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内的城隍庙——高阁寺历史文化街区,神路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北头直通彰德府城隍庙,南头连着东大街。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神仙走的路”, 1928年以前,彰德府城隍出巡的时候就沿着这条路,然后再走东大街,所以叫神路街。
神路街标示牌。古老的街道附着着古老的故事,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传奇。相传,彰德府城隍威灵公(明代官职二品)每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要出巡3次,上午起驾,由县城隍神感应侯(明代官职四品)在轿前开道先行。
一位骑电动车的居民经过神路街。安阳市彰德府城隍庙,又名威灵公庙,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位于老城鼓楼东街。城隍庙内,还有安阳县、临漳县、内黄县、汤阴县、林县、涉县、武安县等7县城隍。彰德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现在的安阳。清朝乾隆时期,临漳、涉县、武安(现武安市)、安阳、内黄、汤阴、林县(现林州市)等7县属彰德府管辖。
神路街的一间临街门脸儿,门头儿标注,民间艺人老李,看香、问事、手相、风水。商业门面,从建筑上说,安阳人又称“门脸儿”,从门面的装饰、字号就可看出经营的品种、规模。
神路街上的一家五开间的二层楼商业门面房。20世纪初,随着京汉铁路的开通,外国殖民势力的侵入,西方的建筑形式和理念逐渐由教堂向商业建筑渗透。安阳老城的繁华商业街道相继建成了一批绸缎布匹店、百货店、茶叶店等。这些建筑具有部分国外特色,与传统的商业门市形成鲜明对照,当地居民称为“洋门脸儿”。
五开间的“洋门脸儿”商业建筑。“洋门脸儿”一般3至5间宽,有二三层楼高,女儿墙砌成半圆形、长方形,顶部做成砂锅套瓦花式、花瓶式等。
神路街与西华门街交叉口处,一间老式建筑门脸儿夹在水泥建筑之间。在破四旧的时候,因为神路街这个路名带有迷信色彩,当时改称“新华街”,后来恢复老街道名称,又改称“神路街”。
彰德府城隍戾牌楼。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主政河南,推行“废庙兴学”、“废庙兴市”,将府城隍庙一带改建为中山市场,城隍出巡的信活动也随之停止。1982年,市政府对府城隍庙进行重修,现辟为安阳市民间艺术博物馆。2013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