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十一月十八日,熊廷弼抵达辽阳。
这是熊廷弼第一次出任辽东巡按。经过一年多的摸底调研,熊廷弼发现问题实在严重。
熊廷弼
辽东屯塞、城堡、墩台、壕堑、军马、器械、钱粮之类一无足恃。从清河堡到鸦鹘关失地七十里,孤山新堡失地八十里,宽奠、大奠、永奠、长奠、新奠五堡失地三百里,强制六万四千余军民内迁。后金势力强大,赵楫和李成梁绥靖态势已然形成。
熊廷弼随即上疏,要求明神宗将赵楫和李成梁处斩。结果不了了之。
这说明什么?
明朝实际上已经无力清剿后金,绥靖策略被明神宗默认。
这个阶段,熊廷弼在辽东干了3年。努力整顿军备,争取了几十万两朝廷拨款,辽东地区“风纪大振”。
明神宗准备提拔熊廷弼为辽东巡抚,熊廷弼推辞了。后调任提督南直隶学政。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趁明朝朝廷党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一年后,明朝的杨镐派遣使者去后金商议罢兵,努尔哈赤回复书信拒绝。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二月,明军集结全国20万精锐,加上叶赫部、朝鲜军队,号称47万向辽东发起进攻。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
明军主帅杨镐兵败之后立即引咎辞职,后被拘押,崇祯二年(1629年)被处决。
熊廷弼在担任南直隶学政的时候,手段严厉,对于考试作弊的考生现场杖责。引发了当地学子的不满。1612年,有人带头闹事,在处理的时候,不小心杖责打死了一个。被弹劾,被迫回籍听勘。这一赋闲,就是七年时间。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无人主持,群臣提议启用熊廷弼。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二十二日正式任命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
此时的辽东是一个烂摊子。
辽东精锐丧尽,援兵迟迟不来,尤其是能够制敌的火药只剩一千余斤。
别说反击后金,能不能守住都是问题。
因此,熊廷弼和部下商议,遂采取“并沈保辽”之策。加强城防,亲自督战,组织机动部队,随时增援被后金攻击的城池。虽然没有取得什么大胜,但也数次击退后金进攻,保住了沈阳城,“奴贼渐知内地之有兵,官兵亦渐知自身之有胆”。
熊廷弼在辽东上任一年,一直催促朝廷加派各级干部,增兵拨饷,点名大骂兵部尚书黄嘉善、户部尚书李汝华。
大哉问:
请问皇上要辽东否?再问朝臣要辽东否?
这句话引起了群臣对熊廷弼的不满。
明神宗在位的时候,还是能理解熊廷弼。
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倚赖。
没过多久,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病死,享年五十八岁,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熹宗即位。为了平衡朝中势力,在各大臣的弹劾下,免去了熊廷弼的职位。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后金大举攻明,辽阳、沈阳等辽河以东七十余城全部陷落,袁应泰、贺世贤等文武大员死难。阁臣刘一燝将这一局面归咎于罢斥熊廷弼,要求重新起用。六月初六日,熊廷弼被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等处军务。
熊廷弼上任伊始,就和辽东巡抚王化贞不和。最大的矛盾集中在广宁布防的安排上。
王化贞主张延辽河布防,将部队安置在河岸上,随时防备后金进攻。
熊廷弼坚决反对,认为辽河并不宽广,冬天一结冰,犹如坦途,根本无险可守。他主张只在辽河安排侦察部队,重点监测后金兵力动态。己方重兵一律集中在广宁城内,利用城防工事抗击后金军。
两人争吵不休,也就结下了梁子,长期不和。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果然在结冰的冬天渡过辽河,进攻广宁。因孙得功叛变,广宁失守,王化贞狼狈逃回。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建议,铸成大错,为时已晚,只能安排军民后撤。
当初,明熹宗就说过:“你二人功罪一体。”熊廷弼上疏请罪。
熹宗回旨:“封疆失守,熊廷弼罪将何辞?姑准戴罪守关、立功自赎。”
兵部侍郎王在晋趁机建议,敦促熊廷弼、王化贞等出关收复失地,以立功赎罪。
内阁首辅叶向高也写信给熊廷弼,警告“不出,则于法无贷,吾再不能救护。”
熊廷弼只能苦笑,进攻?拿什么进攻?坚守山海关不出。
通政司右通政许维新、朱一桂与大理寺左少卿冯从吾、太常寺少卿董应举、太仆寺少卿何乔远合疏请逮熊廷弼、王化贞。御史贾毓祥请求逮捕熊廷弼、王化贞,叶向高票拟逮捕王化贞,命熊廷弼回籍听勘。
