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殖民地到新兴经济体,马来西亚如何破局?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2-06 02:06:20

在亚洲发展的历史中,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曾凭借美国扶持与日本产业转移,跻身中等收入经济体之列,被称为“亚洲四小虎”。

1997年的金融风暴让它们遭受重创,唯有马来西亚成功恢复,如今已成为世界第29大经济体,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排名中位居27,营商环境友好度也位列世界第29。它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马来西亚的故事。

01 马来西亚概况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海南岛,人口约3370万,大致等同于3个海南省的人口数量。其国土被中国南海分为东西两部分,即西马和东马。首都吉隆坡位于西马,北邻泰国,南接新加坡;东马位于婆罗洲北部,与印尼和文莱接壤。

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水道之一。马来西亚信奉伊斯兰教,是东南亚唯一的联邦制国家,由13个州组成,其中9个州的苏丹为世袭制,州元首每五年轮换出任国家元首。

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马来西亚难以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一统政权。不过,马六甲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稳定的季风条件,连接了印度和中国两大市场,山海资源丰富。

古代国王甚至每天都要往海里扔一块金砖,以表达对这片海域的感恩。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谁占据马六甲,谁就能成为周边小国的宗主。而马六甲也曾向大明称臣,寻求地区保护。

大航海时代后,欧洲列强纷至沓来。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在此角逐,最终英国通过合纵连横,将其他欧洲国家赶出此地,并控制了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等关键港口。1896年,英国迫使当地苏丹签署联邦条约,成立马来联邦,苏丹仅保留传统事务和宗教事务的控制权,行政权则交给英国官员。

在经济方面,马来西亚曾是世界最大的锡矿供应国,英国又在此发展橡胶和棕榈种植,从印度和中国招募了大量劳工。为便于管理,英国推行种族职业管理法,马来人负责种粮食,印度锡克人担任警察,泰米尔人在种植园当苦力,华人则成为产业工人和买办。

然而,这种职业隔离加剧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尤其是在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02 种族冲突

华人在马来西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教育程度高、组织能力强,但由于与当地政治联系较少,在殖民统治下成为依附于殖民者的群体。华人对祖国的变革运动高度参与,从清末变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他们的身影。

1930年,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简称马共)成立,在抗日战争中,马共与日军进行了345次战斗,毙伤敌人5500余人。

但马共内部也存在问题,其主席莱特竟是法英日三国间谍,在日本投降后,他假借共产国际命令,解散人民抗日军,将革命果实拱手让给英军。此外,马共主要由华人组成,马来人参与较少,这也限制了其发展。

二战结束后,英国势力逐渐撤出殖民地。面对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英国试图组建联盟,但未成功。为安抚马来人,英国允许其成立马来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同时,为防止华人被共产党影响,组织亲国民党的富裕华人成立马华公会;还为印度人成立了国大党。

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成立,1963年合并沙捞越、沙巴和新加坡,但1965年又将新加坡踢出。这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华人主导,李光耀政治强势,可能挑战巫族霸权,同时也会削弱马华公会的权力。

1969年,马来西亚爆发了严重的社会暴力冲突,根源在于资源分配不均,华人和外资掌控多数资源,土著经济份额仅占2.4%。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搁置民族争议,禁止公开讨论民族不平等;另一方面提出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1973年,巫统主导成立国民阵线,暂时稳定了社会局面。

03 新经济政策

1981年,平民出身的马哈蒂尔出任国阵领袖和总理。他推动民主发展,撤销苏丹的立法否决权;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推动产业升级。1985年,马来重工与三菱合资推出宝腾汽车,至今仍占据马来西亚汽车市场首位。

在他的领导下,马来西亚制造业GDP比重从1970年的13%上升到1990年的44%,计算机制造业也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实现了减贫,缩小了土著与华人的经济差距,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亮点。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马来西亚带来了巨大冲击。索罗斯带领的投机客冲击泰国后,马来西亚货币林吉特对美元跌幅一度高达46%,外资逃离,证券指数下跌超过75%。马哈蒂尔果断采取措施,增加政府支出,限制林吉特境外交易,加强资金监管。

1999年,随着电子产品出口需求增加,马来西亚逐渐走出危机。此后,马来西亚的金融业稳步发展,成为全球穆斯林金融业的中心,槟城也成为世界半导体生产中心。

04 社会和政治问题

但马来西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马哈蒂尔长期执政,导致政党建设围绕其个人魅力展开,组织建设匮乏。反对党为争取选票,不断加深种族和民粹议题,而马来西亚的政治传统又使其难以发展出超越种族议题的政党。

经济上,马来西亚从农业国发展成为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但也滋生了一些“日子人”心态。

2009年,纳吉布出任总理,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他提出“一个马来西亚”计划,试图取缔按种族分配的政策,但实际上却利用“一马公司”贪污45亿美元,负债100亿美元。这一行为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反贪行动也因相关官员的渎职而不了了之。

在2018年大选中,反对党联盟上台,92岁的马哈蒂尔再次出任首相。然而,他刚当选就遭遇了疫情。疫情期间,马来西亚的族群矛盾再次爆发。

马来人以穆斯林为主,部分行为引发争议,如吉兰丹州政府大规模举办祈祷大会,部分穆斯林对使用酒精消毒剂存在争议,卫生部长关于喝水防疫的不当言论等,都引发了华人的批评,进而导致族群间的紧张关系。同时,政治层面也陷入混乱,反对派在胜利后抛弃了马哈蒂尔,政治对抗甚至延伸到抗疫工作中。

尽管马来西亚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是东南亚的优等生,但社会和政治问题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从历史角度看,马来西亚是由英国拼凑而成的国家,族群构成复杂,但在东南亚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由于族群比例相对平衡,没有出现极端的“魔怔人”现象,整体上是一个相对和谐的多元民族国家。例如,华人纪念郑和、放河灯等活动,其他民族也会参与其中。

马来华人是与中国大陆联系紧密的海外华人群体之一,他们在受到主体民族打压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办华文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甚至在一些文化领域有所创新,如广东舞狮的一些招式就源自马来华人。在申遗方面,中国和马来西亚还曾联合申请送王船项目,体现了两国华人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东南亚国家普遍面临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限制物质文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马来西亚虽然在民族平衡方面相对较好,在抗日时期华人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妥协,但这种妥协也导致了发展的停滞。

整个现代马来西亚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围绕马哈蒂尔的精神和影响力打转,未能形成像新加坡那样有序生产精英的机制。

未来,东南亚国家,尤其是马来西亚,如何突破政治和社会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文本来源@小王Albert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之桃开心生活

之桃开心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