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及下辖的几个县,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熙来攘去世界 2025-02-02 02:38:46

汕头市,这座位于广东省东部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承。其古称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一、汕头市(古称揭阳、厦岭、沙汕、橙海)

汕头市原为一个海边渔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这里属于揭阳县鮀江都的一部分。元朝时,该地区被称为“厦岭”。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又易名为沙汕、沙汕坪、沙汕头,并隶属于澄海县。

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已有人在此聚居。到了明嘉靖年间,沙脊向海延伸,这一带百姓设栅捕鱼,称为“沙汕”。康熙二十四年,粤海关成立,下辖汕头口,这是汕头名称最早见于史籍的记录。清朝时期,汕头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和商贸中心。1860年,汕头正式开埠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中国沿海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清政府将汕头港改名为汕头埠,但仍属澄海县管辖。

1921年,汕头市政厅成立,与澄海县分治,从此一直称为汕头市。1930年,汕头设立市政局,隶属于广东省政府。新中国成立后,汕头市先后隶属于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和汕头地区。1983年,汕头实行地市合并,成为省辖市。经过多年的行政区划调整,汕头市现辖金平、龙湖、澄海、濠江、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

二、下辖县区古称介绍

1. 金平区(古称鮀浦)

汉代属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属海阳县鮀浦都。隋开皇十一年(591)属潮州府海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设鮀浦巡检司,现存遗址。清代设鮀浦汛,驻兵防海盗。小公园存清代"小公园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所在区域古称"沙汕头",存清代"沙汕头古庙"。

2. 龙湖区(古称龙湖寨)

汉代属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属海阳县龙湖都。隋开皇十一年(591)属潮州府海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设龙湖巡检司,现存遗址。清代设龙湖汛,驻兵防海盗。龙湖古寨存清代"龙湖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汕头火车站所在区域古称"龙湖村",存清代"龙湖古井"。

3. 濠江区(古称达濠)

汉代属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属海阳县达濠都。隋开皇十一年(591)属潮州府海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设达濠巡检司,现存遗址。清代设达濠汛,驻兵防海盗。达濠古城存清代"达濠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礐石风景区所在区域古称"礐石山",清《潮州府志》载其"产茶甲于粤东"。

4. 澄海区(古称澄海县)

汉代属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属海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属潮州府海阳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析海阳、揭阳置澄海县,县治今澄城。清代设澄海汛,驻兵防海盗。澄海古城存清代"澄海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莱芜岛存清代"莱芜古庙",见证渔民文化。

5. 潮阳区(古称潮阳县)

汉代属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析揭阳置潮阳县,县治今棉城。隋开皇十一年(591)属潮州府潮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设潮阳巡检司,现存遗址。清代设潮阳汛,驻兵防海盗。潮阳古城存清代"潮阳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海门镇存清代"海门古庙",见证渔民文化。

6. 潮南区(古称潮阳县)

汉代属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属潮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属潮州府潮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设潮阳巡检司,现存遗址。清代设潮阳汛,驻兵防海盗。峡山镇存清代"峡山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两英镇存清代"两英古庙",见证移民文化。

7. 南澳县(古称南澳岛)

汉代属揭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属海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属潮州府海阳县。明洪武二年(1369)设南澳巡检司,现存遗址。清代设南澳汛,驻兵防海盗。南澳古城存清代"南澳古庙",保留传统祭典习俗。青澳湾存清代"青澳古庙",见证渔民文化。

三、历史地理变迁特征

1. 海防要塞地位:从唐代潮州府到明代潮阳巡检司,汕头长期作为海防重镇。现存达濠古城、南澳古城遗址见证古代军事建制。

2. 渔业经济支柱:宋代潮州府为广东重要渔港,清代南澳汛驻兵护渔。现存海门古庙、青澳古庙反映传统渔业经济。

3. 移民文化交融:潮汕、客家、闽南文化交汇,形成独特地方文化。现存潮阳古庙、峡山古庙见证移民历史。

4. 商业墟市发展:明清时期形成潮阳古城、达濠古城等商业中心,现存小公园古庙、沙汕头古庙反映传统商业格局。

四、结语

汕头地名演变史实为岭南开发史的缩影,从潮州古府到现代都市,每个地名都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地理认知与文化记忆。恢复使用古称不仅具有文化象征意义,更能唤醒城市历史基因,为当代城市文脉传承提供物质载体。建议在重要历史节点设立地名沿革标识,结合考古遗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使古老地名焕发新的生命力。

0 阅读:0
熙来攘去世界

熙来攘去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