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粤北山区杜鹃花属植物高效栽培技术方法
李芳华等
杜鹃花属植物一般为灌木或者小乔木,花朵显示程度高,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广东省天井山林场位于粤北山区,地处南岭山脉的南麓,是广东省杜鹃花属植物集中分布地之一,自然分布有 19 种杜鹃花属植物,分别为北江杜鹃、云锦杜鹃、南华杜鹃、光枝杜鹃、杜鹃、广东杜鹃、乳源杜鹃、龙山杜鹃、小花杜鹃、岭南杜鹃、刺毛杜鹃、弯蒴杜鹃、毛棉杜鹃、鹿角杜鹃、马银花、腺萼马银花、羊踯躅、满山红和南昆杜鹃。其中,弯蒴杜鹃和南昆杜鹃为南岭天井山区域新记录种。
本文根据粤北山区气候特点和杜鹃花属植物栽培的实践经验,结合杜鹃花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详实介绍粤北山区杜鹃花属植物的生境条件、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高效栽培技术。
粤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生境
气候。粤北山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但有时也表现出北方气候的特点,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夏季平均气温较高,但夜晚较为凉爽,冬季则较为寒冷。杜鹃花属植物喜疏荫,忌暴晒,喜凉爽湿润气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15~25 ℃,年降水量为1800~3200毫米,气温超过30 ℃或低于5 ℃则生长趋于停滞,可耐短期霜冻。粤北山区的气候环境极其适宜杜鹃花属植物的栽培生境条件。
土壤。粤北地区的杜鹃花属植物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疏林中或者林缘边,亦可生长在山坡灌丛和峭壁或者溪涧旁,土壤 ph 值 4.5~6.5 为佳,耐瘠薄。
地形。在粤北地区,在温度适宜、雨量满足情况下,不同种的杜鹃花属植物在相宜的不同海拔和地貌条件下正常生长。大部分杜鹃花属植物集中分布于海拔 500~1000 米;光枝杜鹃的分布海拔是 1500 米以上;北江杜鹃、云锦杜鹃、南华杜鹃、腺萼马银花、马银花、弯蒴杜鹃、小花杜鹃在海拔 1000 米以上亦有分布;杜鹃、锦绣杜鹃、广东杜鹃、毛棉杜鹃、刺毛杜鹃和满山红等在海拔 1000 米以上和 500 米以下也能生长;羊踯躅和南昆杜鹃一般在海拔 500 米以下分布。人工培育的南昆山杜鹃在海拔 700 米也能正常开花结果。
粤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造林技术
林地选择。杜鹃花属植物造林地应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地形开阔,没有重金属污染的酸性疏松壤土,土层厚度 >60 厘米,排水良好,上层乔木郁闭度小于 0.3 的疏林地和林缘边,栽培最适区根据各种杜鹃的生长特性决定,坡度小于 30°。
林地准备。根据立地情况,采用带状(与等高线平行)清理与小块状清理相结合的清理方式。在林木稀疏、植被稀少的区域采用带状清理方式,带宽为 1.5 米,清出的杂、灌和草沿带边堆积作肥,可以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提高土壤肥力;在林木较密、植被茂盛的区域则用小块状清理的方式,选择林中间隙,清理周围杂灌和草,堆积在林地周围,充分利用林内空间进行清理。
整地采用穴垦方式,植穴为明穴,植穴规格为 50 厘米×50 厘米 ×40 厘米。植穴密度根据立地条件和栽植的苗木种类等实际情况而定,小乔木型的杜鹃花属苗木的植穴密度为89 株/亩 , 株行距 2.5×3.0 米;灌木型的杜鹃花属苗木的植穴密度为 222~667 株/亩,株行距 1~1.5×1~2.0 米;南昆杜鹃建议盆栽,如用于造林,建议栽植密度为 1334 株/亩,株行距0.5×1.0 米。整地时,表土应堆放在植穴的两侧,心土堆放在穴的下方,使穴土能充分曝晒,并逐渐风化、熟化。回土时,把穴周围的心土部分回填穴内,并把穴周围 70 厘米的表土铲下,土要细,且把树根、石块拣净,结合表土回穴,当回土至半穴时放入基肥(200 克/穴 , 含氮磷钾的复合肥)与底土充分混匀,发酵后以备栽植。
树种选择。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生态优先的原则。对于小乔木型的杜鹃花属苗木,建议适当辅以配置其他乡土树种,按照随机混交的造林方式营造。对于生长比较缓慢的灌木型杜鹃花属苗木,建议适当片植。选择 2.5 年生以上营养袋苗,株高 30 厘米以上,健壮、无病虫害的苗木。此外,云锦杜鹃和南华杜鹃等高山杜鹃类杜鹃花属植物建议使用4 年生以上营养袋苗。
