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一位60岁的老人收到一封信,这封信的到来让他激动万分。他赶紧在口袋里摸索出老花镜,把老花镜耷拉在鼻梁上,眯缝着双眼,开始看信,几乎是爱不释手,反复阅读。
因为,这封信不同寻常,它是毛主席寄来的。
这位老人出生于1897年,经历了清朝灭亡,走过了革命岁月,又见证了和平年代的安宁和欢乐,但他从来没有去过庄严的北京城。
看着信上寄件人的地址,他第一次觉得自己和北京有了一点微末的交集。
这位老人用手摩挲着这封信,眉开眼笑又感慨万千地对家里人说:“毛主席日理万机,管理国内外大事,忙得很!是老朽节外生枝,麻烦了毛主席。可是,毛主席不嫌弃老朽,还给我回信,真是想不到啊!”
这位老人怎么“节外生枝”了?毛主席又为什么会给他写信呢?
这位老人名叫陈守治,号乐观翁、乐观词客,笔名瘦愚,是一位风雅的读书人。他从小爱看书,一直对文学非常感兴趣。
1920年,在友人的邀请下,陈守治加入了柳亚子、李公朴等人发起成立的南社,和诗友们在一起吟诗作赋,切磋书艺,结下了淡雅而纯洁的友谊。
在忙碌的人生里,陈守治在外闯荡,畅游人生,创作了一万多首诗歌。
到了晚年,他回到了最熟悉的故乡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闲居,和叶圣陶、冯友兰等文艺界名人依然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
1957年春天的一天,一位北京的朋友给陈守治寄了一本《诗刊》,他一拿到后就兴致盎然地看了起来,没过多久就翻到了最后一页,仍然有些意犹未尽。
看完后,陈守治又大致地翻了翻。忽然,他的目光落在上面刊登的毛主席的一首诗上,这首诗是毛主席于1927年写下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
在这首诗里,毛主席把“把酒酹滔滔”的“酹”写成了“酌”。看着诗刊上印的大大的“酌”,陈守治十分确定,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在有关文学的事情上,陈守治爱较真。于是,他立即给《诗刊》主编臧克家写了一封信,向他指明了这处错误。
然而,他并没有收到想要的回复,臧克家来信称:“毛主席的词,我们不敢妄加修正。”
陈守治没有罢休,又把这件事跟郭沫若谈了谈,郭沫若委婉地告诉他:“这首词的发表,毛主席是看过的。”
倔强的陈守治不死心,决定直接写信给毛主席。
寄出信的时候,陈守治只是抱着一丝微弱的希望,也隐隐做好了信会石沉大海的准备。因为毛主席每天日理万机,怎么会理会他一个无名小卒呢。
但令陈守治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他真的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毛主席收到信后,经过仔细研究,认真核实,认为陈守治的修改意见是对的,便通过中央办公厅给陈守治写了一封回信:“你的来信收到了,你是对的。”
看到信上短短十几个字,陈守治心里感慨万分。这十几个字,让他看到了毛主席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他对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尊重。
后来,陈守治把毛主席的信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裱了起来,挂在家里正中央的位置......
在这件事里,我们看到,毛主席虽然身居高位,但始终保持着虚心的姿态,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