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名称与下辖各县区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深圳市(古称:新安、宝安、南越)
新安:
深圳在清朝康熙年间设立了新安县,县治设在南头城,这是深圳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新安县的设立标志着深圳地区开始有了较为稳定的行政区划和管理机构。新安县的命名,可能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或行政管理的需要有关。在历史文献中,关于新安县的命名由来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这一名称在深圳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宝安:
宝安县是深圳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名称。关于宝安县的命名,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今属东莞市的宝山古时产银,银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另一种说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而名”。宝安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的变迁,但这一名称在深圳人的记忆中仍然有着重要地位。
南越:
在更早的历史时期,深圳地区曾属于南越国的疆域。南越国是西汉初年赵佗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其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广东、广西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区。虽然深圳在南越国的历史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直接的记载,但这一历史背景仍然为深圳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的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
下辖区县古称及历史信息
1. 南山区(古称南头城)
汉代属番禺县,东晋设东官郡治所于南头,为深圳最早城址。唐代设屯门镇,驻军防海盗。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东莞守御千户所,现存南头古城墙遗址。清代新安县衙设此,现存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等古迹。赤湾天后宫始建于宋代,郑和下西洋曾至此祭拜,现存明清碑刻。
2. 福田区(古称福田村)
宋代属东莞县,明代形成"福田村"聚落,因土地肥沃得名。清代设沙头汛,为海防要地。皇岗村存清代"庄氏宗祠",见证广府移民史。下沙村黄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保留传统祭典习俗。深圳墟(今东门老街)为明清时期商业中心,现存民国骑楼建筑。
3. 罗湖区(古称深圳墟)
宋代属东莞县,明代形成"深圳墟"商业聚落,因水沟("圳")深得名。清代设深圳汛,驻兵防海盗。东门老街存清代"思月书院"遗址。湖贝村存清代"张氏宗祠",保留广府民居特色。梧桐山古称"新安山",清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其"产茶甲于粤中"。
4. 盐田区(古称归德盐场)
汉代属番禺县,宋代设归德盐场,为广东重要盐产地。明代设大鹏守御千户所,现存大鹏所城遗址。清代设盐田汛,驻兵护盐。沙头角中英街存清代界碑,见证近代史。三洲田村为孙中山庚子首义(1900)发生地,现存起义指挥部遗址。
5. 宝安区(古称宝安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析番禺置宝安县,县治南头,为深圳最早行政建制。唐代改宝安为东莞县,明万历元年(1573)复置新安县。清代设福永巡检司,现存清代"凤凰塔"。沙井蚝业始于宋代,现存清代蚝壳墙建筑。松岗文氏为文天祥后裔,存清代"文氏宗祠"。
6. 龙岗区(古称龙岗墟)
宋代属东莞县,明代形成"龙岗墟"商业聚落。清代设龙岗汛,驻兵防海盗。大鹏所城存明清古建筑群,为海防要塞。鹤湖新居为客家围屋典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龙岗河古称"龙岗水",清《新安县志》载其"灌溉千顷"。
7. 龙华区(古称龙华墟)
宋代属东莞县,明代形成"龙华墟"商业聚落。清代设龙华汛,驻兵护商。观澜古墟存清代"观澜古寺",保留传统墟市格局。大浪羊台山为东江纵队根据地,现存抗战遗址。清湖村存清代"廖氏宗祠",见证客家移民史。
8. 坪山区(古称坪山墟)
宋代属东莞县,明代形成"坪山墟"商业聚落。清代设坪山汛,驻兵防海盗。大万世居为客家围屋典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马峦山存清代"马峦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坪山河古称"坪山水",清《新安县志》载其"灌溉良田"。
9. 光明区(古称光明农场)
宋代属东莞县,明代形成"楼村"聚落。清代设公明墟,为商业中心。光明农场前身为1958年建场的广东省国营光明农场,见证新中国农业发展史。白花洞存清代"白花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茅洲河古称"茅洲水",清《新安县志》载其"灌溉良田"。
10. 大鹏新区(古称大鹏所城)
宋代属东莞县,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大鹏守御千户所,现存所城遗址。清代设大鹏协,驻兵防海盗。南澳存清代"南澳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七娘山古称"大鹏山",清《新安县志》载其"产茶甲于粤中"。
三、历史地理变迁特征
1. 海防要塞地位:从唐代屯门镇到明代大鹏所城,深圳长期作为海防重镇。现存南头古城、大鹏所城遗址见证古代军事建制。
2. 盐业经济支柱:宋代归德盐场为广东重要盐产地,清代盐田汛驻兵护盐。现存沙井蚝壳墙建筑反映传统盐业经济。
3. 移民文化交融: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交汇,形成独特地方文化。现存客家围屋、广府宗祠见证移民历史。
4. 商业墟市发展:明清时期形成深圳墟、龙岗墟等商业中心,现存东门老街、观澜古墟反映传统商业格局。
四、古称保护现状
1. 南头古城遗址博物馆完整展示明清城址
2. 大鹏所城实施整体保护,恢复明清海防要塞格局
3. 鹤湖新居客家围屋博物馆展示客家移民文化
4. 东门老街保留民国骑楼建筑,延续商业传统
5. 沙井蚝壳墙建筑实施保护修缮,展示传统盐业经济
五、结语
深圳地名演变史实为岭南开发史的缩影,从宝安古县到现代都市,每个地名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地理认知与文化记忆。恢复使用古称不仅具有文化象征意义,更能唤醒城市历史基因,为当代城市文脉传承提供物质载体。建议在重要历史节点设立地名沿革标识,结合考古遗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使古老地名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