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蒋介石病逝发布遗嘱,为何宋美龄非要加几个字,加的什么?

宋安之 2023-09-12 21:35:26

1975年4月5日晚上11时50分,在一片凄风苦雨之中,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官邸中,一代政治强人蒋介石走到生命尽头,享年88岁。巧合的是,当天还是清明节。

而蒋介石在过世的前几天,兴致很高的时候,还曾让一位护士为他读喜爱的唐诗,并且要求读有关清明的诗,而且还是连读了好几遍,结果没想到他就在清明当天病逝。

而在之前的3月26日晚,被抢救三个多小时的蒋介石,醒来以后自感时日无多,因此命蒋经国召来“五院”院长,是提前口述遗嘱,由秦孝仪记录。

因此蒋介石病逝以后,早已提前到场的各个要员是先后在蒋介石遗嘱上签字,首先是宋美龄签字,再是蒋介石的副手严家淦签字,随后是“五院”院长签字。

当身为“行政院长”的蒋经国签字时,过度悲伤之下,是“双手发抖,已不成书”。

经过遗嘱上的签字仪式以后,在蒋介石病逝2小时10分钟以后,“行政院”于4月6日晨2时发布经主治医师签字的医疗报告及蒋介石遗嘱(节选):

“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无时不以耶稣基督与总理信徒自居……而中正之精神,自必与我同胞同志,长相左右……唯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绝不中止!矢勤矢勇,毋怠毋忽。”

蒋介石遗嘱一经发布,马上引起争议。其中留美知识分子刊物《新泽西通讯》和《石溪通讯》合刊载文称:

“以“总tong”身份向国民dang发表遗嘱,竟然把耶稣基督放在第一位,不明了中国台湾情况的人,还以为基督教是国民dang的“guo教”呢。”

关于这点,还有不少报纸也是尖刻指出。

而且束发,是古时对发式的称呼,在清朝之前,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泛指一个人的青年时期。

蒋介石当年为了追求宋美龄,才成为信徒的,当时他已经40多岁,他和宋美龄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即使之后有了真感情,但一开始是政治因素占比大,也是为了结婚而信教的典型例子,而在此之前,蒋介石根本就不是信徒,他也总不可能是40多岁时才束的发吧。

这个“束发以来”,错误太明显了。

短短两百字的遗嘱中,这个说法是难以自圆其说,被很多人批评,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而且信徒这方面,又怎么可能两者兼得呢,逻辑上是行不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蒋介石久病不清醒呢?还是其他原因呢?

关于这点,长期在蒋介石身边担任私人医生的熊丸在回忆录是如此说道:“我记得蒋先生的遗嘱写好后,夫人表示要看遗嘱内容。她看完遗嘱后对孝仪说:“你加几句进去,说明他是信基督的。”所以很多人问蒋先生遗嘱里,为什么连基督的事情也要写,事实上那是夫人的意思。”

原来这一切是信基督的宋美龄授意所为,所以使得蒋介石的遗嘱一开头,是有些不伦不类,是逻辑不对。

而长寿的宋美龄,在1996年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上帝让我活着,我不敢轻易去死。上帝让我去死,我决不苟且地活着。”

医师熊丸还回忆道,秦孝仪在写完遗嘱以后,还在后面加上“秦孝仪”书,被很多人批评责怪,实则是有成例可依:

“也有很多人怪孝仪,说他不该在后面加上“秦孝仪书”四字,事实上他也是参考以前孙总理遗书后有汪精卫记等文字的模式。”

蒋介石死后,关于遗体安置问题,蒋经国以长子身份,同宋美龄商量以后,决定将蒋介石的灵柩暂厝于台北市南60公里处的慈湖湖畔。

慈湖风景秀美,宛如蒋介石的故乡浙江奉化县的溪口镇。

上世纪60年代初,蒋介石路过此地时,便看中了这块酷似故乡之地,并且在此修建了一座四合院式的“行宫”,起名为“慈湖”,蒋介石生前经常来此小住,并嘱咐在他死后灵柩暂厝此地,以待来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

蒋介石去世及其治丧期间,次子蒋纬国恐怕是郁闷大过悲伤,他的哥哥蒋经国一直对他是打压态度,在公布的关于记录父亲蒋介石的日记中,更是重点提及自己,以显示父亲蒋介石对自己的重视,弟弟蒋纬国几乎是不提,似乎不存在这个人一般,使得经常陪伴在蒋介石身边的蒋纬国是大为不满,但也是无可奈何。

谢谢观看,我叫宋安之,换个角度看历史,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0 阅读:122

宋安之

简介: 悠悠九州沧,一朝多少英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