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神奇就神奇在,其实前三次都是失败的。
但正是这三次的失败,才造就了最后一次的成功。
它的最大看点就在于:一切行动都是见招拆招,都是灵机一动,但每一次动,几乎都意想不到、妙到毫颠。
它违背了最基本的战场原则——谋定而后动。
它不是一场蓄力良久的憋大招——比如德军进攻法国、苏军反攻斯大林格勒。
它是不可捉摸的灵光闪现。
孙子说过,兵法的最高境界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这句话放到1935的毛泽东身上,不仅神似,而且形似。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来到了贵州遵义附近。
这个时候,红军的形势基本上就是四个字:瓮中之鳖。
第一、天时方面。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败,1934年底的湘江战役,战损率高达近70%!
兵力从去年的8.6万锐减到3万。
第二、地利方面。
贵州多山,遵义地处(从左到右)金沙江、赤水、乌江,这三条大江的中间,北面还有长江。
而且国军已经在红军可能的突围路线上,全都布置了重兵集团。就等着你一头扎进去。
进去就出不来了。
第三,人和方面。
遵义会议虽然开了,党内务实派周恩来、朱德等虽然已经拿回了指挥权。但李德、博古等人还在政治局啊。
最关键的——毛泽东的具体职务还没有明确,只是笼统地说在军事上协助周恩来。
事实上,一直到1935年3月4日,才给毛泽东明确了一个前敌司令部政治委员(司令是朱德)的职务。
而且,党内仍然有很多人并不服。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后来要不要攻打金沙(打鼓新场)的党内争论——毛泽东甚至一怒之下提出了辞职。
最后还有一点,这一点也非常关键。
那就是国军延续了第五次围剿大获全胜的法宝战术——深沟高垒、碉堡成群。
顺便说一句,这是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冯·塞克特(一战德军总参谋长,德国国防军总司令)给出的建议。
你红军不是擅长打运动战吗?我偏不跟你打。我就要跟你打阵地战、堡垒战。
实话实说,国军的这个办法跟当年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采取的结硬寨、打呆仗的办法非常相似。
红军3万,国军40万。国军在遵义的东西南北四个方面都布下了天罗地网。
这就是毛泽东和红军,在1935年1月面临的局面。
此时,毛泽东刚刚重新出山,他特别想要一个开门红。
1月28日,毛泽东命令红军攻打土城,并在土城附近的青岗坡设下埋伏,打算消灭尾随而来的川军。
但是,毛泽东大意了。
川军郭勋祺非常狡猾,他没有钻进口袋,而是从山岭上对着红军狂轰滥炸。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朱德不得已之下,被迫把陈庚的干部团都叫来了。
但即使如此,仍然没能打垮川军。
红军被迫撤出战斗。
这就是毛泽东一生唯一的折戟之地:土城。
刚刚复出的毛泽东迎来的不是开门红,而是开门黑。
这也许就是命运的考验。
土城失利,毛泽东压力山大。
因为在土城战斗失利了,所以,才有了“一渡赤水”——被迫向西渡过赤水河。
目的是进入四川南部,和红四方面军会和。
但是,当红军渡过赤水河,继续西进的途中,又一次遭到了失败。
2月初,红军在攻打川军把守的叙永县时,被优势敌军击退。
此时。局面恶劣到了极点。
南面是中央军和滇军,屁股后面是蒋介石的嫡系吴奇伟部,北面和西面都是川军。
而且前面说过了,敌人全都在红军前进的必经之路上,修筑了大批碉堡群。
就等着你来。
怎么办?眼看着要被围死了。
关键时刻,毛泽东第一次显示了他的天才。
他说,哪里最危险,我们就去哪里。
哪里最危险?遵义。
因为我们刚从遵义出来,那个地方已经被敌人占领了。他们想不到我们会突然杀回去。
于是,红军在2月18日,突然掉头折返,在太平渡第二次渡过赤水河,杀回遵义。
