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石中毛 2025-03-04 11:06:20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恩选集》.第一卷.)

“交往形式”,即交换方式,也可以视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和产生了“一切历史冲突”。

生产力,其实就是经济的发展水平;交往形式、交换形式就是政治制度。经济已经先进了、进步了,但政治制度还是旧的。这二者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就是剧烈的社会运动,甚至革命。

就像欧洲曾经发生的工业革命,瓦特发明蒸汽机后,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生产力得到惊人的、巨大的发展,十几年的经济增量,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的总量,而且出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在当时,社会制度还是封建制度,于是,矛盾冲突发生了,还引发了革命。

如果把社会比喻为一个鸡蛋,生产力就是小鸡,小鸡在蛋壳里孵化了,要钻出来,就要挣破蛋壳;交往形式、交换形式、生产关系就是“蛋壳”。生产力必然要冲破旧的生产关系、交换方式,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交往形式,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发生剧烈的社会运动,几乎每个人都会感觉到“分娩”的阵痛。

各种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很多;一般是有一个总的生产关系,然后有许多小的生产关系,就是各种“规定”,也可称为“游戏规则”。比如,报纸不能面向全国发行、个人不能办出版社、农民只能建一所住宅,这些就叫“生产关系”。

就拿“一户一宅”这个小生产关系来说,强制规定农民只能建一所住宅,但农民根据实际需要,多建了一所住宅,而且,建造新住宅的“生产力”也具备了,就建起了,政府呢,就用机器铲平,这就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许,有一天,允许农民多建几所住宅,这就叫“新的生产关系”,社会进步了。

清末,发生了辛亥革命;除去其汉族反对满族的“民族革命”成分,就是一种“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发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办起了许多各类企业,产生了民族资本家与工人。影响到思想界,外国的先进新思想涌入,而中国也有了接受那些思想的新经济基础;所以,社会各界要求变革,实行民主政体,至少是君主立宪。但是,清朝统治者继续维护封建统治,拒绝革新。最后,爆发革命。那场革命的深层次根源,就是当时略为先进的生产力,和旧的封建政治形式、交往形式,发生了“矛盾”。社会一旦有一个激烈的矛盾,必然会出现革命运动。

中国改革开放后,实行新的市场经济,产生了新的阶级:企业家阶层,说的直接一些,其实就是“资产阶级”。中国的生产力状况,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社会各界产生了一个新的要求、想法,还引发了一场风波。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呢?因为产生新的阶级,那个阶级有政治上的诉求、需求;反映在政治思想界,就是那种西方延续的政体,希望能移植到中国。这也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经济,如果是自由市场经济;那么,在政治思想领域,必然会出现自由民主思想,即经济自由必然导致政治自由,就像马克思论证的:政治是由经济决定的。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是最好的道路,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基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搞计划经济,一塌糊涂,连饭也吃不饱,更不说其他方面了。

而且,如果经济是“计划经济”,由此产生的政治思想未必是“社会主义”,而是产生一种专横、僵化的思想,就像前苏联。苏联的政治情况,中国曾将其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共产沙文主义”,苏联到处侵略扩张,搞新殖民主义,而它最后也垮台解体了。所以,苏联学不得。

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是百般镇压民主思潮呢、还是“引导”?市场经济,必然产生民主思潮,如果一味压制,总不能彻底取消市场经济;所以是压制不下去的,反而是“压倒葫芦起来瓢”,因为民主思想产生的本源是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是要坚持的;市场经济也是重要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产生民主思想,因此,最好的、两全其美的方法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0 阅读:5
石中毛

石中毛

争取让阅者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