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杜月笙,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黑帮老大”,仿佛瞬间被拉回到了二三十年代,仿佛已经置身于充满纸醉金迷、腥风血雨、帮派厮斗的上海滩,仿佛一场帮派之间的血色互动正在眼前上演。
无论是杜月笙在世时,还是他去世后,他的名字和“黑帮老大”这个词一直是紧密挂钩的。
杜维善是杜月笙的儿子。2008年,75岁的杜维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父亲杜月笙,专门提到了“黑帮老大”一词。
对于世人送给父亲的这个称号,杜维善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说:“说他是黑帮老大,我不太同意。”
杜维善
站在21世纪的今天,回望那段历史。杜维善认为,青帮成立于乾隆年间,和人们印象中仅靠“利益”关系维系的外国黑帮完全不同,青帮里的门徒是靠一个“义”字汇聚在一起的,青帮是带有一丝江湖侠义色彩的中国帮会。
杜维善觉得,青帮成立的初衷不是为了喊打喊杀,而是为了帮助贫苦的老百姓。
尽管后来随着岁月的变迁,青帮慢慢变了质,成为一股臭名昭著的黑势力,但青帮中不乏好人,也做过不少好事,不能简单地说它是“黑帮”。所以,杜月笙也不能被称为“黑帮老大”。
在杜维善看来,无论是青帮,还是父亲杜月笙,都是那个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封建年代的产物,是带着那个年代的局限性的。
而对于父亲犯下的种种过错,杜维善没有回避,他诚恳地说:“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我不想为他辩解什么,只是觉得,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待他。”
杜月笙的出身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每个人都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影的一面,这些好与坏一同存在着,并且结合在一起,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即使心狠手辣、作恶多端如杜月笙,除了有被人唾弃的一面,也有被人称道的一面。了解多面的他,才能对他有全面的认识。
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他的籍贯在江苏省川沙厅高桥镇,这个小镇现在被划进了上海浦东新区。
1888年是清光绪十四年,如果要认真说起来,杜月笙还当过大清朝的臣民。
清朝末期,社会腐朽没落,战乱频繁,官僚腐败,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杜月笙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生的,他的父母也是亿万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普通老百姓中的一员,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社会的黑暗,生活的心酸,使杜月笙很小就体会到了人生的坎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要出人头地的种子。
因此,杜月笙的身上深深地刻上了家庭的烙印,以及那个严酷时代的烙印。底层老百姓的出身,让他养成了隐忍薄发、坚韧不屈的性格;而时代的动荡变幻、社会的险恶和疾苦,迫使他很小就立志成为强者,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去,他的骨子里有一股以命换命的狠劲,城府深沉,狠辣无情。
杜月笙幼年过得很苦,在他4岁的时候,父母就撒手人寰,独留他一个人在这人世间过活,继母接过了照顾他的重担。杜月笙8岁的时候,继母抛下他一走了之。从此,他转由舅舅抚养。
可以说,杜月笙幼年经历了时代的风雨飘摇,家庭的家破人亡,这对他后来性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身逢乱世,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是怎么成为名震上海滩的青帮头目的?
关于杜月笙的发迹史,有太多的书籍、文章绘声绘色地讲述过,这里就不展开说了。这篇文章想要着重讲一讲杜月笙“飞黄腾达”之后的故事。
杜月笙的钱杜维善说,父亲杜月笙当年并不是上海滩的首富。诚然,杜月笙不是最有钱的,但他的名字一定在上海富豪名单上。
当时,杜月笙一年的花销就达200万大洋,而上海市井老百姓一年的花销只有100大洋,杜月笙的花销相当于2万个市井老百姓的花销,他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事迹,不胜枚举。
总而言之,杜月笙很有钱,他似乎已经打通了挣钱的脉门,财富源源不断来到他的身边。
那么,杜月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他的收入来源是什么?
事实上,杜月笙的财富大部分来自于“三鑫公司”。当年,三鑫公司每年的收入比北洋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还要多。
杜月笙到底干的什么生意,这么挣钱?
