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主动争取,正式获得孙家军主力领导权

熠彤说历史 2024-04-08 11:21:18

194年扬州刺史刘繇,驱逐袁术的丹阳太守吴景,横绝江东。

之前袁术为交好刘繇,撸了自己的扬州刺史,此时二者翻脸,重新任命故吏徐州琅琊人惠衢为扬州刺史,不再承认刘繇的刺史之位。

又给吴景封了个督军中郎将的官号,在历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总督惠衢、孙贲等各路大军攻打刘繇。

然而进攻了一年多,却是毫无进展。

(吴景在历阳一年毫无进展)

由于当时袁术的主力大军仍在中原战场,兵力捉襟见肘。

孙坚外甥、偏将军徐琨,别部司马黄盖、韩当等各部孙家军,被先后派往了历阳增援。

当然,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一直跟在吴景,或者孙贲两位大佬麾下。

重点是,孙家军主力现在齐聚在了九江郡历阳县。

孙策已有过江立业之心

庐江太守陆康,地位、名望很高,能力、实力也很强。是陆逊的叔爷爷。

195年,孙策带着程普、吕范、孙河,统军作战历时近两年,好不容易终于攻取了庐江郡。

结果袁术再次食言,将曾许诺过的庐江太守之职,给了旧吏刘勋。

这让孙策不再信任袁术,心生怨恨。

(孙策对袁术的屡次食言心生怨恨)

丹阳人朱治,时任吴郡都尉,年轻时被“察”孝廉,担任扬州从事。

后来成为孙坚的司马、长沙都尉,深得器重,地位在吴景、孙贲、程普等一众大佬之上,妥妥的孙坚二当家。

191年,被豫州刺史孙坚任命为督军校尉,东往徐州助陶谦驱逐境内黄巾军。

孙坚死后,仍在徐州的朱治,对后来移居徐州广陵郡江都县的,孙策母子多有照顾。

大概因为朱治先于孙策回归袁术帐下,对其为人先有个了解。

所以在孙策初到寿春时,朱治曾劝孙策不要指望袁术,还是平定江东自立比较现实。

涉世不深的孙策,当时很受袁术宠爱,还对其抱有幻想。

加上不久后,朱治去了吴郡,二人分开,孙策就把朱治的劝告放到了一边。

(朱治早就是二千石级别的郡都尉)

当刘繇驱逐吴景、孙贲出丹阳郡后。

朱治派人到刘繇的曲阿,将孙母及孙权兄弟,护送到了吴景所在的历阳,一路服侍得非常周到。

朱治对孙家母子的恩情,加上孙策的切身教训,让他再次反思了,这位与其父地位几乎相当的长辈的忠告。

于是决定听其之言,现在如果能帮舅舅吴景打过长江,是个立足江东的机会。

孙策再次回寿春期间,因庐江之战打出了一定的声望,一名身高一米八六的庐江壮汉,主动登门拜访,投入其门下。

此人正是陈武,时年十八岁,孙策虚岁二十一。

争取到历阳统帅之权

机会是靠主动争取来的。

孙策面见袁术,向他提出助其舅平定江东的请求。

(孙策主动向袁术请求平定江东)

以前的文章分析过,孙策不但作战厉害,口才也是了得。

是位让袁术都称赞的社交小达人。

因此,他请求袁术时说的话,精准地抓住了袁术的关键利益:

“我们孙家对江东有旧恩,请求帮助舅父攻破刘繇的横江守军;一旦破敌,在江东可为您招募到三万兵,可辅佐‘明使君’匡扶汉室。”

袁术此时虽不再有扬州刺史头衔,但保留了徐州伯之职,称为“使君”没毛病。

这几年袁术的主力大军,一直耗在北方的徐州、豫州,只能依仗吴景、孙策等孙家军应对南方之敌,让他头痛的就是兵力的不宽裕。

如果能得到包含优质兵源丹阳兵的三万兵马,就能改善兵力紧张的局面。

这无疑对袁术,有着巨大的诱惑力。

另外孙策提到辅佐袁术“匡扶汉室”,有两个细节可挖。

一可以确定195年十二月“天子曹阳之败”前,袁术还没有大行僭越之举。

二是当时诸侯都自称“匡扶汉室”,包括被视为“天生反派”的袁术,只是刘备势力这个旗号打得比其他诸侯更久。

(袁术经过了多方面考虑)

但袁术很清楚自己对孙策再三食言,孙策肯定不爽,必然会对孙策有提防之心。

但又考虑到刘繇在曲阿,王朗在会稽,孙策未必能拿得下他们。(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只要能先夺回丹阳郡,确保大本营九江郡不受威胁,还能招募到丹阳精兵就行。

像吴景现在这样,一直打不下横江津,长期消耗着也不是办法。

让孙策攻下丹阳成为缓冲区,周围有刘繇等强敌,他还是需要依仗于袁术在背后撑腰才行。

袁术对孙策和孙家军的期望值,并不高。

于是袁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行”是“兼任官职”的意思。有人理解为“代理、暂代”是错误的。

(孙策被任命为历阳统帅)

这里有个容易让人误会的知识点:职务和军衔。

孙贲的征虏将军,孙策的折冲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军衔,就好比现在的将官、校官。中郎将就相当于国外的准将。

汉末将军高于中郎将,中郎将又高于校尉。

而吴景曾经的丹阳太守、现在的督军中郎将,孙贲的丹阳都尉,孙策的殄寇将军,都是职务。

汉末和现在一样,职务低的听职务高的,职务同级才听军衔高的。

比如战场上,某中尉副连长加入一个临时突击队,突击队长是名少尉。这中尉就要听少尉队长的。

有人就要说了,督军“中郎将”和殄寇“将军”明明是军衔名称,怎么又成职务了?