这就是“二渡赤水”。
2月27日,在经过了激烈的娄山关战役后,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获得了一丝丝的喘息。
红军的“回马枪战术”让国军感到意外。
但是,其实这个时候,红军面临的战略形势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
国军的将帅绝不是傻子——其中像郭勋褀和吴奇伟、薛岳等悍将,曾在多次战斗中击败过红军,而且在后来的抗战中也屡立奇功。
他们在蒋中正的指挥下,正在逐步截断红军的每一个出口:
川军在遵义西边,步步紧逼。
中央军在遵义北边,虎视眈眈。
南边是薛岳的黄埔系大军。
东边是湘军。
而且,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又出了一件大事——毛泽东要辞职了,不干了。
起因是3月10日凌晨,林彪和聂荣臻给军委写了一封信,提出要打金沙(打鼓新场),想通过打这里,打开一个出路。
因为驻守金沙的是黔军王家烈。他们的战斗力在当时是最低的。
军委开会,全体通过。
只有一个人不赞成。
就是毛泽东。
在他看来,打金沙表面上是对的——打仗就是要找软柿子捏嘛。但实际上是找死。
因为第一王家烈虽然战斗力渣,但已经修筑了大量碉堡,急切之间不一定能打下来;
第二,最关键的,就算打下来了。那下一步,下下一步去哪儿呢?
金沙是个山城,距离赤水、金沙江都比较远。弄不好会被围死在那里。
但是,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都不觉得毛对。
毛一怒之下喊出了辞职。张闻天说了一句:“辞就辞吧”。
但是,年过四十的毛,学会了不再意气用事。
凌晨,他找到了周恩来,说服了周。周第二天又说服了其他人。
最终,打金沙的决议没有落实。
事后,周恩来拿到了截获的情报——上面清楚地显示,国军高层已经对红军攻打金沙有了预判。他们的增援部队已经在路上。
这再次印证了毛的高人一筹。
毛给大家选的路是:不打金沙。打鲁班场。
驻守鲁班场的是周浑元——中央军悍将。
大家都不理解——为啥专挑打不下来的打呢?是脑子有毛病吗??
不是。
因为关键不在打,而在走。
因为周浑元驻守的位置,旁边有个渡口(茅台镇),可以渡过赤水河,跳出包围圈。
1935年3月16日至17日,在经过和周浑元部的一场恶战后,中央红军趁敌不备,再次渡过了赤水河。
这就是“三渡赤水”。
红军终于逃出了国军在遵义布下的天罗地网。
三渡赤水
但,问题其实还是没解决。
因为国军至少还有六七支部队,仍在金沙江、赤水河、贵州、川南等地布好了口袋。
这就是蒋中正的过人之处——陷阱一层又一层,看你能突破几层。
但是,毛泽东始终技高一筹。
他居然再次杀了一个回马枪——向东北方向再次渡过赤水河。
与此同时,他还做了“三个套”:
1、红一军团向北佯攻,做出要进入四川的态势;
2、红九军团向东佯攻,做出东渡乌江,进入湖南的态势;
3、他亲自率军南下,以每天120里的速度,绕过国军重兵把守的城镇,衔枚疾进——目标贵阳。
此时,蒋中正人正在贵阳。
他立即命令云南龙云的滇军前来“救驾”。
同时,他严令国军对四川、湘西、遵义等地死守,不给红军任何机会。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所做的一切正好是毛想要的。
毛既不是去四川,也不是去湘西,也不是打贵阳,也不是再占遵义。
而是要去云南,去金沙江。
趁着国军忙于各种堵截和云南空虚的时机,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一头扎进了云南。
紧接着,朝着昆明虚晃一枪,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金沙江,进入了川西。
从此,彻底抛开了几十万国军的围追堵截,逃出生天。
这一次,拼的是军事才能,但更是智商和逆商。
事实证明,在以上方面,毛比当时所有人都技高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