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马恩选集》.第一卷.)
生产关系,是一整套完备的系统,任何国家的生产关系都是从主干到枝节,涵盖方方面面。生产关系,也可以视作一个国家的“上层政治建筑”,即政府。以“意识形态”为旗帜,官员的产生、选拨为“运行方式”,监察、考核为“垃圾清理系统”。
在中国古代,是以儒家思想为意识形态,科举、任命进行运行,同时进行“反腐败”。
就当今世界来说,有3种政治形态:1、民主政体;2、社会主义政体;3、伊斯兰政体,像阿富汗、伊朗。虽然经常出现互相攻击,至少自己都认为自己的政体最好。而且,都是一个完备的系统,就看谁的政体更好一些,或者,出现一个新的、真正好的政体。
生产关系,以政府为主体,涵盖部门、公司、组织生产、法律关系、司法运作、判决协调、处罚惩治,等等;是“一条龙服务”,就是满清政府,它的运作、更新,也是一个完备的整体。只是看一套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吻合。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和它相配套的生产关系;政府,会维护这个生产关系,或者,政府本身就是生产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任何国家的生产关系都是一个完备的系统,这个能感同身受到。
这个“生产关系”,有一套完整的“说辞”,或者“理论”,说明它的合理性、必然性与“合法”;接着征税、收费,选拨官吏,开始生产的调节、舆论的引导以及军事行动,还有传染病的防治,等等;就像一台运作的大型机器。
“生产关系”,有合理的、不合理的;有先进的、落后的。就像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虽然也有套完整的生产关系,但整天“逮人”、杀人,胡作非为,最终被抛弃。还有中国的秦始皇,搞“法家治国”,严峻刑法、残害人民,自称要“传万世”,结果两世就被人民推翻了。
而且,一个“生产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物体,是不停地变化的。一种情况,是主观上寻求“改革”;另一种情况是,“工作做好就行了,改什么革呀”,但是,生产关系自己会变异、变化。因为社会生产力在不停地变化,生产关系也随之变化,接着人头脑里的观念也变化了。
当主观上拒绝革新,但生产力与人群的观念要求变革,这样就产生了对立的“矛盾”,往往会引发一个运动,甚至革命。就像清末,清政府拒绝革新,民众要求实行“立宪”,引发大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
这样的事情,在之后、国内国外,发生了很多。大致就是民众有一个政治诉求,但政府不答应,引发了冲突动乱。这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常态,许多殉道者、奋斗者、革命者,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旧的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就算拒绝变革,但是,当先进的经济生产力确实先进了、累积了,哪怕既得利益者拒不革新,整个社会也会像愤怒的洪水冲垮大坝,再造一个新世界。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的变革、运动,无不印证了这一点。
而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有莫大的关系或关联,一般有三种状况: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吻合;在此种情况下,社会安定、一片祥和。二、生产关系先进,生产力落后;此时社会迫切需要大发展,也会大发展。三、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先进,这时就是社会大变革的前夜,社会动荡不安,要求改革、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