在那个年代,能够发大财的生意无非就是“黄赌毒”。而在“黄”、“赌”、“毒”中,又属“毒”,也就是鸦片,挣得最多。
心细如发、残酷无情的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勾结在一起,独霸了上海滩所有的鸦片买卖,把鸦片卖往全国,里面的利润非常之高。
这就是杜月笙大发横财的秘诀。
别人发财之后是尽情享受。
杜月笙身上江湖气重,看重忠义气节,他有钱之后,除了尽情享受,还拿出了大把大把的钱帮助朋友。
杜月笙曾经对一位交情深厚的朋友说过这样一段话:
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了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我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了1000年变成了鲤鱼,然后再修炼了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你还是一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了泥鳅,你说我做事情怎么能不谨慎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市井底层的出身,让杜月笙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非常害怕有一天被打回原形,害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付出的心血毁于一旦。
即便此时,他已经摆脱了底层人的命运,成为上海滩呼风唤雨、令人闻风丧胆的大人物,但那种危机感从未减弱。
因此,杜月笙非常看重朋友,他信奉朋友是一辈子的财富。有了朋友,就算有一天他失势了,还有一大帮兄弟围绕在他的身边。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杜月笙都要在人情往来上花费上百万,他花钱的哲学是:“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杜月笙觉得,用钱打点人际关系,就是存交情,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杜月笙的朋友们杜月笙出生时,父母给他取的名字是“杜月生”。“杜月生”三个字更像是普通老百姓家的父母给孩子取的名字,比“杜月笙”三个字要朴素得多。后来,章太炎给杜月生改了名,给他把“生”改成了“笙”。
杜月笙是声名狼藉的青帮头目,章太炎是受人敬仰的国学大师,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他们怎么会有交集呢?
其实,不止章太炎,许多著名的文人都和杜月笙有很深的交情,比如章士钊,比如杨度。
杜月笙喜欢广交朋友,上至达官显贵、政客文人,下至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他都诚心结交。交朋友是他混迹江湖的方式。
1923年,黎元洪陷入了人生最低谷,狼狈地逃到上海,是杜月笙向身处困境的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个世界上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杜月笙雪中送炭的义举,让黎元洪感激不尽。
杜月笙对朋友热心,所以他的朋友遍天下。他在上海滩手眼通天,似乎没有他摆不平的事情。很多朋友都愿意聚拢在他的周围,并且打心底敬佩他。
然而,尽管杜月笙很看重朋友,但友谊这种东西大概只存在于一个人风光的时候。
当你风光的时候,所有朋友都对你很友善;但当你落魄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朋友会对你避之唯恐不及。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杜月笙离开了避难多年的重庆,乘坐火车返回上海。在火车上,他理所应当的以为一切还和原来一样,他还是那个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上海皇帝”,他一下车,朋友、门徒肯定都站在站台上,敲锣打鼓地欢迎他归来。
然而,杜月笙预想中的场景并没有出现。
当火车缓缓停靠站台,杜月笙确实看到站台上站着不少人,但大部分都是来接家人的,他没有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他心里顿时感到一阵凄凉。
不仅如此,当杜月笙随着人群走出站台的时候,看到上海北站四周悬挂着一条条醒目的标语,上面写着“打倒社会恶势力杜月笙”。他的心更冷了,深深地感到物是人非,恍如隔世。
经过一番探查,杜月笙得知,那些标语是他从前的手下吴绍澍搞得鬼。
抗战胜利后,很多从前奉承杜月笙的人都远远躲着他。杜月笙经历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悲愤交集。
杜月笙和国民党在许多年的岁月里,只要国民党有事相求,杜月笙都会满口答应,国民党方面也很重视他。
每当宴会之际,别人向蒋介石敬酒,蒋介石很少起身,有时候眼皮也不抬一下,象征性地碰了碰杯子,沾了沾嘴唇,就放下了。
但如果敬酒对象是杜月笙,蒋介石总会笑容可掬地起身,称呼一句:“杜先生。”然后豪气地喝下这杯酒。
