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在麦克阿瑟被解除兵权之后,李奇微接任了其“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
李奇微在深入地研究了志愿军的战术特点之后发明了所谓的“磁性战术”,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李奇微利用自创的“磁性战术”对志愿军发动“绞杀战”。为了能够挫败“联合国军”利用磁性战术发动的绞杀战,于是志愿军在彭老总的指挥下发动了第五次战役。
艰难“胜利”的第五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是我军“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的大规模反击战。但事实上,这场战役我们并没有占到联合国军的太大便宜。
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推进,美国人也逐渐发现了我们的战术特点。
由于当时我们缺少制空权以及后勤补给落后等原因,因此志愿军在与美军交手的时候往往都要求速胜。
李奇微在研究了志愿军以往的战术特点之后,称志愿军的这种打法为“礼拜攻势”。而李奇微的“磁性战术”正是针对志愿军的这一特点而设计的。不得不说,李奇微这老小子这套战术,倒有点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当然,第五次战役最后的结果还是以志愿军的胜利画上了句号。但是这场战斗我们胜得险之又险。
经过50天的奋战,我军毙伤俘敌8.2万余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以侧后登陆配合正面进攻、在朝鲜蜂腰部建立新防线的企图,让志愿军从第四次战役以来的被动局面里走了出来。
志愿军最终打破了李奇微“磁性战术”带来的阴霾,用胜利狠狠地给李奇微以反击。
最后,联合国军只能是采取战略防御的方式与中朝军队继续在三八线上对峙,并且将重心从正面战场转入停战谈判上。
我们最终达到了我们的战略目的,打破了敌人的攻势、战术,迫使敌人重新和我们坐到谈判桌上去。
不过,表面上看第五次战役是我们胜利了,但实际上中美之间只能算是打了个平手,毕竟我们在这场战役中的伤亡确实太大了。
战后统计,第五次战役仅志愿军的伤亡人数就达到了7.5万人。并且还有大量的志愿军战士被敌人所俘虏。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当时参加第五次战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角吴成德正是180师的代政委。
被敌所困的180师180师并不是先期进入朝鲜的部队,其进入朝鲜的时间正好是在第五次战役打响以前。
1951年春节刚过,吴成德所在的180师就接到了开赴朝鲜的命令。临行前,60军的政委袁子钦找到了吴成德,并对其说道:“你们180师现在政委空缺,你就代理吧!”
就这样,吴成德以代政委的身份,与180师的战士们换装了苏式装备,开赴前线。
尽管入朝前180师全员换装,但就当时的装备水平来说比美国人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加上没有进行战前训练等诸多原因,所以180师进入朝鲜显得有些仓促。
一进入战场,180师就用半个月的时间赶完了700多公里的路程,到达目标集结地伊川郡。刚一进入预定的作战地点,还未来得及进行有效的休整,第五次战役便打响了。
1951年4月22日傍晚,我方的14个军在200多公里宽的战场同时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了进攻。
在第一阶段的战斗中,志愿军推进很快。轻轻松松地便突过了敌人的防线,于是战役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战斗。
当时志愿军并没有意识到,联合国军采取的是一种积极撤退进行有效防御的策略。
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开始之后,180师就接到了在揪谷里至大龙山地段阻击美陆战一师、美七师东援的作战任务。
当时要知道,当时的180师仅仅只有1万多人,而所阻击的对象却是拥有着比志愿军装备先进很多,并且人数达到了5万人的美陆战一师及美七师。
最终,180师拼尽全力完成了对敌阻击的任务。这当中也有着敌人的阴谋。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以当时美陆战一师及美七师那种武装到牙齿的装备水平,如果真的想要撕开志愿军阻击的口子然后东援并不是办不到的。
只不过美陆战一师及美七师并愿意在这里留下太多的伤亡,甚至倒像是反过来在消耗180师的战斗力一样。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之后,志愿军撕开了敌方的防线。但是正在准备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的时候,美军开始了其早就预谋好的作战计划。
美军利用自己的制空及远程火力优势,对志愿军的补给线进行了 不间断的狂轰滥炸。
