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楞严经:阿难真是慌了,干脆说出自己的想法

槽点点 2023-09-08 13:21:06

阿难开始慌乱了,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佛否定,不管是自己思维的,还是引用佛所说的,都是错的。

阿难也就顾不了什么了,干脆直接把自己的看法,在陈述的更加清楚一些,于是他说:“佛啊,我所说的中间,并不是你所说的那两种中间的概念。”

阿难解释,自己所说的,是根据佛曾经说的“在眼根和色尘的条件下,会出现眼识。”因为色尘没有了知的作用,眼睛能够分别色尘,两者结合产生了眼识。这个产生眼识的过程,就是中间,就是心存在的地方。

不得不说,这个阿难真的是慌了,竟然把产生眼识的过程,给称为中间。可惜,并不是正确的,也不是学佛的正途。

所以,佛再次简单地就给否决了。

佛说:“你说的心在中间,也就是在眼根和色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那么,到底是在根尘的何处呢?这个心的体,究竟包不包含根尘二者呢?”

“如果包含根和尘,那么这个心体就是混乱不堪的,根和尘本身就是相互观待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怎么能在一体呢?”

“如果并不能包含根尘的话,被观察的色尘,和能观察的眼根,二者之间终究是不可能存在一个可以成为心体的中间的。因此,归根结底,你所说的心在中间的说法,还是不正确的。”

到了这里,很多人可能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和别人交流沟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理解的不一致?

因为我们和别人谈论的某个问题,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设定上,已经因为各种背景和经验的影响,产生了差异。那么,接下来在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更会因为表达方式的差异会带来更大的偏差。

因此,在和任何人沟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就应当先就关键的概念点统一认识,然后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随时回顾和确认相互的理解和认知是一致的,如果出现了偏差的话,就应当及时修订后再继续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增加沟通成功的机会。

比如说,从历史上,甚至到目前,一直都有“人性本善”论和“人性本恶”论两大论点不断在争论。

之所以难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就是因为从这个命题一提出来,就对善恶的定义产生了偏差。

好像有这么一个人,他是个盗贼,他不断地去偷盗他人的财物,除了满足自己生活所需之外,其他的赃物全部都用来赡养被家人抛弃的病残老人,这个盗贼是善还是恶呢?

有些人会回答说:“因为他自己不用正当的手段谋生,因此,他是恶人。”

支持这种看法的,也包括了现代各个国家的法律,大家不论盗贼偷盗的目的如何,只要是他偷盗了别人的财物,就会根据情节的轻重,予以法律制裁。

但是,在被她照顾的病残老人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比亲生儿女对自己更好的一个善人,为什么要法办他呢?

没错!善恶,因为出发点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同一个动作,就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善恶看法和结论。

因此说:善恶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那么人性善恶论的争论,就可以止息了。根本就不可能让全球几十亿的人,统一到一个出发点、参照系上来吧!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