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尼克松为何点名要看39军?周总理不解,毛主席:他还是不服气

瀚霖学史本人 2025-02-05 11:33:04

《——【·前言·】——》

1972年,尼克松访华,冷战局势正紧,可就在会谈间,他突然点名要看中国第39军。

周总理一脸疑惑,毛主席却笑着说:“他还是不服气。”

尼克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是挑衅,还是别有用心?

尼克松访华的盘算

1972年的春天,尼克松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个曾经喊着要“围堵”我们的美国总统,亲自来到北京,想要打破冷战中的僵局。

这事儿当时不亚于地震,美国人也看不懂:一个一直“喊打喊杀”的总统,怎么突然跑去和红色中国握手了?

原因很简单,那时候,美苏冷战正打得不可开交,越南战争,又把美国拖得精疲力尽。

尼克松脑子里精明着呢,看出了中苏之间的矛盾,觉得这是个机会。

他想拉中国来牵制苏联,缓解自己的压力。

可中国是什么人?是能轻易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吗?显然不是。

尼克松访华的过程里,处处都透露着一种微妙的试探,他想看看中国的实力,摸摸底气。这时候,发生了一个插曲。

尼克松在和周总理聊天时,突然提到想看解放军的军演,还点名要看第39军。

周总理听了有些诧异,这要求听着挺不一般。

转身去问毛主席:“主席,他为什么点名39军?”毛主席听了,笑了笑,说:“他还是不服气。”

周总理琢磨了一会儿,觉得这里头可能藏着点门道。

他回头和身边人讨论:“尼克松想通过这件事看什么?是想试探我们的军事实力,还是在借机向外界传递什么信号?”

一时间,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轻易揣测。

这背后还真有个故事。

第39军的传奇

第39军,这可是响当当的一支部队,威名赫赫,朝鲜战争时,这支部队就是主力中的主力。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时,39军打的第一仗,就是云山战役。这一仗把美军打懵了。

那时,美军第1骑兵师,号称“天下无敌”,是联合国军的“王牌”。

可在云山,他们被39军,狠狠地收拾了一顿,39军当时的指挥员,吴信泉冷静又果断。

利用地形,把美军的战车和步兵分割开,先围点打援,再各个击破。

结果呢?美军丢盔弃甲,连指挥部都乱成一团,后来,美国的战地记者写文章,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见识到,中国军队的可怕。

这场胜利,让39军一战成名,之后的上甘岭战役,39军也有参与,那场战斗的惨烈,不用多说。美国人对39军的印象深刻得很。

尼克松就是听了这些故事,对39军产生了兴趣。

当时还带着点疑问:这支部队真有这么神?朝鲜战争那么久,难道是美军轻敌了?他想亲眼看看,这支中国的王牌部队,到底是怎么回事。

39军的传奇可不止在朝鲜战场。

抗美援朝结束后,这支部队回国后,一直是中国陆军中的精锐力量,训练严格,装备优良。

尼克松听到的,不只是过去的战绩,还有现阶段39军的训练水平,和现代化程度。

这更加激发了他的兴趣,身边的幕僚曾经评价:“中国的39军,是过去几十年间最难打败的敌人之一。”这句话传到尼克松耳朵里,让他更想一探究竟。

可问题是,尼克松的要求让人觉得不太寻常。

访华看军演,这本身就是一件敏感事,还专门点名39军,这是想打探中国的军事实力吗?还是另有所图?

周总理当时也起了疑心,回去向毛主席汇报:“主席,他提了个不小的要求,是不是想借机摸摸我们的底?”

毛主席摆摆手,笑着说:“让他看,实力不怕看。”

这话听着轻松,可分寸拿捏得很准,中国需要展示实力,不需要露底牌。

毛主席清楚,尼克松这次访华,不是为了做朋友,而是有他的政治算计。

这话说完后,会议室里气氛放松了一些,还是有人小声议论:“那我们展示什么?给多少信息?”周总理立刻接话:“既然主席说了让看,那就看,但看什么,怎么看,要有分寸”。

接下来的几天里,专门针对尼克松的39军观摩,制定了详细方案,既要震慑,又不能过度暴露。

这场“较量”,从谈判桌延续到了演习场。

演习场上的博弈

尼克松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第39军的演习场。

那天,天还没亮,军营里已经开始忙碌,士兵们穿戴整齐,武器装备一字排开,坦克和火炮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演习场的气氛紧张又严肃,像是战斗一触即发。

尼克松一行人坐在观摩台上,身边是周总理和几位高级将领。

解放军的演习,没有太多花哨的铺垫,一开始就直接进入状态,坦克启动,步兵跟随,炮火轰鸣中,目标一个接一个被击中。

士兵们动作迅速,配合默契,整个过程干净利落。

尼克松盯着看了很久,脸上的表情从好奇变成了凝重,偶尔低头和幕僚交流几句,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身边的周总理则始终面带微笑,看不出任何情绪。

这场演习的核心,展示了中国陆军的实战能力,坦克群冲锋时,扬起滚滚烟尘,配合步兵的精准推进,场面震撼且紧凑。

坦克打击目标的精准度,与步兵之间的默契,让在场的美国人连连侧目。

演习结束后,尼克松起身鼓掌,对周总理说:“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展示,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让我印象深刻。”

周总理点头致谢,说:“中国军队一向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希望世界和平,不希望再有战争。”这话听着是客套,却让尼克松一时接不上话。

看得出来,中国并没有完全敞开所有实力,这一部分,已经足够震慑人心。

尼克松心里也明白,中国的军事实力,已经远比他之前想象的更强。

演习场上的每一处细节,都成了尼克松访华团队,回去后研究的重点,他们注意到了,坦克编队的行动轨迹,也注意到了解放军士兵队列中,展现出的高昂士气。

这更像是一场不动声色的警告:我们有能力。

笑容背后的较量

演习结束后,尼克松和周总理一起离开现场。

在路上聊起了刚才的场景,尼克松问:“刚才的坦克和火炮,都是国产的吗?”周总理笑着回答:“当然,中国自力更生的能力,您今天也看到了。”

尼克松点了点头,不再追问,周总理的回答没有问题,也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中国人的分寸感拿捏得太准了,不显得过于强硬,又不给对方更多试探的空间。

这场演习的核心,其实已经远远超出军事范畴。

对于尼克松而言,关注的远不止士兵的训练水平,更在意的是,中国在面对美国时的态度。

坦然、自信、却又处处设防,这是让他既敬佩又头疼的一点。

回到下榻处,尼克松召集随行团队开会,他们反复讨论今天的演习,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有人说:“中国展示的内容很有限,从这些细节来看,他们的军队确实有过人之处。”

尼克松听完后,沉思了片刻,说:“这一趟没白来,我们看到的,远不止坦克和火炮。”

真正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中国在这次军事演习中,展现的布局能力,每一个环节都算计到位,让他看到了想看的,又不让他摸到核心。

这次演习,成了尼克松访华中的一个亮点,也成了中美较量的一部分。

从那以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是一个有潜力的伙伴,更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对手。

演习场上的交锋或许只是表面,背后藏着的,是两国智慧与实力的较量。

毛主席的那句话,始终在耳边回荡:“让他看,实力不怕看。”

0 阅读:60
瀚霖学史本人

瀚霖学史本人

诉说古今历史,以古为镜,知兴替,学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