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恩选集》.第一卷.)
牛顿曾说,“我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觉得自己是继承了前人的科学成果,自己加以发展提升的。科学是这样,生产力、生产关系也是如此。现在、当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从前一代那里继承的,并加以发展,传给后一代。
所以,“接手”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需正确对待客观现实,并从这个基础上发展振兴,而不是要直接飞跃到共产主义。
现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技术知识、产品作品,其精妙之处,就是“造物”的上帝,也未必能全然想到。但是,它们客观存在的,是几千年、几万年以来,一代一代人,艰苦劳动、辛勤探索造就的,不是一下子出现的,是继承了前辈的成果,加上当代的创造、革新,而实现的。
新的一代的总结、提高,是重要的;但也不要忘记前辈的功劳,是在他们的成果上、基础上,才完成的。
在旧的基础上创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对旧的“基础”进行一定的改革,因为事实证明“旧”事物有一定的失误。思想理论上是这样,经济上也是这样,在继承原来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更新;而原有的生产力、技术、产品,也需进行一定的改动,不能全盘继承、一点不变。
一个人出生、呱呱落地于这个世界上,“悲剧”命运就注定了:他必须在前人遗留下的这个基础上生存生活。问题是,这个世界是缺憾的、不完美的,佛祖说是“婆娑世界”,曹雪芹说是“美中不足,好事多磨”。
从经济基础上说,社会是有许多问题的,不然马克思也不会批判这个社会。生在工农家庭,就不用说了,“你我皆牛马”;就算生在官员富豪家庭,又能怎样呢?太子李建成的爸爸是皇帝李渊,可还是被弟弟杀死了——因为任何人都得面对那个“基础环境”,在此基础上生活、过日子、慢慢长大。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可还有一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因政治权力的争斗,手足相杀、相残的还少吗。
思想已经到了银河系的边缘,可身体还在自己的一亩二分地上。眼前面对的现实,才是真正的实境、处境,从这个基础上前进,才是要紧的,不是虚无缥缈地不切实际,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做一些脱离现实的事。
在爆发大规模革命,历史几乎发生断裂,改朝换代、产生了一个新的政府;此时,新政府也是在旧的基础上继承,然后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旧基础上出发。
这句格言,告诉了一个道理:事情是从我们现实所处的环境,出发、开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的一个层面或高台,去开始。一个人、一个组织,都会有各种理想层次,于是,有时候就头脑发热,想要一步登天、跃进到那个理想层面,结果却是揠苗助长。
但面对现实,却感到“不尽人意”,因为现实太惨淡了,不符合人的愿望,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问题的根结就在这里:承认残酷现实,然后由此出发,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