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年仅16岁的女英雄,受邀进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
她是渡江战役中,立下一等功的马三姐。
在那次会面中,毛主席微笑着问她:“用我的姓作你的名字怎么样?”
短短一句话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马三姐的家乡在安徽无为,那是个小村庄,村里的生活淳朴又艰难。
马家坝的清晨,总是笼罩在薄雾中,水乡的安宁,却挡不住战争的硝烟,1949年的春天,渡江战役一触即发。
解放军要突破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而渡江,是关键的一步。
当时的马三姐才14岁,却早已不惧风浪,生长在渔民家庭,从小在江上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划船本领。
战争开始时,马三姐听到消息,解放军需要会划船的人带路。
她一拍大腿,说:“我去!江上的路,我比谁都熟!”村里人听了,既担心又佩服。
这么个小姑娘,胆子竟比男人还大。
在那场注定写入历史的战斗中,马三姐成了一名突击队的舵手。
她驾驶的小船,载满了解放军战士,在长江上来回穿梭,敌人的炮弹落在水里,溅起一阵阵水花,很多人吓得缩着脖子,马三姐却咬紧牙关,双手紧握船舵,目光死死盯着前方。
敌军的炮火越来越猛烈,江面上烟雾弥漫,视线被遮挡得模糊不清。
一次,马三姐刚刚靠岸,正准备接下一批战士,就听到敌军的机枪扫射声。
急忙喊道:“快上船,抓紧时间!”战士们匆匆跳上船,马三姐用力划着,船身晃动得厉害,她却稳稳地控制着方向。
更惊险的一次,敌军的炮弹,直接击中了小船尾部,船身剧烈晃动,几乎倾覆。
船上的战士们惊慌失措,有人喊道:“完了,这下咱们都要掉江里了!”马三姐却一边安抚大家,一边迅速调整船舵,用娴熟的技术让小船重新稳住。
马三姐大声喊道:“大家别乱动!抓紧船沿,咱们一定能到对岸!”说罢,拼尽全力划起了船桨。
江水灌进船舱,她的双手已经被划桨磨得发红,伤口也因浸水而疼痛难忍,动作依然稳健,终于,船载着战士们安全靠岸。
她的右臂,被飞来的弹片擦伤,鲜血直流。
战士们劝她靠岸包扎,她却大声说:“伤口不碍事!再多跑几趟,兄弟们就能安全到对岸了!”大家无话可说,只能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茫茫江面上。
这份拼劲和勇气,使得马三姐完成了30多次往返,将数百名战士安全送到江北。
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把她的事迹报告了上去,她被授予一等功,成了当时年轻的特等功臣。
有人问她害怕吗?马三姐咧嘴一笑,说:“怕呀,可船上的命交给我了,怕也得往前冲。”
她的回答,让所有人都肃然起敬,这是一名普通女孩的勇气,更是一名无畏战士的担当。
马三姐的家人后来回忆说,当时的马三姐,几乎没有时间考虑个人安危,只想着多救几个人,父亲得知她立功后,既自豪又心疼。
对人说:“这丫头啊,胆子比我还大!可是我宁愿她别冒这个险”。
马三姐的事迹传开后,感动了无数人。
1951年,毛主席听闻后,说了句:“这样的小英雄,我们要见见。”不久,邀请函送到了马家坝村。
那是她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进北京,一路上,既兴奋又紧张,心想:毛主席会是什么样子呢?
北京城的气派,让马三姐目不暇接。
火车站人来人往,她的衣服上,还带着些乡土气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自信。
马三姐被工作人员接到了中南海。
一进中南海,她看到的是宽阔的庭院和高大的建筑,心跳得格外快。她站在会客厅里,双手紧张地搓着衣角,既期待又忐忑。
不一会儿,门开了,毛主席走了进来。他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笑得很和蔼。“你就是马三姐吧?”毛主席走近她,打量着这个比他孙女还小的小姑娘。
“是…是的,主席同志!”马三姐站得笔直,声音却有些发颤。
毛主席笑了,招呼她坐下,说:“别紧张,坐,咱们聊聊。”
那天,毛主席问了很多问题:家里有几口人?渡江的时候害不害怕?胳膊上的伤好了吗?
每一个问题都透着关心,聊着聊着,马三姐渐渐放松了。
她把自己在长江上,与敌人炮火周旋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讲到激动处,还站起来比划了几下。
毛主席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他说:“你是我们的小英雄啊!了不起!”
会谈中,毛主席还亲切地问她:“现在身体怎么样?还习惯吃北京的饭菜吗?”
马三姐腼腆地回答:“挺好的,谢谢主席关心。”毛主席又说道:“像你这样的英雄人物,我们要记住,历史也会记住你。”这句话让马三姐热泪盈眶。
临别前,毛主席忽然问了她一句:“你叫马三姐,是排行老三吗?”她点点头。
毛主席又笑着说:“那你觉得,用我的姓作你的名字怎么样?马毛姐,挺好听吧?”
这一问,把马三姐问愣住了。
她抿着嘴,不知道该说什么,毛主席拍拍她的肩,说:“就叫马毛姐吧,纪念你这次渡江立功,好吗?”
马三姐的脸腾地红了,点头答应下来。
从那以后,她的名字就多了一份特别的意义,而那一天,也成了她一生中难忘的记忆。
回到家乡后,马毛姐没有因为功臣的身份,而骄傲自满。
还是一如往常的,跟村里人一起干农活,后来又考上了,安徽工农干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合肥麻纺厂工作。
起初,马毛姐只是个普通工人,吃苦耐劳的劲头,让她很快成了工会干部。
在麻纺厂工作的那些年,马毛姐每天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离开,厂里的女工有谁家里,遇到困难,她总是跑前跑后帮忙。
一次,一个女工的孩子生病住院,马毛姐直接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给对方交了医药费。
她的同事回忆说:“马毛姐这人从来不摆架子,我们谁家有点事,她都热心帮忙,厂里人都说有她在,心里踏实。”
厂里机器出现故障,生产线停摆,马毛姐穿着工服,第一个冲到现场,带着大家一起清理。
直到凌晨,机器恢复正常,她才离开。
除了工作,马毛姐也没有忘记,对年轻一代的培养。
常常和年轻工人,讲自己渡江的故事,告诉他们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一个年轻人曾对她说:“马姐,听了您的故事,觉得咱们再苦再累也值得”,她笑着拍拍对方的肩膀,说:“对,这点苦算啥呢?”
生活平淡,她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她说:“当年是解放军救了我们一家人,现在能为大家做点事,我觉得心里舒坦。”这种不计得失的精神,让她成了工友们心中的榜样。
马毛姐的晚年生活,也同样朴素。
住在一套普通的房子里,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和邻居唠嗑。
有时候,村里的孩子,会跑来找她听故事,她总是乐呵呵地,讲那些年在长江上的经历。
她的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成为她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马毛姐被授予“七一勋章”。
这份荣誉是对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普通英雄的致敬。
她曾说过一句话:“我是幸运的,那场战斗我活下来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没有活下来的战友。”
这份谦逊和感恩,让她的英雄形象更加真实,也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