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震惊世界的枪响,安倍晋三遇刺事件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掀起惊涛骇浪,更是在经济领域泛起层层涟漪。日元的异常升值、日经指数的上扬,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安倍执政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 —— 安倍经济学。
这一政策在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充满争议的背后,究竟给日本带来了什么?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
困局与破局:安倍经济学的诞生上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轰然破裂,自此日本陷入了 “失去的三十年”。经济增长乏力,GDP 增长率长期在低位徘徊,甚至出现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大量资金闲置,无法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通货紧缩如阴影般笼罩,物价持续下跌,消费者普遍持币观望,企业利润不断下滑,国内消费市场也因此持续低迷。
上世纪 90 年代初日本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 年底安倍晋三上台,誓言要振兴日本经济。安倍经济学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让日元以每年 2% 的速度贬值,通过印钱的方式刺激国民投资和消费。
主要政策包含 “三支箭”: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央行大规模购买国债等资产,增加货币供应量,试图压低利率,刺激经济;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公共支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结构性改革,旨在提升日本经济的长期竞争力,如促进科技创新、改善企业经营环境等。安倍希望通过这些政策,打破日本经济的僵局,实现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在近 10 年的时间里,安倍及其继任者坚决推行这些政策。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不断扩大资产购买规模,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出现了负利率的情况。财政政策上,政府加大了对公共项目的投入,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结构性改革上,虽然面临诸多阻力,但也在一些领域如劳动力市场、企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例如放宽企业雇佣临时工的限制,鼓励企业提升治理透明度。
从短期来看,安倍经济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贬值,从 2013 年的 75:1 到安倍遇刺时的 136:1 。这使得日本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所增强,出口额有所增长。同时,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回升,日经指数在 2013 年上涨了 57%,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企业的融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从长期来看,安倍经济学并没有实现日本经济的全面振兴。日本经济繁荣的景象并未真正出现,反而留下了巨额的政府负债,政府债务比全国 GDP 的两倍还多。普通百姓手中的日元资产不断贬值,相当一部分民众感觉财富被掠夺。
日本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持续激活等。
在全球产业链的生态位中,日本处于仅次于美英的第二级,但美国对日本的发展始终保持警惕。当日本在某些领域对美国科技的尖端地位产生威胁时,美国会通过金融手段等进行压制,如《广场协定》让日本经济遭受重创。安倍经济学试图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但在高端市场的出口和投资受到美国的限制,日本企业难以突破发展瓶颈,产业升级的通道被堵死。
日本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社会老龄化和年轻人低欲望的问题。空有 1 亿人口,但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国内市场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同时,政府未能打通出口通道,企业因产品卖不出去而减产,钱难以流入普通工人手中,无法有效刺激内需。企业家更倾向于储蓄现金或投资金融资产,而不是投入研发和再生产,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日本国内面临着严重的社会老龄化
安倍经济学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印钱虽然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但未能有效振兴制造业和增加出口,反而加剧了国内的通胀压力。安倍遇刺后,日元被快速买入,日元升值,日经指数也小幅上扬。
这是因为资本家认为日元继续贬值的政策可能受到影响,至少是短期影响,所以纷纷买入日元。但这种波动只是暂时的,日本经济的大趋势并未改变。
安倍经济学是日本在经济困境中一次大胆的尝试,虽然它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长远来看,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日本经济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是日本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章来源:思维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