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回收是西方骗局?全球回收塑料有9成被扔进垃圾场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2-06 02:05:42

1950 年到 2015 年间,人类生产了约 60 亿吨塑料,其中 90% 以掩埋、焚烧或直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的方式处理,被回收利用的塑料不足 10% 。

即便是一些自认为环保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回收率也不容乐观。美国作为典型,其塑料回收率仅为 5% - 6%,这一数据令人震惊,与人们对塑料回收的美好期待形成巨大反差。

如此低的回收率意味着大量塑料垃圾持续堆积,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与日俱增。掩埋的塑料垃圾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可能存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影响土壤结构与生态系统;焚烧塑料不仅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还可能释放强致癌物。

而随意丢弃在自然环境中的塑料,进入海洋、河流等水体,威胁着水生生物的生存,每年都有大量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垃圾或被塑料缠绕而死亡。这些数据敲响了环保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塑料回收的现状与未来。

上个世纪 80 年代,随着塑料垃圾日益增多,且焚烧、掩埋对环境的危害被科学证实,化工巨头们面临巨大压力。为挽回消费者对塑料的信心,他们宣布投入巨资建设回收厂,推动塑料可循环使用,并合力推出新的环保标准,要求塑料产品进行可回收认证,通过认证的产品添加循环箭头标志。一时间,从表面上看,塑料行业似乎在积极迈向环保之路。

然而,调查者从海量行业会议记录和内部文件中发现,化工巨头们对塑料回收的真实态度并非如此积极。在行业会议上,巨头们的代表多次表示,从技术和经济价值两方面考量,回收塑料总体上不可行。但由于环保压力巨大,他们决定通过宣传让公众相信塑料大多可回收。

例如,80 年代末,8 家公司为应对禁塑令,宣布联合在美国打造巨型回收场,声称能回收其生产的 1/4 塑料包装。但禁塑令流产后,他们立即放弃该项目。此外,巨头们还赞助研究学会和传媒,为塑料可回收背书,在青少年节目中营造塑料回收火热的假象。同时,一边兴建回收场,一边让产能闲置或废弃,这些行为揭示了塑料巨头在塑料回收问题上的虚伪与短视。

塑料并非单一材料,而是包含 300 多种性质各异的材料大家族。即便业内对常见塑料进行了归纳简化,仍分为 7 个大类。塑料制品进入回收站前需精确分类,可实际情况却极为复杂。例如,饮料瓶多为 1 号 PET 材质,但某些需高温灌装的饮料会用更耐热的 5 号 PP 材质;饮料瓶瓶身、瓶盖、标签可能分别采用不同材质。

一件塑料垃圾可能集多种材质于一身,早年受回收工艺限制,很多发达国家甚至要求垃圾分类时将瓶身和瓶盖分开投放,极大增加了分类难度。

除分类难题外,塑料回收还面临成本困境。许多塑料制品重量轻、体积大,即便压缩后也难以充分利用运输运力,载重 5 吨的车可能只能拉 1 吨塑料垃圾,回收利润赶不上运输成本。而且,部分塑料易被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净化困难;有些塑料稳定性差,回收后只能降级使用,价格低廉,循环两三次后便无法再利用。

与之相比,新造塑料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供应稳定,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成本较低。例如,新造的 1 号塑料价格约为回收版的 8 折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廉价的新塑料,这使得塑料回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塑料回收体系在近年来逐渐暴露出严重问题。美国 ABC 电视台、加拿大媒体等的追踪调查显示,投放的可回收塑料垃圾大部分未到达回收场,而是被送往填埋场或焚烧设施,甚至有部分飘洋过海到了亚洲。

澳大利亚媒体也发现,当地许多所谓的回收场只是简单打包垃圾,运往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2018 年,中国宣布禁止进口废塑料,不少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西方无法再将塑料垃圾转移到海外,国内回收厂又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大量垃圾站爆仓,塑料垃圾堆积如山。

中国在塑料回收方面堪称全球 “优等生”,总体回收率达到 30%。但中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超 6000 万吨,自身消化垃圾已颇具压力。而且回收产业存在严重 “偏科” 现象,像 1 号 PET 材质的瓶子回收率高达 96.7%,而 5 号 PP 材质的餐盒回收率仅 5%。

面对西方回流的塑料垃圾,中国无力承接。塑料回收难题在全球范围内依旧严峻,尽管人类已习惯塑料带来的便利,却尚未找到有效解决塑料垃圾的办法,仿佛搭乘着一列高速行驶却不知驶向何方的列车,塑料回收的未来充满迷茫与挑战 。

文章来源:赛雷三分钟

1 阅读:287

评论列表

棱镜侠

棱镜侠

2025-02-06 08:11

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也多是加热融化再塑形,很多不适合这么做的材料也没办法,另外再回收的材料也确实没新的好用。。另外目前可降解的性能低价格高也是问题。只能说前景不容乐观。

老费

老费

2025-02-06 07:43

垃圾分类也是[呲牙笑]

之桃开心生活

之桃开心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