李奇微就是想要黏住前志愿军前线的作战部队,在击溃志愿军的补给线之后再一口气将前出的部队吃掉。
意识到问题严重的彭老总立刻下令让志愿军后撤,但是李奇微哪里会这样轻而易举地放志愿军回去。于是充分发挥“磁性战术”的特点,牢牢地牵制住前出的主力部队。
想要揭掉这张狗皮膏药,我军非得脱层皮不可。怎么办?现在只能是有一支精悍的部队来完成对敌阻击,掩护主力部队的后撤。而这个任务便再一次落到了180师的头上。
1951年5月24日,第180师接到军部命令撤至汉江以北设防。而此时敌人美二十四史、南朝鲜军第二师等部队从其前方与侧后方的空隙中突然钻出,将180师团团围住。
几场战役下来,美国鬼子也不是没有一点进步。这种穿插分割合围的战术正是从前面四次战役中从志愿军那里学来的。
凭借着机械化的优势,美军将180师围得像是铁桶一般。原本六十军军长韦杰命令第180师固守待援,但很快便发现敌人正在朝着180师的阵地不断地增兵。180师再等下去,只能是被美军全歼的命运。
于是又立刻下达突围的命令。可是要知道,在经过前期与美陆战一师及美七师的作战之后,此时的180师已经是消耗殆尽。想要突围,哪有这般容易。
在接到命令之后,吴成德带领180师的战士们在春川附近的一个山沟里召开了紧急党委会。
此时的180师已经断粮三四天,弹药也所剩无几,人员伤亡在急剧增加。为了能够为180师保留血脉,最终决定大伙分散突围。
带领伤员打游击14个月,最终被俘会议结束之后,大家开始按照既定的计划突围。吴成德骑马在各团之间负责联系沟通了解突围情况。而就在这时,吴成德在一处山口地段发现了有300多名180师的伤员。
这些伤员在见到吴成德之后说道:“吴政委,你一定要带上我们呀!”
很显然,这些伤员想让他们突围基本不可能了。吴成德心里没底,但是又不能抛下自己的战友。最终吴成德决定自己放弃突围,留下来带着这300多名伤员与敌人打游击。
其实,当时吴成都不知道的是,180师真正突围出去的人仅仅只有4000左右,其余的战士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虏。
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先后有2万名战士被俘,这里面光是180师的战士就有7000多人。后来六十军军长韦杰直到临终前还在念叨着当年180师覆亡的回忆资料。
吴成德并不知道大部队的情况,自己带着300多名伤病员在山里面打游击与敌人周旋。
在坚持了14个月之后,吴成德与自己的弟兄们最终还是被美军所俘虏,被俘时原先的300多名战士已经战斗得仅剩下3人。
作为志愿军中被俘职位最高的一人,吴成德在被俘之后受到了美军的“礼遇”。他们将吴成德关进了釜山战俘监狱,在这里对吴成德上了各种刑罚,为的就是摧毁吴成德的信念。
但是吴成德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回国的希望,硬生生地在敌人的酷刑中挺了下来。
终于熬到了1953年,中美停战协议在当年7月27日生效。
吴成德回国之后在正式停战之前,双方进行了战俘交换,而吴成德作为最后一批交换的战俘,得以回国。
对于180师当初被困的事情,其实军内是清楚的。但在当时,作为俘虏被放回来的吴成德还是觉得自己有愧于志愿军的称号,周围的人也经常对其指指点点。
在回国之后,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的李克农和中方首席政治谈判代表黄华等同志,亲切地接见了吴成德等最后一批遣返归来人员,向他们表示了慰问与祝贺,但没有对他们的性质下结论。
当时对于遣返人员的政策为“二十字方针”:热情关怀,耐心教育,严格审查,慎重处理,妥善安排。
但是由于当时没有对他们下结论,所以只能是将这些被俘遣返人员开除军籍,然后另行安置。
吴成德被安排到了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在这里担任副场长的职务。尽管在后来,吴成德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知道内情的人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吴成德以及当年那些被俘的180师的战士们对于国家、人民的那份忠诚。
正是因为有着这份信任,最终帮助吴成德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终于到了1980年时,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的第74号文件,全面地、正确地规定了对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重新审查、正确处理办法。
并且对于当年180师的覆灭也有了一个公正的结论。至此吴成德终于得以恢复名誉,而此时的吴成德也已经70岁了。
在得知自己和180师得以“正名”后,吴成德一时激动哭成了个泪人。
尽管在过去的10多年时间里面,吴成德心里面充满了委屈,但是吴成德却是没有抱怨过一句。
作为一名志愿军,早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所以这些委屈倒也摧不垮吴成德。
最终吴成德晚年的时候得享部级退休干部的待遇,一直活到了1996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