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的凌晨三时,矗立老城近600年的鼓楼被一场大火焚毁,大家称空地为鼓楼广场

建安视觉 2020-07-13 12:05:48

河南省安阳市(古彰德府)老城鼓楼地处南北大街与西大街、鼓楼东街交叉口处,是全城地势最高的建筑。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彰德府志》载,鼓楼修建于明洪武初期,随城墙一块修筑,筑土为高台,四周用砖砌,高台上建重楼三间。

安阳老城内与鼓楼遥遥相望的北大街钟楼。相传彰德府鼓楼内悬挂铜鼓一面,鼓上吊一个盛水铁锅,锅下每到时辰漏水珠一滴,水滴下落至鼓面,嘭嘭作响,用以报时,称为铜鼓滴漏,而此楼亦称鼓楼。

位于老城鼓楼坡道处的姚家膏药、老城锅盔王小吃门店。鼓楼,起源于1500年前北魏时期滑县发动群众防抢劫防盗窃活动。据《重修滑县志》与《魏书》记载:北魏时,衮州刺史李崇鉴于抢劫、盗窃猖獗,下令每个村庄都要建楼悬鼓,一庄发生盗窃抢劫案,马上敲鼓,周围各村听到都要击鼓响应,协助捉拿。效果显著,后来州县多置鼓楼仿效。

鼓楼是安阳老城里最著名的标志建筑,以鼓楼所对方位命名的街道——鼓楼坡街,地处鼓楼东侧高台坡下,这是上鼓楼必经之路。由于鼓楼坐北朝南,又有了鼓楼前街和鼓楼后街。鼓楼地处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和最四通八达的街道,成为老城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地标。

安阳老城的鼓楼坡街与鼓楼东街交叉口处,沿鼓楼东街向东是明代修建的彰德府城隍庙。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彰德府知府刘聪重修鼓楼。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安阳县知县彭元一捐俸增修,并请彰德知府卢崧题写匾额,前题“邺镇”,后题“洹光”,南面长匾题“式是南邦”。

安阳老城鼓楼广场东侧鼓楼照相老店橱窗内的鼓楼老照片。据史料记载,彰德府鼓楼坐北朝南,高台高约8.25米,南北约40米,东西约80米(包括登楼坡道)。民国七年(1918年),安阳县知县戴光龄重修,戴光龄还题写了“邺下壮观”的匾额悬于鼓楼之上。

鼓楼广场南侧的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老民居。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胜利,时任安阳县长刘学瀛用文庙的卖树款(800银元)将鼓楼改为中山图书馆,楼上楼下13间。以400银元购置图书1.05万册,包括杂志35种、报纸16种。

鼓楼东街的一处民居被喷涂上红色“验”字。1935年6月初的凌晨三时,矗立安阳老城近600年的鼓楼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仅存鼓楼高台。1956年,高台被拆除,老城居民遂称此空地为鼓楼广场。如今,随着老城商业运作模式的兴起,老城内拆拆建建,搬搬迁迁。网友说,古城复兴,新修的古巷,新栽的老树,新来的老城人或许听不懂安阳老城土话。

0 阅读:9
建安视觉

建安视觉

热爱生活,独立摄影:关注民生,记录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