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恩选集》.第一卷.)
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过几十年、几百年,又发生了。
唐宋的事情,会在明清出现;明清的事情,会在民国出现;毛时代的事情,会在当代出现。这是历史的铁律,不要以为“过去就过去了”,过去的事,还会重新出现。
马克思写这句话,是写文章论述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搞复辟、登基称帝那件事。法国爆发革命,但拿破仑先参加革命,后开历史倒车,登基称帝。拿破仑兵败后,过了几十年,法国又爆发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谁想,拿破仑的侄子波拿巴,又先参加革命,后登基称帝。
所以,马克思发感叹,写了这篇文章。不过,过了不久,波拿巴帝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波拿巴作了俘虏,成了笑话、笑柄。
因此,马克思在黑格尔的基础上补充:“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伟大的历史事变,第一次出现时,是个悲剧,像山呼“万岁”,现代社会怎么能搞“皇帝万岁”那套,当然是悲剧。可是,过个若干年,又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只不过,这次是以“笑剧”出现,人们笑一场、附和附和,谁也不当回事。
为什么历史会出现此种现象呢?因为发生“伟大的历史事变”时,其主要人物,一般是成年人;但在当时,有许多青少年、是观察者,在观察着那场事变,其中有个别青少年,感到羡慕。过上几十年,“青少年”长大了,尤其是个别青少年成了“领导”。所以,旧梦重醒,也要搞相同的“历史事变”。
就像秦始皇出游,士兵卫队、刀枪剑戟,很威武、很威风;当时的青少年刘邦,看到后,羡慕地说“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后来刘邦当了皇帝,也搞秦始皇那样的“仪仗”,高唱“大风起兮尘飞扬”。
再就是文艺作品的影响了,“皇帝戏”的兴起,许多人感兴趣,“进入角色”,把自己当成“皇帝”、羡慕皇帝的生活。作家二月河的“皇帝系列”,有一位干部很喜欢看,问为什么喜欢时?他说,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官场智慧,有利于自己的仕途。
就是这样的情况,历史并没有“死”去,而是以各种方式时时浮现在现代人眼前脑中。
人的行为,是由大脑支配的;大脑本身,只是个器官,但是,大脑会思维、思想。“思想”就会支配人的行动;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是“旧思想”,行动就是“旧行动”。既然是“旧行动”,它在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于是,历史就惊人地相似了。
希特勒当年搞“闪电战”,攻灭许多国家,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当然是悲剧。但是,现在又有人搞“闪电战”,嫌自己国家领土小、搞侵略扩张——这成了笑剧。世界各国反感这种公然的侵略,同情弱小者,出于道义和利益,支援弱小者,再加上其它原因,侵略者进退两难,这确实是“笑剧”,让人笑破大牙。这就是应了中国的古话——“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
大的历史事变,一般都发生两次,大概会间隔十几年或几十年,只要细细观察、分析,就能印证这一点。但是,还有条“铁律”: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