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已经逃出汉军的包围圈,为何在乌江自杀?史书其实记载了原因

瀚霖学史本人 2025-02-05 11:33:13

《——【·前言·】——》

垓下之战,项羽突围成功,却在乌江边选择自刎,他明明可以渡江东山再起,为什么拒绝了渡江的机会?

他为何宁愿结束生命也不肯再回江东?是孤傲、是羞愧,还是看透了什么?

垓下之战的突围

公元前202年,楚汉争霸,进入了关键的时刻。

垓下之战,刘邦联手韩信、英布、彭越三路大军,将项羽的楚军围困在垓下。

这场战争打得天昏地暗,项羽已经支撑了很久,手下的将士都疲惫不堪,楚军粮草耗尽,士气低落,垓下的营地像一座孤岛,被汉军重重包围。

夜深时分,楚军营地外突然传来歌声。

那些歌声是楚地的民歌,从汉军阵营中传来,楚地的乡音,勾起了楚军士兵对故乡的思念,也带来了更大的恐惧。

有人开始小声嘀咕:“楚地都已经沦陷了吗?家乡是不是也被汉军占了?”这些低语像火星一样,迅速点燃了楚军的绝望情绪。

项羽走出营帐,脸色阴沉,听着远处的歌声,知道这是刘邦和韩信的计策,他也无法阻止士气的崩溃。

他的副将们围过来,低声劝他:“大王,我们现在突围,还来得及,带着弟兄们回江东,重新集结力量,总有一天可以再回来。”

项羽没有说话,沉默地看着远处汉军的营火,拳头握得紧紧的,指甲几乎嵌入了掌心。

到了午夜,项羽让人叫来了虞姬,虞姬进来的时候,看到项羽的脸上,满是疲惫和痛苦,坐在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大王,我们还有希望吗?”项羽没有回答,只是看着她。

过了很久才低声说道:“这不是希望不希望的事,天要亡我,我有什么办法?”

虞姬流下了眼泪,她知道项羽的骄傲,不允许他接受失败,可现在的局面已经是绝路。

“大王,让我再为你舞一曲吧”,饮下杯酒,一曲剑舞未尽,虞姬倒在自己的剑下。

虞姬知道,项羽这一战,已无胜算,更不想自己,成为项羽的牵挂,让他了无牵挂的上战场。

一曲《大风歌》,将项羽,送上了最终的战场。

天快亮的时候,项羽终于带着八百骑兵突围。

一路冲杀,像一把锋利的刀,从汉军的包围圈里,硬生生劈出一条路,项羽的武艺天下无双,骑在乌骓马上,杀得汉军人仰马翻。

楚军士兵在他的带领下,浴血奋战,终于杀出了垓下。

乌江边的抉择

项羽一路向东,八百骑兵经过连夜的厮杀,已经只剩下百余人,每个人都伤痕累累,饥肠辘辘,仍紧紧跟随着项羽。

到了东城,追兵再次追上了他们。

项羽站在城头,远远望见汉军大将吕马童和王翳,率领的大队人马。

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战斗,他看着身边仅存的将士,叹了口气,说:“各位,今天就让我们再杀他一场吧!”

那天的战斗打得异常惨烈。

项羽手持长剑,带着剩下的骑兵,与汉军拼死一战。

杀了几十个汉军士兵,连吕马童也差点丧命在他的剑下,可寡不敌众,楚军的人数越来越少,项羽看着身边倒下的弟兄,心里像刀割一样。

傍晚时分,终于退到了乌江边。

乌江的江水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岸边停着一艘船,船上站着一位老人,是乌江亭长。

亭长早早地等在那里,大声喊道:“霸王,快上船!江东还有十万子弟,只要您回去,我们还能东山再起!”

项羽没有动,站在江边,看着江水缓缓流淌,脸上满是疲惫和决绝。

亭长急了,跪在地上哀求:“大王,您不能死啊!江东的百姓还等着您,大家都盼着您回去复国!”

