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争斗不休,老百姓的牛奶还能喝吗?

围炉话今朝 2025-02-03 09:54:37

提到毒奶粉,人们常想到三鹿,其16批次婴幼儿奶粉送检,15批次含三聚氰胺。

乳业巨头的崛起与纷争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伊利牛根生制定雪糕奥运营销方案,郑俊怀犹豫后采用,大获成功,伊利上市,牛根生和潘刚获提拔。

牛根生从洗奶瓶小工被郑俊怀提拔为副总裁,打造伊利苦咖啡,业绩突出,但因能力过强影响伊利八成业绩,两人矛盾公开化,在郑州会议上牛根生因言论被要求辞职。

牛根生北大学习后离开伊利,写分手信披露与郑俊怀的误会。

牛根生

他辞职时正值液态奶爆发,当时瑞典利乐与北京三元联合举办牛奶科学论坛,提出“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口号,让液态奶从工业原料变为餐桌必需品。

利乐1979年进入中国,起初在南方卖灌装机,郑俊怀考察南方发现液态奶需求高,因技术局限,乳企液态奶存在保质期短、运输成本高、覆盖范围小的问题。

为开拓南方及全国市场,郑俊怀与利乐合作,采用其灌装和包装技术。

伊利能成为乳业巨头,关键在于郑俊怀让潘刚负责,放弃原有液态奶生产方式,选择常温奶。

常温奶与巴氏奶的市场博弈

常温奶超高温杀菌,有益成分和口感欠佳,但保质期长、运输简单,搭配利乐包装保质期45-60天,而此前多用的巴氏奶虽能保留口感和营养菌群,可保质期短,多为地区性企业采用。

伊利凭常温奶和利乐包装打开全国市场。牛根生离开伊利后创办蒙牛,想复刻伊利成功。

蒙牛打出“向伊利学习,创办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广告语,投放的户外广告牌一夜被销毁,引发媒体报道,知名度大增,此事原因不明,但两家自此结仇。

蒙牛成立后,利乐半卖半送价值千万设备,助其扩大产能。

蒙牛策略激进,前端疯狂营销、低价走量,后端大量收购生牛乳。

伊利与蒙牛竞争越激烈,利乐盈利越多,利乐和蒙牛关系密切,甚至忽视伊利,2003年利乐集团CEO称蒙牛是世界增长最快乳企。

此后,以蒙牛、伊利为首的常温奶企和以三元、光明为首的巴氏奶企形成对立。

对于常温奶和利乐包装,有观点认为让百姓喝便宜奶、利小养殖户,也有观点指责利乐是“军火商”,帮卖低质奶,两种观点都与奶源问题相关,当时奶牛小规模分散饲养,生牛乳质量参差不齐。

常温奶因能磨平奶源蛋白质差异、降低奶源要求、成本低,加上高温杀菌和利乐包装,比巴氏奶更易全国推广,双方优劣尚无系统统计,仅舆论讨论。

分散养殖甚至成为毒奶粉事件诱因,巴氏奶企为防被蚕食,联合美国国际纸业组成巴氏鲜奶策略联盟,推出“新鲜屋”包装公开对立。

同年8月“禁鲜令”出台,规定有加工过程不能标“鲜”字,激化巴氏奶和常温奶矛盾,因影响巴氏奶主打原汁原味卖点。

巴氏奶企多为地区支柱,相关部门不想其市场被占,20多个省级奶业协会率先公开反对。

奶酪源于中国农垦系统,受王震支持、农业部主管,最早一批巴氏奶企也出自此。

省级奶业协会联合农业部反对“禁鲜令”,认为影响巴氏奶竞争优势、引发三农问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受轻工业部和发改委指导,支持新规打击还原乳、实现规范化生产,双方争论不断,利乐暗中操纵媒体、干预研讨会,最终“禁鲜令”实施不到一年就下线。

2008年毒奶粉事件爆发,从3月零星出现“结石宝宝”报道,到9月国务院启动一级响应,涉及29万婴幼儿。

分散养殖、企业发展快、监管不力等因素,使中国乳企普遍存问题,三鹿替行业背锅,蒙牛卖身,牛根生退隐。

2010年乳业新国标出台,标准低于旧国标。

奶协反对,称伤害消费者和行业利益;中国乳协支持,认为利于规范分散养殖。

打假人士要求公开会议纪要被拒,起诉败诉。

期间传出不利信息,新国标按正规流程制定难以废除,巴氏奶企业和奶协仅掀起舆论风波。

2015年,在农业部、农垦局倡议下,三元、光明等组成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对标全球标准,但执行情况存疑,中国乳业仍处于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状态。

乳业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与影响

追溯历史,1954年王震带领官兵建北大荒集团和农垦系统;1963年毛主席批示解决孩子喝牛奶问题。

王震以此为基础成立完达山乳业,建奶牛场、育种小组,培育出中国科尔沁奶牛,搭建农垦乳业框架。

2000年,农业部、教育部牵头启动学生奶饮用计划,虽有弊端但成效显著,覆盖千万学生,被多地写入政府报告。

2003年,国家领导人视察蒙牛时指出牛奶是小康健康食品,中小学生要喝奶提升民族身体素质。

2006年,领导人视察乳企时表达让每个中国人尤其是孩子每天喝一斤奶的愿望。

蒙牛迅速响应,掀起中国牛奶运动,向中小学生免费赠奶,获国家领导肯定和官媒报道,还借此推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语,中国乳业黄金十年进入后半段。

中国乳业十分特殊,既有市场经济元素,也受政策持续影响。

它如同熔炉,各方力量相互对抗、吸收。

但奇怪的是,消费者作为最该有话语权的群体,在行业竞争时像局外人,面对企业宣传又像任人涂抹的白纸。

此时牛奶已不单纯是商品,而成了复杂工具。

这种产业政策引导、地方政府保护与市场化竞争并存导致的奇怪现象,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有体现,各方出发点虽好,却造成了不理想的结局。

文本来源 @资本带鳄韭菲特 的视频内容

0 阅读:625

评论列表

用户56xxx04

用户56xxx04

6
2025-02-03 17:51

不要买蒙牛伊利,选光明或者卫岗,中国有好的奶企又不是只有蒙牛伊利

我要飞翔 回复 02-05 14:45
资本家利益熏心,牛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这样的牛奶谁敢喝!

一叶知秋

一叶知秋

5
2025-02-03 17:16

都是垃圾,工业制品!

第六代传感器

第六代传感器

5
2025-02-03 15:49

中国乳业第一把交椅是伊利?

用户15xxx52 回复 02-04 12:05
是的,

品极

品极

2
2025-02-05 12:09

不喝牛奶,为什么要喝勾兑品

用户13xxx91

用户13xxx91

2
2025-02-04 15:25

老百姓捡便宜

chen

chen

2
2025-02-05 22:22

为什么进口牛奶有效期是一年的,国产牛奶只有半年有效期?

围炉话今朝

围炉话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