这下子明熹宗顶不住压力了。
三月初四日,新任大学士孙承宗上疏请求逮捕熊廷弼,熹宗乃下令将熊廷弼下法司提问。
审讯时,王化贞坚决不承认错误,认为广宁失守因为熊廷弼不救援的缘故。
朝廷之中,大臣们并非全都在弹劾熊廷弼,有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熊廷弼无罪,应予赦免。这部分大臣多为东林党。
而弹劾熊廷弼的徐大化、沈㴶、杨维垣则是浙党或齐党。更要命的他们先后投靠了熹宗宠信的宦官魏忠贤。
熊廷弼案一直拖到了天启五年(1625年)。东林党在与阉党的竞争中失败,再也没人去保熊廷弼。为了整死熊廷弼,甚至还炮制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新罪名:
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的奏疏就是熊廷弼起草的。
熊廷弼大势已去。
八月二十五日,熹宗正式下令对熊廷弼行刑。熊廷弼被押赴西市,斩首,传首九边。
熊廷弼这段历史很清楚,我算是给大家搞了一个“五分钟看懂”的简述。
熊廷弼原本是任浙江道御史。结果只干了十天,就得罪了浙党,被沈一贯上廷推,调去辽东巡按。伺候,浙党就一直不放过他,往死里整。
这个沈一贯可不是什么好人。
沈一贯是浙党的领袖人物。在蒙上钳下、排斥异己、遍置私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随着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而权倾朝野。不仅把持朝政,而且卖官鬻爵,甚至对万历中后期的政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沈一贯又是一个大学者,
对宋明理学进一步完善,在庄学史的研究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沈一贯著有《易学》十二卷、《敬事草》十九卷,还有《啄鸣集》《礼洛迦》等。
熊廷弼去辽东,就是挨整。
熊廷弼一去,做了点成绩,马上撵回来。出事了,出大事了,马上又启用他,赶去救场。局势稳定下来,接着弹劾他。又出事了,熊廷弼,朝廷非常需要你。
熊廷弼做不了主。他就是被动地应付局面。他的建议根本就没人听。相比众大臣,明神宗反而好得多,尽可能保住熊廷弼。
明熹宗上台,魏忠贤当政,整熊廷弼就成了党争工具。你东林党不是要保熊廷弼吗?老子就整死他,你们全部都要完蛋。
明熹宗杀熊廷弼,未尝不知道熊廷弼罪不该死。熊廷弼案一直拖,就是想找个机会看能不能再让熊廷弼戴罪立功。结果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白热化。明熹宗让阉党上台,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东林党也不是好惹的。明神宗也搞不定东林党,气得三十年不上朝。
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明神宗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明熹宗单枪匹马斗不过这些朝廷党派,他唯一信得过的就是太监。杀熊廷弼是政治需要。
辽东、后金、朝政、党争。最后朝政、党争占了上风,辽东、后金就顾不上了。
熊廷弼水平这么高,对后金局势看的这么清
没什么用。
“并沈保辽”之策,这是什么鬼?努力维持辽东防线,提高军费开支,整饬军备,积蓄力量。尽量避免、拖延和后金决战。
但是朝中文臣们不这么看。文臣都是主战派,一定要消灭后金。把熊廷弼赶走,准备一场大决战。
如果熊廷弼在,萨尔浒之战可以完全避免。这一战,辽东精锐尽失,再也无力回天。
浙党要整熊廷弼,东林党就要保他。
浙党后期投靠阉党,熊廷弼就没活路了。
这简直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熊廷弼是一颗棋子,他左右不了局势。原本他是高高兴兴到浙江上班,没想过去辽东。
熊廷弼的“并沈保辽”之策,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怂。柜台办。
大决战什么的,最爽了。来个四路出击。
最后,节选熊廷弼《绝命词》结尾:
长城万里余,将星中垒折。不念君父忧,徒饶广长舌。他日倘拊髀,安能起死魄。绝笔叹可惜,一叹天地白。
熊庭弼多辽东在几年,满清就得晚发展几年,辽阳,沈阳,广宁,都是大明在关外的钉子,都是军事重镇,满清能发展起来还得感谢袁应泰,这货推翻了熊的政策,把一些乱七八槽的人都放进城里,这俩座城市都是让放进来的细作里应外合拿下来的,不然以努尔哈赤的4万八旗很难拿下各拥兵十数万的辽沈俩城
熊廷弼:今辽事艰难,当执行三边战略,稳打稳扎,不可莽撞。 王化贞:我上去一个滑铲
伪明害中华二百年!
因为他不是东林党
深度好文
因为他挡了狗与汉奸的财路了[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