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桑代克的猹
编辑 | 桑代克的猹
韩国电影人的市场意识和责任感韩国导演许秦豪认为,韩国的影视剧在最艰难的阶段是由电影人前辈林权泽负责领导,所有人用剃头的方法来抗议那些强占韩国电影市场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同时提倡维护与发展本土的影视剧,从而顺利度过的。
这些都是源于所有人对保护电影市场的责任意识,普遍认为只要大的环境变得更好,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在韩国影视界,不管是制作人、导演还是演出人员,在考虑到观众的视听需求、市场化发展的同时,都还对韩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并且将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从诸多的现实题材影片中不难发现,韩国电影人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下,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将社会现实与受众需求、市场要求相结合,推出一系列高票房、高收益的优秀电影作品。
以至于韩国的影片盗版商都从来不会盗版本国的影片,那么在如此优良的环境中不出电影的高票房都难。
对电影的整体观与责任感刚好是我国电影创作者以及大部分的国产影片所缺失的,很多年轻的导演只管自顾自的制作所谓的个性化影片,为了能够在海外获奖。
根本不在乎本土受众的看法,甚至还有些青年导演理直气壮地说他的电影就是给西方人看的,就是为了西方市场,却没有意识到失去了本土影片的生存基础,在西方电影市场也不会得到好的反响。
韩国民众具有强烈的凝聚力韩国现实题材影片造就的票房传奇,和韩国本土受众对韩国影片的疯狂追捧及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有必然联系的。韩国民众在保护本土文化与传播本士电影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凝聚力。
很多电影如《共同警备区》《生死谍变》等,在上映时便要求各媒体都不允许有不好的评价,一般的民众如果不去电影院观看也会被说作“不爱国”。
而当韩国政府开始放松影片进口限制后,影片制作人就开始了抗议游行,本土的各个媒体也皆给予了最高程度的支持,从而导致韩国政府立刻对影片制作人与公众妥协。
这种发生在普通民众身上的、保护本土文化的凝聚力在我国的表现还是比较薄弱的,就像我国影片制作人何群曾说的,“影视剧是互动的活动,是影片艺术家和观众交流的艺术,要有受众的互动与共鸣”。
可我国的受众却表现非常冷淡,文化素质比较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受众的爱国教育不深刻。
同时,有很多的受众有强烈的“崇洋媚外”心理,所以我国的很多产品都以中外合资为特色,来吸引我国人民的哄抢,很多电影也以中外合拍来吸引观众,以取得高票房,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电影制造始终难以得到振兴。
本文中提出的这些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其实只是韩国巨大电影体系当中的冰山一角。
普通小人物故事的新时代价值我国影片描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梦”,符合我国国情,其有一个重点,两组关系。其中一个重点是将“中国”的各种时代特征、情感因素、价值观念放入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主要核心;而两组关系就是指我国和世界,国家和个体。
在世界全球化的当下,描述我国的现实故事,就一定要将其放到世界的大平台上去:构造中国梦,就一定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
第一,部分以城市为范围的影片的制作缺陷就是远离了真实社会的普通生活。
主角都是名门望族,剧情着重描述主角的物质生活与欲望,这是电影创作意义缺失、价值观扭曲的显著症结。
文学批评界的专家对我国影视剧剧情的考量能够启发我们,就像师力斌、李云雷等专家就表明中国并没有同质性社会阶层,我国有部分电影中的那些剧情不仅与真实生活没有任何联系,甚至互相矛盾。专家指出,我国应该以“劳动”为准则,构造真实的社会生活。
也就是描述小角色故事与平凡的真实生活,从而反映出大社会的变迁。如韩国现实题材影片《辩护人》剧情改编自韩国前总统卢武铭的真实故事。
他出身普通,少年时在釜山就读商业高校,学业完成后参军,他自学法律并且连考7次,终于被法院录取当上法官,后来又辞去职务自己成立了律师事务所。
在影片里,男主人公是一个位于社会底层、努力奋斗的小人物,影片完整地展现了他怎样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大律师,并最终成为了民主主义英雄领袖。虽然对主人公的描述与现实并非百分百重合,但受众能从中得到真实感,能够引起共鸣,使其感同身受。
第二,小主题、小角色剧情的价值取向,要体现社会发展的形式,与真实生活的改变相呼应,充分满足受众的需要,体现新思想、新理念、新价值观。
最近几年我国现实主题电影的创作,例如《唐山大地震》《归来》都表达了这样的态度:避免过大的叙事模式,通过一个个特别的人生经历和视角来展现民族的苦难。
影片特别地去掉了小说中的个别性,就是为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人们对伤痛的普遍心理、感情与情绪,从而反映现实,使电影的主题能够得以升华。
第三,针对那些要走向世界的大电影来说,它的价值取向还应适应国际受众的价值取向,怎样使我国的电影被国际受众所接纳,避免“文化折扣”,就显得非常重要。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影片中的以妓女来换学生的情景,在本质上就与人们的价值取向不符,所以才会落败。
我国影片难以走向世界的原因就在于:首先是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扎实在体系和制度以及感情表达上都和西方有着代沟,西方受众难以明白中文对白的深意。
其次是我国的电影制作者们没有寻找到一个能与受众顺利互动并且被受众接受的最优办法:最后,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太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好莱坞影片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其通俗易懂,表现力丰富、剧情也清楚直接、贴近生活,因而能够与受众产生共鸣,获得成功。
中国电影要想进军国际,就需要更加的清楚西方受众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底蕴,分析、研究怎样在影片中将我国的文化价值、角色经历与真实生活,选用极有吸引力的形式和可以被受众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
怎样才能更深刻的向世界观众来描述中国,怎样解决电影主题、价值取向和传播方法错误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
百花齐放对我们的影响韩国电影在经历了电影体制改革后的短短十几年里展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电影文化产业的高水准发展,使得其以商业片为代表的各种类型片均产生了诸多佳作。
此外,韩国电影人不断追求提升的创新意识与电影配额制度浇灌出的审美素质日渐提高的韩国电影观众,也使得其电影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速,越来越稳健。
韩国现实题材影片在面临着好莱坞强烈压迫的情况下,仍可以在历年来飞快发展,取得非常显著的成就,这也与韩国电影人、韩国民众以及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深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发现,它的成功与其美学上的诸多特点是分不开的,恰恰是这些鲜明的、独具特色的美学特征吸引着我们广大的电影爱好者去欣赏、品评和玩味。
反观我国,不少电影叫座不叫好,就是由于选材过于单一,艺术价值不高,专注投影于个别人的低级爱好却抛弃了艺术性与规定性。
抑或是由于艺术性方面太突出,思想境界过高,叫好不叫座。除此之外,韩国现实题材影片敢于直面社会的勇气、面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展现现实生活的视角和揭示社会现实的方法和经验,也非常值得我们仔细探讨和借鉴。
虽然这样评价不免有些妄自菲薄,中国电影在世界上的声誉并未输给韩国,近些年也由之前的盲目大片化、国际化的滑铁卢中回归到了本土,涌现出了《观音山》《钢的琴》《无人区》《白日焰火》等佳作,电影票房也从持续的低迷状态中走了出来。
除此之外,2014年6月,广电总局等七部委发布了多项经济政策支持电影发展,财政部也在6月19日发布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那么有了政策的扶持与资金的投入,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广阔前景,中国电影分级制度似平也呼之欲出,期待华语电影可以在韩国电影的发展轨迹中学到更多。相信在政府电影人、影视工作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电影之花将会再次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