1930年,杜月笙耗资50万大洋修建了杜氏祠堂。杜氏祠堂竣工庆典那一天,上海滩数万人聚集在祠堂门口,前来参观这一空前的盛况,前来向杜月笙贺喜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排场很豪华,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一场普通的竣工庆典,更是杜月笙对自己权势地位的一次测试,最后的结果让他很满意,他感觉脸上很光彩。
而最让杜月笙感到脸上有光的是,段祺瑞、吴佩孚、徐世昌等北洋军阀,国民党要员何应钦、胡汉民、孔祥熙、熊式辉、张群等人纷纷前来为他捧场,让他脸上无比增光。
然而,国民党和杜月笙的关系是靠利益结合起来的“同盟”,并不牢靠。而且在国民党这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面前,杜月笙的帮派力量实在是太渺小,杜月笙是处于弱势的一方,随时可能被当成棋子给抛弃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租界历史结束,蒋介石不用再仰仗青帮势力帮助他掌控上海,杜月笙对他也就没有用处了。
那些“打倒社会恶势力杜月笙”的标语,就是蒋介石授意吴绍澍悬挂的。
1949年7月,国民党《中央日报》上刊登了一篇社论,评价杜月笙为“时代渣滓”。尽管蒋介石让人调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让《中央日报》负责人向杜月笙赔了不是,但通过这件事,杜月笙认清了国民党、蒋介石的面目。
他感叹:“那些政治大官,其实当我们是夜壶。晚上尿急了,想到用我们。用完了,一脚踢到床下去,嫌我们又脏又臭。”
杜月笙的民族气节杜月笙的真伪、是非功过、美丑善恶,自有后人评说。但他有一点,人们是达成了一致共识的,那就是:杜月笙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杜月笙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他没有把这个职位当作一个光环,是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些事的,包括建立医院、抢救伤兵等。如果红十字会资金不充足,他就号召大家捐款,如果捐款少,他就自掏腰包。
淞沪抗战中,谢晋元率领八百战士保卫上海四行仓库,被敌人团团围住,敌人想将他们彻底耗死在那里。
通往上海四行仓库的路都被敌人堵死了,外面的人无法与谢晋元取得联系。万分危急之下,杜月笙振臂一呼,调动了各方面的力量,拼命把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送到了谢晋元手中。
淞沪抗战,是杜月笙激扬民族气节的巅峰时刻。
抗战时期,杜月笙曾扬言:“如果日本人敢利用租界进攻中国军队,我杜月笙在两个小时内毁灭租界。”
他的话说得很猖狂,但这就是杜月笙当时最真实的想法,而且他确实这么做了。
后来,杜月笙出钱,买了5000把手枪,召集手下1500名门徒,创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真刀真枪地和日本人交上了手。
一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业余部队和一支真正的专业军队厮杀,可以想象当时的战况有多么惨烈,又有多么壮烈!
日军攻破上海后,日本人想要拉拢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个人。张啸林置家国大义于不顾,当上了可耻的汉奸、卖国贼,黄金荣不想背上汉奸的千古骂名,又不甘心放弃自己的基业,一直在与日本人假意周旋,但又不愿意彻底与日本人交恶。
三个人中,唯独只有杜月笙一个人,完全无视日本人的拉拢,甚至为了完全脱离日本人的掌控,离开上海,流亡香港。
日军攻破香港后,日本人再次向杜月笙示好,杜月笙置之不理,又从香港去了重庆。
后记1949年,杜月笙携全家人去了香港。在这里,他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现实亦有辉煌,在时代的变幻中,杜月笙终究逃不掉落寞收场的命运。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去世。
曾经的罪恶,经历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很容易被冲刷掉。
在学生时代,听老师讲“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体会不到那场政变有多么残酷、多么可怕。但当那些鲜血淋漓的照片映入眼帘,才对当时的惨状有了真真切切的感觉。
诚然,杜月笙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老道的人,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但一想到他曾经帮助蒋介石策划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就被震惊得战栗不已,同时意识到他也是一个残暴的人,一个阴险的人,一个罪孽深重的人。
毫无疑问,杜月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身上综合了种种复杂的人性。复杂的性格,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杜月笙的人生注定以凄凉的结局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