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福梅被蒋介石抛弃后,姚冶诚处处想害毛福梅,蒋经国:我可恶姚

觅波评过去 2024-12-27 14:30:35

蒋经国对母亲毛福梅一直孝顺有加,对曾经欺负过毛福梅的姚冶诚(蒋介石的侍妾)一直耿耿于怀。

左起:蒋经国,毛福梅,蒋经国夫人蒋方良

1939年12月12日,日军轰炸了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奉化溪口,毛福梅在这次轰炸中丧生,终年57岁。

当时,蒋经国人在江西赣州,担任赣州行政专员。接到噩耗后,他的悲痛之情无法用语言形容,立即带着妻子、儿女赶往溪口,处理母亲的丧事。

回到熟悉的丰镐房,看到母亲冰冷的遗体,蒋经国不禁号啕大哭,一直紧紧抱着遗体不撒手,谁劝都没有用。遗体入殓时,他甚至因为悲伤过度,当场晕倒。

醒来后,蒋经国眼含热泪,把一枚胸章衔在母亲的衣服上,郑重其事地发誓:“你的儿子一定会替母亲报仇的,母亲,你睡好了。”

1939年,蒋经国和蒋方良在溪口

毛福梅活着的时候,蒋经国就一直为母亲被父亲抛弃,为母亲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感到心疼、愤慨。毛福梅的不幸惨死,更让蒋经国对母亲的心疼、愤慨达到顶峰。

因此,在溪口料理后事的日子里,蒋经国心里装着满满的心事,似乎有一肚子的话想和别人说一说。而这个世界上,能够听他谈一谈母亲毛福梅的人,也就只有他的父亲蒋介石了。

于是,蒋经国拿起笔,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写了母亲这一生的不容易,写了母亲被炸死的过程、细节,一一倾诉给了蒋介石听,并在最后写道:“儿本不想将此诸事实禀告大人,但今日除大人外,尙能与何人谈心事耶。”

左起:毛福梅,蒋介石母亲王采玉,蒋经国,蒋介石

在葬礼期间,蒋经国情不自禁地在脑海里回顾母亲的一生,回顾很多家庭往事,心里的酸楚一阵阵涌上心头。

他回想起,父亲为了迎娶宋美龄,执意要和母亲离婚,把母亲置于被抛弃的绝望境地,使母亲遭到了许多溪口乡亲、亲戚的指指点点,甚至嘲笑。

姚冶诚当时也住在溪口,在母亲最艰难的时候,她不顾念母亲以前对她的照顾,在背后兴风作浪,处处想害母亲,寒了母亲的心,使母亲的处境更加艰难。

想起往事种种,蒋经国把他对姚冶诚的气愤,写进了日记里。

他写道:“我恨姚,我可恶姚。但是我母就是不算旧账,就是纬国虽然不是己生,但是待其如待我。”

姚冶诚(中)

他回想起,西安事变时,母亲整日整夜为父亲的安危担忧,甚至发誓:“只要蒋介石平安脱险,一切罪责由其承担。”

然而,母亲去世,父亲顾及着宋美龄,没有派人传来只言片语,他虽然敬畏父亲,但还是在日记里隐隐表达了对父亲的不满。

蒋经国回到溪口后,曾给蒋介石去电,告知了母亲去世的事情:“家中被炸,血肉横飞,惨不忍言。”

然而,对于结发妻子的不幸丧命,蒋介石没有表现出一点点悲痛。他心里唯一想的事情是,毛福梅离世了,这表示蒋家在溪口的家务没有人主持了,需要他重新物色人选。

在给蒋经国的回电中,蒋介石没有表达对毛福梅的任何哀悼之情,只是安慰蒋经国:“回念家事,无任惺惺,惟望尔二兄弟二人立业。”

而且,毛福梅罹难后,不少溪口乡亲向蒋介石提议,给毛福梅修一座祠堂,蒋经国举双手赞成,专门跑到重庆,询问蒋介石的意见,他在日记里写道:“母亲的伟大,确实值得纪念的。”

但蒋介石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当天晚上,蒋经国一个人在房间里默默流泪,建祠堂的事情就这样算了。

在毛福梅葬礼期间,蒋介石对毛福梅之死的不闻不问,让蒋经国心里很受伤。

蒋介石和蒋经国

虽然蒋经国明白父亲的难处,但想到母亲悲哀、委屈的一生,他的心里就难过得柔肠寸断,在日记里感叹:

我的一生当然是充满着热泪悲痛,至于快乐则实在谈不上,尤其是关于我母子二人一生所受到的痛苦,以及我爱父亲之切心,而往往感到父亲好像有很多地方还是不了解的情形,使得我愈想念愈难受,真是坐亦不安,立亦不安,除了天之外,还有谁知道我的痛苦呢?

蒋经国觉得,父亲蒋介石是在乎他的,但是,因为父亲的身份和地位,父亲对他的在乎受到了很多事情的左右,寻常人家里那种亲近自然、简单单纯的父子之情,他想得到,却怎么都得不到。

想到这里,他产生了一种自悲自怜的情绪,在日记里写道:“哭吗?已经悲痛得流不出泪来了!我近来只是觉得心痛!内心痛!”

作为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一辈子享受着普通人不可及的尊崇,自然也有普通人不可及的遗憾......

0 阅读:1
觅波评过去

觅波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