项羽终于开口了,低声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肯再立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亭长听完这番话,跪在地上,泪如雨下,想继续劝,却被项羽挥手打断。

项羽看着天边的夕阳,缓缓拔出了佩剑,声音低沉却坚定:“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今日,我死在这里,绝不拖累江东父老。”

部下听到这话,纷纷跪下,哭着求他不要自刎。

项羽回头看了他们一眼,笑着说:“你们走吧,能活着回去的,就告诉江东的父老,项羽死得其所。”

说完,转身朝江水走去,拔出长剑,对着自己的脖子划下去。

鲜血溅到了江边的石头上,身体缓缓倒下,江水的浪声盖住了周围的一切,只有他的乌骓马站在一旁,发出一声长嘶。

汉军追兵赶到时,看到的已经是一具尸体。

吕马童站在一旁,久久没有说话,亲眼看着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霸王,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背叛与孤立:项羽的心灰意冷

项羽的失败,不光是战场上的失利,更是人心尽失的结果。

楚汉争霸的关键时期,原本的盟友,和部下接二连三地倒戈,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曾经的战友,纷纷投向了刘邦的阵营。

尤其是韩信的离去,对项羽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韩信本是项羽的旧部,却因在楚军中,得不到重用而选择归汉。

英布也在刘邦的劝降下反叛楚国,直接导致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围困,这些叛变,让项羽深刻感受到了,孤立无援的绝望。

楚军内部的瓦解,更加速了项羽的失败。

垓下之战之前,楚军人数锐减,士气低落,粮草供应困难。

曾经那支八千江东子弟,组成的精锐之师,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不过是一群疲惫不堪、丧失斗志的残兵。

垓下之围中的楚军,已经没有了昔日的战斗力,四面楚歌的计谋,彻底摧毁了他们的心理防线。

项羽看着昔日生死与共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感受到的不只是悲痛,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想过渡江,但又能如何呢?

项羽明白,即使渡江,也再也无法恢复当初的声势。

江东的子弟已经用尽,百姓也因长久的战争而疲惫不堪,项羽对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即使江东的父老乡亲,愿意接纳他,愿意让他东山再起,内心却已经被失败的现实击垮了,他无法再承受一次这样的失败,也无法面对江东父老那期盼的目光。

这份内心的挣扎,让项羽最终选择了放弃。

站在乌江边,看着滔滔江水,心如死灰,拔剑自刎,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那个,乱世中璀璨的一段英雄篇章。

天命与文化:宿命的选择

项羽的选择,是性格的使然,更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命运观念的影响。

自垓下兵败后,项羽常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天命”。

认为自己从未犯过致命的错误,却一步步被推向深渊,这种对“天要亡我”的认定,让他失去了继续抗争的动力。

在乌江边,项羽对亭长说出那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一句话,将他的宿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项羽的认知中,失败已是天意,只能顺应命运。

楚国的文化传统,也影响了项羽的选择。

楚地将领讲究忠诚与尊严,战败的将领,往往以这种方式来谢罪。

项羽作为楚国的大王,他的行为完全符合楚文化的价值观,在他看来,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荣誉。

自刎是对失败的交代,也是对自己,作为一名楚国将领身份的最后坚守。

乌江边的自刎,是项羽对命运的绝望,也是对自己荣誉的捍卫。

他无法忍受被俘虏的羞辱,更无法接受继续活下去的无意义,对于他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最后的骄傲,那一刻,他的内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项羽的选择是一场悲剧,也因此让他成为了,后人心中的英雄。

他的死,让刘邦感慨“生子当如项羽”,也让江东的百姓,为他痛哭流涕,他的骄傲和忠诚,永远镌刻在了历史之中。

他的选择,也许是错的,但他的精神,却成为了永恒的传奇。

0 阅读:15
瀚霖学史本人

瀚霖学史本人

诉说古今历史,以古为镜,知兴替,学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