踞各地的军阀和贵族纷纷割据一方,这其中就有位于川西高原的大小金川。

明代,金川首领因招募喇嘛有功,被明政府册封为“金川寺演化禅师”。

彼时,因为川西地区土司林立、在在多有,从元到明,中原王朝册封了许多个世袭土司。

注意:清代的大小金川并非隋唐时期的金川州。

进入清代,金川土司势力开始迅速扩展。

至雍正时,金川首领已经占有大渡河上游,即今日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广大地域——也就是大小金川。

此时,年羹尧奏报雍正,因金川土司的侄儿莎罗奔(金川土司之侄)随清军讨伐罗卜藏丹津叛乱有功,故可以封其为“大金川土司”。原金川土司称为“小金川”。

雍正准奏。

于是,金川土司由此一分为二,这就是大、小金川的由来。

2、彪悍难制,体力远超常人的大军

传统上的藏区,分为康巴、卫藏、安多、嘉绒等多个地方。也就是前藏、后藏、青海、甘南、滇北、川西等地。

大小金川就属于嘉绒藏。

他们信的可不是喇嘛教,而是一种当地的原始宗教,“苯教”。

而且,那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极其彪悍。男子满7岁,就跟着大人进山打猎——那边几乎都是原始森林,今天仍然如此。

女子也是经常进山采猎,或者独自下山贸易。

所以,他们几乎人人都是神枪手,人人都是格斗高手,外加体力惊人。

在金川流域,一个50多岁的老大妈,体力比内地二三十岁的壮小伙好多了。

注意,直至今天仍是如此。

这不是我瞎说的,这是人大博士论文里的原话。

所以,因为特殊的宗教、野蛮的力量、精准的枪法、无畏生死的精神,这些因素加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变态的“叠加效应”——

大小金川的藏兵十几人、甚至几个人,就敢于向内地汉军上千人发起进攻,而且“动辄辟易”!

虽是妇女亦喜谈兵,临阵奋不顾身!

实话实说,什么蒙古人、回军、西南土司,即使入关前的满洲人,如果论单体战斗力,都不是金川军的对手。

3、极为险峻的地形

大小金川的那个地形,一般人根本上不去。

它不止是海拔高,海拔大概在2000多到4000多之间,平均3000多米。

关键是那里原始森林多、水流多,比如大渡河、金川河等等,而且气候极为极端。

极端到什么程度?

没去过的内地人可能没体验过。

打比方说,7月份,你在广东、上海、成都这些地方,天气都是三十多度,即使兰州、银川这些号称凉爽的大西北地方,也是三十度左右。

大小金川呢?2、3度,甚至是零度!

而且会下雪!下暴雪!

注意,这种极端天气可不是什么五十年一遇,而是年年如此。

在大小金川,夏季下雪、下冰雹、刮狂风是常有的事。

这就给内地的征讨大军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大军的后勤转运极为困难,火器装备遗失。官兵口粮跟不上,吃不饱是常事。弹药也经常补不齐。

而且,在发起进攻时还常常迷路。

盛夏下雪是常事

最关键的,还会因为地形原因,常常遭到神出鬼没的金川军的突袭,防不胜防。

最可怕的,你追不上他们——你以为你人多,比如你可以1000人打他50人。

但是,实际上一交手,人家就撤,你追了不到几百米,已经因为高原反应或者天气原因脚软了、累了,但人家那边一个个还龙精虎猛!

长此以往,这仗怎么打?

这不是我瞎说的,是有根据的。

4、乾隆被迫举国总动员

此外,金川土司的另一个法宝,就是众所周知的“战碉”。

在今日的阿坝州马尔康县,仍留有一座巨型战碉,就是当年的遗迹。

这座战碉高50米,宽十几米,其地基非常牢固,在2008年的大地震当中毫发无损。

其上,开有多个射击孔,从顶部到腰部,每隔两三米就有一个射击孔。

而且,战碉本身多建在崇山峻岭或悬崖峭壁之上,这可以让清代火炮因为仰角问题失去威力。

试问,在那个没有榴弹炮和飞机的年代,要靠怎样的战斗力和无畏精神才能攻克这样的碉堡?

马尔康战碉遗迹

正因如此,在第一次金川战争(1747—1749)中,清军三易统帅(张广泗、讷亲、傅恒),却始终劳而无功。

清廷出动7万大军,对付区区大金川弹丸之地,三千多军队,却无法得手。

最终,不得不铩羽而归。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战端再起。

但,已经吸取教训,经过周密准备的清军仍然迎来了木果木惨败(1773),统兵大学士温福战死,县令以上的高级文武官员一百多人被杀。

此时,被逼急了的乾隆不得不使出洪荒之力,动用举国体制来对付一个小小的大金川土司。

索伦、蒙古、准噶尔人、京营八旗、健锐营、火器营、藤牌兵……

所有的精锐都出动了。

阿桂、福康安、海兰察、额森特、台斐英阿、德楞泰、明亮、普尔普……

所有的名将和贴身侍卫都去了金川前线。

甚至还有帝国唯一的弹道学专家工部侍郎何国宗,以及葡萄牙人傅作霖。

整个金川之战,清军铸造的炮弹超过30万发,仗打完后,军火库里的炮弹还堆积如山。

乾隆花了7800多万两银子。实际上,后世学者估算,总花费超过1亿两。

对比一下:平准平回加起来才花了不到3000万银子,征缅花了900多万银子,一鸦花了2000多万银子……

4 阅读:648

博览群书名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