如果袁术专门封吴景的“督军中郎将”是军衔,如何领导军衔更高的“征虏将军”孙贲,还有“偏将军”徐琨等?封来何用?

(吴景是之前的历阳统帅)

所以督军中郎将的重点在“督军”二字,是袁术临时设的一个历阳前线“司令官”的职务,统领全军攻打横江敌军。

就好比后来曹丕的“五官中郎将”,绝非军衔,而是职务。

袁术也不可能给孙策一个校尉军衔,再暂代一个将军军衔。这种情况,直接给个暂代的将军军衔,就可以。

所以这个“殄寇将军”也是个职务。

“殄”是消灭的意思,“殄寇”就是消灭敌人,这名取得就和“督军”一个思路。

在督军“中郎将”这个司令官头上,再增派一个更高级的司令官殄寇“将军”。

在这两个自创的“职务”名称上,袁术又沿用了“将军”高于“中郎将”的模式。

后来孙吴还继承了督军中郎将这个“职务名称”,由徐琨担任,掌管孙吴“禁军”。

后来在197年,曹操派王誧出使江东,升孙策为“骑都尉”,孙策嫌太小,王誧随机应变封了他个明汉将军,再后来曹操才正式表其为讨逆将军。

骑都尉比中郎将低,更别说“将军”,但比折冲校尉高。

这印证了孙策的“殄寇将军”不是军衔,曹操认为将他从折冲校尉升到骑都尉就够了。

顺便一提,此次孙策的军衔也略微得到了提升。

“折冲”指战车折返冲击,使敌军溃退。孙策原已是怀义校尉,改表为折冲校尉,荣誉得到了提升。其他曹操等势力也都经常这么干。

在名号上解析了一大通,就是为了证明:孙策被袁术正式任命为,历阳前线的新任最高统帅。

历阳掌兵

袁术仍旧只给了孙策千多人的军队,不用说还是程普的那支。

马只有几十匹,基本都是步兵。

这也不能全怪袁术提防孙策,他在北线的主力推进太缓慢,马匹、军队优先支援北面也在情理之中。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初袁术扣押刘和,从刘虞那里空手套白狼弄来的三千幽州骑兵,和公孙瓒的一千骑。

以及吕布后来在徐州组建起的,数达几千的骑兵团,都在当时是多么恐怖的战力!

吕范、孙河、陈武,以及几百门客全都带上赶往历阳,孙策这次是押上了全部家当。

(沿途大量人加入孙策军)

庐江之战打出来的威望,加上又得到了统兵大权,看好孙策的人们争相投奔。

特别是那些出身低微,想投名帖拜访孙策,门房都不给开门的。

现在机会来了!

孙策从寿春出发,到历阳时已达五六千人。

途中,九江人蒋钦、周泰也加入了其麾下。

二人被孙策留在身边,作为亲近直接为他办事效力,所以有更好的表现晋升机会。

在历阳的吴景,虽然现在资历远高于孙策,又是他的舅舅,但毕竟一年多都攻不下横江津,无计可施。

加上孙母此时就在历阳,她从小把这个弟弟拉扯大,感情深厚。

(吴夫人把吴景从小拉扯大)

因此,历阳权力的交接很顺利。

吴景也尽心尽力辅佐这位外甥,很快孙策就实质性地掌控了在历阳的,以各路孙家军为主力的全军指挥权。

堂哥孙贲、表哥徐琨、黄盖、韩当等资历老、级别高的孙坚旧部,也都乐于听其号令。

但终究是要攻下横江津,才能让各路孙家军真正信服自己。

如果也像吴景一样长久攻不下,不但袁术会再换将,将士们也会觉得他还是太年轻。

刚获得的孙家军领导权,就将失去。

江对面刘繇军坚固的防御体系,吴景一年多都不能有所进展,年轻的孙策有办法攻破吗?

所有人都在观望、期盼。

总结

不会只因孙策是孙坚的儿子,孙家军一见到他,就齐刷刷地跪下,大喊:“恭迎少主!”

孙策刚投袁术时,到吴景的丹阳征兵,吴景那时怎么不直接奉孙策为主?

还不是因为现在战事拖延太久,不能有所进展,即便不接受孙策,袁术也会换其他人来。

加上孙策取庐江已有建树,拥有了一定的声望,又名正言顺地以统帅身份而来。

历阳上下都希望他的到来,能改变目前不利的战局。

究竟能不能彻底掌控孙家军,关键还要看他接下来战场上的表现。

不过,孙策现在已经正式获得了孙家军的领导权。

这是因为他具有主动争取的精神,优秀的社交表达能力,和在庐江郡玩命拼搏,才得到的。

0 阅读:22

熠彤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