栽植方法。选在冬末春初雨后或阴雨天栽植。营养袋苗除袋后带土栽植,确保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栽植时,首先要挖穴,深浅要适宜,接着双手握紧营养袋,确保苗木根系与营养袋土紧密接触,之后撕开营养袋的同时迅速把带土的苗木放入穴中,把周围的土散入孔隙中,再次握紧营养土,最后覆土稍高于营养土,形成小丘状。栽植后两个月左右,全面检查苗木成活情况,发现死株及时进行补植。
粤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抚育管理方法
结合当地立地条件及苗木生长状况,每年抚育三次(分别在每年 5~6 月、8~9 月、10~11 月进行),兼顾补植。适宜采用全面抚育方式,首先全面砍除藤和灌木,再铲除苗木周围 70厘米范围内的杂草;部分杂灌盖度小的区域,采用穴状抚育方式,先砍除苗木周围 1 米范围内的藤和灌木,再铲除苗木周围70 厘米范围内的杂草。
对于生长较慢的苗木,在原铲草范围内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加深铲土深度,控制在 2~5 厘米范围内,同时,把铲松的表层土壤培到苗木基部成土丘状,中间高周围低,适当紧压苗木基部的土丘;对于生长较快的苗木,需要加深松土深度,增加培土高度和紧实度。
追肥使用复合肥(N、P、K 的含量> 45 %),在离苗木基部 20 厘米上坡处挖一条半圆弧浅沟,深度 5~10 厘米,每穴施放 200 克复合肥,把苗木周围 70 厘米范围的表层土铲下覆盖施肥沟,并堆积在苗木的基部。
对于影响造林地杜鹃花属植物生长的非目标树种采用修枝、截干等措施,控制其高度,将上层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2~0.5,避免其干扰造林地的杜鹃花属植物的生长空间以及影响游人的观赏视线。同时,根据造林地林木生长情况,适时地间伐其中影响杜鹃花属植物生长的非目标树种。间伐后,造林地林分的郁闭度不低于 0.6,林木分布均匀,不造成林窗、林中空地等;如果出现林窗或林中空地应进行补植。
对于病虫害防治措施首要是营建混交林。混交林生态平衡体系可以有效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在适地适树、保证健康优质苗木造林的前提下,形成以杜鹃花属植物为主的阔叶混交林,对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和枝叶病害等可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其次是根据当地环境和杂灌杂草生长情况,适时加强抚育。抚育不仅可以清除病虫木、破坏病虫栖息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幼林的健康生长,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其三是定期对造林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病虫害防治通常以物理防治为主,如灯光诱杀、饵木饵料诱杀等;以化学防治为辅,采用无公害药物防治,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在粤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常见病害有杜鹃褐斑病、叶斑病、黄化病以及卷叶蛾幼虫、金龟子、红蜘蛛和白蚁等虫害。对于缺铁植株,可每10天喷洒1次0.2%硫酸亚铁溶液。90% 晶体敌百虫 1000 倍液或 50% 敌敌畏乳剂 800 倍液,可喷杀尺蠖、卷叶蛾、粉虱、毒蛾、凤蝶等低龄幼虫和金龟子;40% 的三氯杀螨醇 1000 倍液喷雾,每 7 天喷 1 次,连续 3 次可除杜鹃红蜘蛛病害;将 5% 氟硅菊酯乳油稀释 50~100 倍液进行土壤处理,可有效驱除白蚁。
粤北地区杜鹃花属植物造林成效监测方法
实施杜鹃花属植物栽培的林地应纳入监测体系,定期进行调查,以掌握林地的动态变化,总结不同改造方式、技术措施的成效与经验。调查方法:每种杜鹃随机抽取 90 株进行挂牌标识后并进行定期观测;造林一年后调查每种杜鹃花属植物的保存率;每年 3~5 月和 10 月,调查杜鹃花属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情况;每年 3 月,调查植株的保存率、树高、地径、冠幅、感染病虫害等情况。
本研究是广东省天井山林场多年以来开展杜鹃花属植物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的经验总结,可为广东省北部山区杜鹃花属植物在生态修复和景观林营造的应用以及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即并地保护)提供技术指导。