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书法家徐浩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此外,唐朝的书法教育也为唐朝书法取得非凡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这里分享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徐浩书法作品。
徐浩(703~782年), 字季海,越州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唐代大臣、书法家,宰相张九龄外甥。
工于书法,聪明好学。举明经进士,起家丽正殿校理,迁右拾遗。跟随幽州刺史张守珪,授监察御史,迁刑部郎中。唐肃宗即位,授中书舍人、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坐事贬为卢州长史。唐代宗即位,授检校工部侍郎、岭南节度观察使,迁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册封会稽县公。出贬明州别驾,迁彭王(李仅)傅、会稽郡公。
徐浩继承了父亲徐峤之的书法传统,并超过父亲,形成了“遒健圆润”的独特书风,在中唐颇有书名。唐肃宗即位后,拜徐浩为中书舍人。朱长文评论说:徐浩善正、八分、行书,唐代善书法的人很多,但三种书体俱佳者,只有徐浩一人。话语间虽有过誉的成分,却可以看出徐浩书法的影响。徐浩身处大唐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落之际,他比颜真卿早生6年,早逝3年,与颜相友善,书风亦相近。徐浩传世的作品有隶书《嵩阳观记》,楷书墨迹《朱巨川告身》,楷书碑刻《不空和尚碑》。其书作已不像初唐书家那样规矩森严,棱角分明,而是自由无拘,横细竖粗,形体宽,结体稳,表现出一种稳定均衡之美。徐浩受时代影响,已在书作中透露出革新气息,为颜真卿的书法革新做了充分准备。
建中三年,去世,享年八十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为定。作品存有《法书论》《不空和尚碑》。
徐浩擅长八分、行草书,尤精于楷书。他的书法曾得到父亲徐峤的传授,风格圆劲肥厚,自成一家。历代对徐浩的书法褒贬不一。《新唐书·徐浩传》形容他的书法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唐代吕总《续书评》认为他的真、行书,固多精熟,无有意趣。
徐浩传的墨迹有《朱巨川告身》《不空和尚碑》《嵩阳观记》《大证禅师碑》《陈尚仙墓志》《李岘妻独孤峻墓志》《李岘墓志》《张庭珪墓志》等。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徐浩《朱巨川告身》赏析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徐浩《朱巨川告身》大历三年(768)书。八月书,白麻纸本,“纵八寸、横五尺七寸。三十行,二百三十七字”。此作曾经宋绍兴、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元鲜于枢、张斯立,明韩世能,清冯铨、梁清标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告身”是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任命状。此幅字字体肥圆,笔势沉着雄浑。
此书端庄规矩,一笔一划的承接连续,写得从容不迫,雍容大方。让人一见,一派正式规规矩矩,作为公权的象征是非常恰当的。另一方面,字的结体却不是平板而无变化,如等字下方的“寺”、早字的“十” 都摆出斜偏的位置,在书法上稳定、险绝的相互关系,可从这个小例子看出來。
徐浩的书风一改唐代早期崇尚瘦硬之路,以圆肥为美,尽管看起来有一点笨拙的感觉,却也不失韵味。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赏析
唐朝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之一
唐朝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之二
唐朝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之三
唐朝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之四
唐朝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之五
唐朝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之六
唐朝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之七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徐浩《不空和尚碑》唐严郢撰,徐浩书。碑高度在八尺左右,宽四尺左右,楷书共有二十四行,满行位四十八个字。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现于西安碑林。此碑为徐浩去世前一年所书,此碑是为纪念印度高僧不空三藏的业绩而建立的。此碑书法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结构老劲,圆熟端庄,似有凌人之盛气的成熟期作品。
整体风格端庄雍美,字体骨肉相称,雄厚且温润,虽有法度,但也不甚显拘束,也一改较前中期的露锋为藏锋,且中锋用笔,力透纸背,笔画肉中裹筋,血肉丰满。点画沉着厚重,结字稳健,略呈上紧下放之势。整体以力胜,不求韵致,以肥为美,端庄茂密,于有意无意间传达出遒劲和洞达,真可谓人书俱老。而这部碑的缺点在于少了一些清逸之气,略有拙味,骨力洞达,与徐浩年高或有关系。
历代对这件碑刻评价很高,但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如赵崡《石墨镌华》说:"今观《不空和尚碑》虽结法老劲,而微少清逸。"李后主说:"徐浩得右军之肉而失于俗。"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徐浩《嵩阳观记》赏析
唐代书法家徐浩《嵩阳观记》之一
唐代书法家徐浩《嵩阳观记》之二
唐代书法家徐浩《嵩阳观记》之三
唐代书法家徐浩《嵩阳观记》之四
唐代书法家徐浩《嵩阳观记》之五
唐代书法家徐浩《嵩阳观记》全称《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隶书25行,行53字。李林甫撰,徐浩书。隶书。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刻。碑今存在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清王澍《虚舟题跋》说:“唐人隶书之盛无如季海,隶书之工,亦无如季海。”历代鉴赏家评比碑:“书法道雅、姿态横生、法遒理整、无一懈笔,在历代碑文中鲜见”。
