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刘庄村东的北朝兰陵王墓,兰陵王墓地东临京广铁路,在磁县城南5公里。史书记载,兰陵王高肃,名孝瓘,字长恭(约541-573年),北齐大将,乾明元年(560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世称兰陵王。
兰陵王高长恭墓地碑楼。1920年,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 碑额篆体阳文,4行16字;碑文隶书,18行,满行36字;碑阴26行,满行52字。
兰陵王高长恭石碑,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兰陵王高长恭出生在北齐一个疯狂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王朝28年内,换了六个皇帝,叔侄相互残杀,一个比一个短命。
北朝兰陵王墓封土堆南侧的兰陵王雕像。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一名孝瓘,是北齐末期文武双全的名将,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一杯毒酒,万念俱灰的兰陵王烧掉所有债券,将毒酒一饮而尽,死后葬“邺西北一十五里刘庄村东”。
兰陵王高长恭雕像右侧的假面。《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兰陵王高长恭“邙山大捷”的一支舞曲,产生于公元564年,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此舞是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又称《代面》、《大面》。唐代时此曲传入日本,后来唐玄宗李隆基下诏禁演,此后渐渐在国内失传。
北朝兰陵王墓封土堆南侧的兰陵王雕像。公元749年,奈良王朝女皇高野姬诏令舞蹈名家尾张滨主在宫中表演《兰陵王入阵曲》,随后此舞在日本民间广为流传。经文化部门的多方协调,1992年9月5日,日本南都乐所和奈良大学两大雅乐团访问了磁县,在兰陵王高长恭墓前焚香参拜并演出了《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高长恭所戴假面瞳目张口,充满杀气,与古代驱鬼逐疫的傩面具相似。“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的《兰陵王入阵曲》,后来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
据说,兰陵王高长恭作战时的假面形象与六朝和隋唐的“打野胡”有关。神将驱魔的傩仪,六朝及隋唐又称之为“打野胡”、“打夜胡”、“打夜狐”,以野人、胡人、狐狸为鬼魅。唐代佛窟和镇墓俑中的护法天王和金刚力士常常脚踩野人、胡人,即此意。至今寺庙中的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将,依然是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