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公益变生意,爱心还能“保鲜”吗?

围炉话今朝 2025-02-04 09:46:38

当公益沦为一门生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国内最大的网络大病互助平台之一 —— 水滴筹,筹款中介抽成竟然高达70%。若患者通过平台成功筹集1万元善款,实际到手金额竟只有3000元。

这哪是抽成,分明是在打公益的脸!

从公益先锋到商业泥潭

水滴筹,原本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大病求助信息发布平台,创立初衷是借助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力,为那些被重大疾病压垮、家庭无力承担高额医疗费用的患者,开辟一条解决看病贵难题的新通道。在平台发展初期,凭借纯粹的公益属性,它的确帮助众多病患家庭缓解了燃眉之急,赢得了大众的认可与赞誉。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的公益底色逐渐被商业利益所侵蚀,如今的筹款已然演变成一条错综复杂的产业链。有专门的人员穿梭在各大医院,主动寻找有筹款需求的病患,告知他们可以通过水滴筹平台筹集治疗费用。在取得病患同意后,这些人便协助上传资料、搭建筹款链接,随后在各个平台和社群广泛传播。

可到了提现环节,这些中介却露出了“真面目”,最少抽走总款项的30%,最高甚至能达到70%。面对质疑,他们竟振振有词:“这是服务费,要是没有我们帮忙,你们一分钱都拿不到。”

水滴筹曾发布声明,坚称这是第三方中介的个人行为,平台也是受害者,并已报警,誓要严厉打击此类违规行为。部分网友选择相信平台的说辞,认为平台是无辜的;但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平台在推卸责任,逃避监管义务。

事实上,自2016年成立以来,水滴筹就频繁陷入舆论漩涡,被频频指责将公益商业化。

2019年5月,某演员在平台发起百万元筹款,随后却被曝光其家庭经济条件良好,有房有车,甚至其妻子在筹款期间还购置了新手机;同年11月,平台员工在医院拉筹款的过程中,被曝出随意填写筹款金额;2020年4月,在河北某医院内,两家平台为争抢业务大打出手,这一系列事件彻底摧毁了大众对平台的信任。

患者筹款5天后换新房

商业模式引发的行业乱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水滴筹乱象丛生?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

和大多数互联网平台一样,水滴筹在发展前期依靠烧钱补贴、零手续费的策略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据公开资料显示,为了快速扩张业务版图,平台曾要求地推人员每月至少完成35单任务,否则将面临淘汰。凭借这一激进的扩张策略,水滴筹在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如今已接近7成,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

当用户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寻找稳定的盈利点就成了平台发展的关键,商业保险便成为了水滴筹的首选。实际上,水滴筹真正的盈利支柱并非大众熟知的筹款业务,而是针对第三方保险代理机构上线的水滴保平台,其9成营收都来源于此。要知道,水滴筹背后是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企业,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实现盈利,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必须要赚回来,降本增效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水滴公司2022-2023财务报表

2021年,平台将大量销售和营销职能外包给第三方,此次曝光的筹款中介,很多就来自这些第三方外包岗位。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吸引更多的筹款者和捐款者使用水滴筹,进而为水滴保引流。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销售业务外包,再加上平台审核环节的松懈,各种乱象自然就层出不穷了。

企业追求盈利本无可厚非,但抽走30%-70%的筹款,这无疑是对病患的二次伤害,更是对每一位爱心人士信任的践踏。无论是急需资金的病患,还是心怀善意的捐款者,他们信赖的始终是水滴筹这个平台。因此,平台必须切实加大审核和监管力度,真正做到像声明中所说的那样,对第三方中介“零容忍”。以当下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实现这一目标并非难事。

水滴筹上市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尽快建立健全互联网大病筹款监督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平台、监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规范网络大病筹款行业,否则整个行业的信任度将持续下降,真正急需帮助的患者将更难获得救助。

大病筹款行业的现实困境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大病网络众筹用户调研报告》显示,商业医疗众筹行业发展十年,超过6亿居民参与过商业医疗筹款项目的资金募集与捐款活动,截至2023年已经累计筹款金额规模为899亿元。但令人担忧的是,调研数据表明,大病网络众筹存在诸多问题。

受访者平均众筹目标金额为22万元,可实际筹到的平均金额仅为3.8万元,只有10%的用户能够筹到全部目标金额,平均单次筹款仅能完成目标金额的17.2%,近90%网络众筹用户筹不到足额医疗费。

从疾病类型来看,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各类疾病平均治疗费用高达39.3万,这无疑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平均有近一半的筹款资金来源于患者的亲朋好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网络众筹在解决患者资金困难方面的作用仍较为有限。

在各种负面消息的影响下,近年来大病筹款平台的信任度持续下降,众筹金额也随之减少。

业内人士指出,众筹作为一种紧急应对措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本质是利用社会资源,依赖于公众的关注度、慷慨程度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效率,这些因素都难以完全由个人控制,导致众筹结果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众筹往往需要公开个人故事和病情细节,这不仅可能侵犯个人隐私,还可能让患者尊严受损。

水滴筹事件抽成事件不是个例,公益界或许有更多不透光的角落等着我们去揭露,但公益与商业并非天然对立,但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一个网络大病互助平台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只有坚守公益初心,强化监管,规范运作,才能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让那些身处困境的患者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别让公益变成一门彻头彻尾的生意。

【文本来源@韩秀云的视频内容】

0 阅读:9
围炉话今朝

围炉话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