唐时多以楷法作隶书。然而,欣赏徐浩《嵩阳观记》碑刻,他隶法多以篆入,取法汉碑。劲健而不失飘逸,舒展而不失沉稳。赵明诚评说:“其文与事俱不足道,正宜铲去之为名山洗垢,惟是碑为徐定公浩古隶,笔法遒雅,姿态横生艺林中以自难废耳。”(《说嵩》)但是,在当时的大气候下,徐浩的隶书也难免以受楷法用笔的影响,转折稍硬,挑提欠含蓄。
徐浩隶书出于古法,端正工整,笔法俊逸道劲,姿态横生,为唐隶中的佳品。
唐代书法家徐浩《大证禅师碑》赏析
唐代书法家徐浩《大证禅师碑》此碑全名《大唐东京大敬爱寺故大德大证禅师碑铭》又名《大证禅师昙真碑》、《昙真碑》、《东京大敬爱寺大证禅师碑铭》,代宗大历四年(769年)三月二十四日所立于大唐东京大敬爱寺,现在河南登封嵩岳少林寺后,已残。王缙撰,徐浩正书,刘英模勒,屈集臣镌刻。王昶(乾嘉时期)《金石萃编》记(成于嘉庆十年,即1805):“碑高八尺,广三尺九寸三分。二十五行,行五十二字,正书。石碑,碑文为王维之弟王缙所撰,徐浩书。碑存在河南登封嵩岳寺。
从徐浩《大证禅师碑》残存的字迹分析,其起笔和收笔极为强调提按,用笔果断劲健。可能是碑文,字迹稍大的缘故,结体更开张,更平稳,用笔也略比前两墓志沉着肯定,愈显肥劲,然而俊逸之气略输。
从碑文中可知,大证为禅宗北宗传人,碑文中所列禅宗早期传法谱系为:始自达摩,传付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宏忍,忍传大通,大通传大照,大照传广德,广德传大师。由此可知,大证为禅宗第九代传人。由于王缙曾在登封做过官,做官时拜在普寂门下学佛,与普寂弟子、大证之师广德为好友,大证的弟子正顺,为十哲之一,把王缙当作父亲一样对待,因此恳请王缙写了此碑铭。
在唐代的书法革新中,楷书笔法的传承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徐浩的作用和地位,后来是被严重低估的。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赏析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唐朝议郎行尚书司门员外郎张鼎撰,右拾遗徐浩书。墓志高72cm,宽70cm,文25行,满行25字,楷书,有界格。2003年春出土于河南洛阳红山乡。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之一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之二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之三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之四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之五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之六
唐代书法家徐浩《陈尚仙墓志》之七
墓志书于开元廿四年(736)二月,徐浩时仅33岁。此墓志为迄今发现的徐浩最早书法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浩取法王羲之以及虞世南、褚遂良的笔意,字里行间气韵生动、婉美华丽。
唐代书法家徐浩《李岘妻独孤峻墓志》赏析
唐代书法家徐浩《李岘妻独孤峻墓志》唐天宝十三年刻(754年),李岘撰,在2000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郭杜镇。
同时出土还有《李岘墓志》,现均藏于长安区博物馆。
唐代中期崇尚丰肥,书法追求阔大温厚的气象。李肇《国史补》说:“怀素工瘦,张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工。”
徐浩即以“肥劲”为标格,既强调丰腴,又强调骨力,由此可见唐中期书法美学思想的嬗变。而在这之前漫长的时期,书坛上是以“瘦硬”为美的。另外,作者所说书“宜白首攻之"的告诫,也精警有力。
唐代书法家徐浩《张庭珪墓志》赏析
唐代书法家徐浩《张庭珪墓志》全称《唐故赠工部尚书张公墓志铭》,徐浩撰并隶书,天宝十载(751年)十月入窆纺山,书写时间应在此前,有学者认为该志书于天宝五载(746年)。青石质,志形方,边长80厘米,三十四行,行三十七字。1977年出土于河南伊川县。唐代隶书大家徐浩所书的唐天宝十年的《张庭珪墓志》为其48岁时所作,是继《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碑》之后又一书法珍品。河南博物院藏。
该作品结体舒展,秀气四溢。转折自然,挑提含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件小字隶书作品,字幅仅2厘米见方。小字易于得逸韵,而失遒健。但徐浩该作品,却将逸趣与遒健相对完美的结合起来了。虽不可与汉碑同类作品相提并论,但是置之有唐隶书杰作中,当不逊其色。
该作品有行书笔意,结体、用笔仍见生涩,与其后期作品相比,略显瘦劲,有秀润之气,含初唐韵致。由此可以窥见徐浩早期书法的风貌,对于研究其书法的取法和变化十分重要。整幅作品,秀雅可爱,结体疏朗沉着。用笔稳重,但缺少后期作品的劲健。
唐代隶书称为唐隶,与汉隶同为隶书,但是不同的时代其风格迥然不同。汉代人是以篆作隶,天然的具有古朴之趣。而唐人以楷法作隶,与汉隶相比,失去了浑朴苍劲的风骨,但却整齐、规范,别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此时的隶书法度严谨,除点画沿用汉隶笔法圆润而顿挫外,将汉隶中的篆味去掉,以楷入隶,结体加高,成为唐隶特有的风貌。
李肇《国史补》说:怀素工瘦,张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工。徐浩即以“肥劲”为标格,他的书法沉着劲健、气韵清逸,既迎合了盛中唐的丰丽圆厚的审美,又上承初唐“崇王”的风尚,这是徐浩书法在当时极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徐浩最重要的书法成就。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独具一格,非其他书法所能及。所谓艺术无国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深入到世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书法带给人的慰藉已远超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